摘要:歷史名人文化在地方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有助于增強地方高校校園文化的人文底蘊,為高校實施大學生德育提供價值導向,有助于培鑄富有特色的大學精神。地方高校應積極開發本地區的歷史名人文化,結合自身實際,探索出一條具有自身特點的辦學之路,使其為校園所有、所用、所享。
關鍵詞:歷史名人文化;地方高校;校園文化;人文底蘊
中圖分類號:G40-055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33-0170-02
一、歷史名人文化與高校文化的內在相關性
歷史名人,是指在傳統社會有所作為、為社會作出了一定貢獻并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正面歷史人物。他們或以興學、講學著稱,或以政績聞名。他們之中雖在生存方式上存在“入世”與“出世”的差別,但都憑一己之力或一己之才為社會作出了直接或間接的貢獻。歷史名人是傳統社會的精英和道德楷模,通過其思想和行為成為當時時代潮流的引領者、社會前進的推動者。眾多歷史名人身上所凝聚的價值取向、道德追求、政治信仰、人格理想等精神元素構成了歷史名人文化的內涵。歷史名人雖存在身份、事跡、生活背景等個體差異,但也存在共性,因為他們都歸屬于傳統社會的士人(或士大夫)群體,有著共同的意識形態信仰(儒家文化信仰)、人格理想(追求“內圣”)、道德束約(信守儒家倫理)與現實關懷(濟世救民)等。他們是傳統社會士人群體的杰出代表,堪稱政治或文化精英,他們表現出來的是典型的精英意識。
高校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教育機構,不僅要向大學生傳授知識,還應向大學生傳遞價值層面或精神層面的東西,包括政治信仰、道德追求、人格理想等,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精英意識。要讓大學生確立精英角色意識,樹立精英文化理念,找到歸屬感與認同感,培養他們積極有為、奮發進取的精神。現在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代,它對大學生素質提出了新要求,要求大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發揚社會主義社會的主人翁精神,培養自力更生、自立自強的能力與素質。換言之,時代要求大學生樹立精英意識,發揚精英精神。所以高校應適應這一時代發展的要求,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注意啟發和引導大學生的精英意識。歷史名人雖然與我們存在時空距離,但他們身上所凝聚的某些精神卻具有超越時空局限的永恒價值,對我們今天的文化建設仍有啟發意義。這就是歷史與現實在某些方面的相通性。研究并利用這種相通性,對高校尤其是缺乏文化積淀的地方高校來說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作為教育或文化機構,高校主要擔負著知識傳授、文化傳承與社會服務三大功能。知識傳授是基本、淺層次的功能,而文化傳承和社會服務則是更高層次的功能,這一功能才是高校教育職能最本質的體現。高校作為高等教育機構,有責任、有義務傳承祖國歷史文化遺產、延續歷史文化血脈、擔負承舊立新的文化使命。歷史名人文化作為祖國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理應得到重視,研究、開發并宣傳歷史名人文化應被納入高校文化建設的范疇。
二、歷史名人文化在地方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一) 有助于增強地方高校的人文底蘊,提升其文化軟實力
名牌高校之所以具有競爭力,除了有完善的硬件設施、師資結構、良好的辦學理念與大學制度外,還有深厚的人文底蘊,即強大的文化軟實力。百年老校北大自誕生以來,歷經近代、現代的歷史滄桑,已形成深厚的文化積淀,擁有厚重的歷史感。五四以來,由蔡元培、胡適、魯迅、陳獨秀等文化大師倡導的新文化運動精神,至今仍被北大傳承著,這是其永葆生機與活力的源泉。反觀一些地方高校之所以缺乏競爭力,除了了制度、硬件等方面的因素外,還與辦學時間不長、缺乏文化積淀有很大關系。目前一些地方高校為了能在短期內崛起,在擴建校園土地面積、增添硬件設施、提高教師學歷和文憑等方面下工夫,但卻忽視了對地方歷史文化的繼承、人文底蘊的積淀。所以,在發展過程中總顯得后勁不足。有鑒于此,地方高校在發展戰略上應考慮如何利用地方歷史文化增強文化軟實力的問題。
(二) 有利于培鑄富有特色的大學精神
大學精神是大學文化的靈魂與核心,是大學文化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離開了大學精神,高校想實現長遠的發展目標幾乎是不可能的。地方高校要崛起,不但需要大學精神,而且需要富有自身特色的大學精神。學習和效仿名牌高校,不是地方高校崛起和發展的根本出路,開發和利用地方歷史文化、走出一條富有特色的辦學之路才是關鍵。中國國土遼闊,各地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區域性歷史文化,而歷史名人文化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枝。所以,地方高校應以歷史名人文化為依托,搞好校園文化建設。歷史名人身上所凝聚的文化精神對大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最終內化為大學生共同的價值理念、精神信仰,并形成一種凝聚力,培鑄出富有特色的大學精神。
(三) 為地方高校實施大學生德育提供價值導向
有些歷史名人品學兼優,不但文章冠蓋天下,而且品德也是人口皆碑。如歷史名人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品格,周敦頤不與世同流合污的潔操,江萬里不降敵國的民族氣節。有些歷史名人為后世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經典語錄,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林則徐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左宗棠的“身無分文,心憂天下;讀破萬卷,神交古人”等,這些經典語錄給人以極大的精神鞭策和鼓勵,可以給大學生品德修養提供價值引導。
古人講究“內圣外王”(即內外兼修),既要在道德上不斷完善自己,不斷向圣人、賢人的地位靠攏,又要在實踐中不斷建功立業,為社會作出一定的貢獻,所以流傳于后世的歷史名人大多數都實現了內外兼修,以之為參照,可以幫助大學生克服重地位、重名譽、輕德修的傾向,樹立全面發展、內外兼修的成才觀。
三、歷史名人文化融入地方高校校園文化的基本途徑
(一)將歷史名人文化納入地方高校校園景觀的規劃設計中
校園文化建設最基本的就是校園環境的建設,校園環境要盡可能地設計得富有人文色彩,做到自然與人文的有機結合。整理、研究歷史名人文化,實現與校園景觀的有機融合,由此作出合理的規劃設計,對地方高校來說十分有必要。九江學院在這方面作了嘗試性努力,并取得了顯著成效。校區各條道路和各大景觀基本上以歷史名人命名。這些歷史名人有的為九江人,有的在九江有過為官或為學經歷、在九江留下過足跡,如王陽明、朱熹、周敦頤、李夢陽、黃庭堅、江萬里、李渤等。校園的主干道命名為“濂溪大道”,這源于宋代周敦頤的號,周敦頤晚居蓮花洞,建濂溪書院,墓在廬山之北。校外有“濂溪橋”,校內有周敦頤雕像,還有“愛蓮池”,這源于他的名篇《愛蓮說》。此外,校內有“澹之路”,源于唐代李渤的字,李渤曾隱于白鹿洞,任江州刺史期間,奏免百姓積欠賦稅,設立書院,建堤湖上,遂有李公堤、甘棠湖之名。還有“子遠路”,源于宋代江萬里的字,江萬里曾任參知政事,南宋末,元兵攻破饒州,他從容投水。還有“夢陽路”,源于明代李夢陽的名,李夢陽曾任江西提學副使,于白鹿洞書院清理田畝,鑿井建亭。校內設有“陽明山”(因王陽明曾數次游歷廬山)、“明月灣”(因黃庭堅故里有明月灣)。校園還坐落著一個石牌坊,上書“圣域、賢關”字樣,“愛蓮池”旁邊山坡的草坪上鋪有“LIANCHI”的花樣。學院的各大教學樓分別命名為“競知樓”、“香遠樓”、“義豐樓”、“文友樓”、“望廬樓”,展示出濃郁的文化氣息。
(二)將歷史名人文化與地方高校的學術研究相結合
將歷史名人文化與學術研究相結合,既可以起到宣傳地方文化的作用,又可以促進富有特色的學術成果的出現。目前九江學院已設立廬山文化研究所、陶淵明研究所、白鹿洞研究所,九江學院學報還專門開辟了陶淵明研究專欄。此外,學校連續五六年開辦“濂溪講壇”,邀請省內外有影響的知名學者來校講學,受到了學生的一致好評,大大優化了學校的學術研究環境。目前許多地方高校都嘗試著做了這樣的努力,并取得了顯著成果,如江西上饒師范學院成立了朱熹研究所,福建工程學院成立了林紓研究所等,這些高校都做到了將歷史名人文化與學術研究的有機融合。將歷史名人文化融入學術研究,可以讓學生對歷史名人的認識和了解從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幫助他們學會從多層次、多角度地認識歷史名人。提高學習歷史名人文化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四) 將歷史名人文化與時代精神相融合
目前我國正在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其內容包括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髓,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在長期共同社會實踐中形成的民族意識、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氣質的綜合,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延綿不斷的一種歷史文化傳統。其內容包括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等民族優良傳統,包括了黨領導人民在革命斗爭時期形成的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優良傳統,包括了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形成的創業精神、抗洪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等。時代精神是在當代中國人民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不斷培育、積累和形成的,其內容包括了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與時俱進、開拓進取、求真務實、奮勇爭先等。我們既要弘揚民族精神,也要弘揚時代精神。歷史名人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弘揚歷史名人文化在一定意義上就是弘揚民族精神,所以地方高校要善于將歷史名人文化與時代精神有機地結合起來。九江學院在這方面的經驗值得借鑒,校內設有許多的文化石,上面分別寫有“知恥”、“厚德載物”、“競知”、“拼搏”、“創新”、“以人為本”等字樣。這樣既宣傳了歷史文化,又弘揚了時代精神。
參考文獻:
[1]韓立新.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促進高校和諧發展[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1(1).
[2]張曉群,張力.淺談新形勢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J].商業文化:下半月,2011,(1).
[3]岳崢,高海.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內涵與策略[J].中國科技信息,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