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我國的經濟政策都是農業支持工業,逐步建立起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但是農村經濟還比較落后,“工業反哺農業”政策,不僅需要在經濟上提攜農村發展,更要關注在“工業化”進程中遭到破壞的農村生態環境,這就要求轉變政府職能,通過政府采購等手段為農村環保提供支持。
一我國農村環保現狀
我國農村環境形勢十分嚴峻,點源污染與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業污染疊加,農村成為污染物的主要滯留地。首先是鄉鎮企業生產方式粗放,一味追求經濟利益,大部分沒有污染治理設施。一些城市工業污染進行“上山下鄉”,污染向農村蔓延開來,除了監管上存在漏洞,主要是環保技術的采用不足,鄉鎮企業資本薄弱,很難支付比較昂貴且短期經濟效益低的環保生產技術,所以陷入了“越污染,越生產”的惡性循環。鄉鎮辦小水電遍地開花,因為水電有堪比煤炭的毛利潤,為了增加財政收入和滿足了一些官員的“政績觀”,一些地方政府對這些無證水電站大開綠燈,無視其對生態環境和地質構造帶來的破壞。落后、粗放的制造業生產技術和“涸澤而漁”、“殺雞取卵”的資源開發模式,普遍存在;其次是農村生態環境破壞加劇。根據2010年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農村的污染排放中COD(化學需氧量)占43%(COD越大,說明水體受有機物的污染越嚴重),總氮占57%,總磷占67%。在農業生產中,化肥農藥使用比例越來越高,效率不高,浪費嚴重,農藥殘留進入地下水和土壤,污染水源,造成面源污染。化肥施用過量、利用率過低,中國每年有超過1500萬噸的化肥流失到了農田之外。近幾年來我國農業受自然災害嚴重,旱災,洪澇在南北交替發生,農村生產中亟需節肥技術,節藥技術,節水技術。農村畜禽養殖分散,相關設施不能配套,造成了嚴重的畜禽糞便污染,如直接排入河流,污染了飲用水,損害人體健康;最后是農村生活污染加劇。傳統農村生活的需求和消費在農村社區的小圈子內就能得到滿足,農民的吃穿用度受商業大潮的影響不明顯。在現代化浪潮的波及下,各種消費品充斥了農村市場,增加了生活垃圾,不易降解的塑料袋、玻璃、產品包裝袋四處可見。城市的生活方式侵入農村,過度消費的破壞式需求觀沖擊了簡單的農村生態循環系統,而生活垃圾的處理方式卻十分原始,每年產生的約為1.2億噸的農村生活垃圾,幾乎全部露天堆放,大大污染了水體和土壤,以往分散式的就地消納方式顯然已經不能滿足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的需要,每年產生的超過2500萬噸的農村生活污水幾乎全部直排,使農村聚居點周圍的環境質量嚴重惡化。
二、政府采購在農村環境污染治理方面的作用
環境管理是現代政府作用的重要體現,政府要建立有效的環境治理運行機制。在環境污染治理領域發揮資源配置的作用,進行農村環保基礎設施的建設,提供所需的物品和服務。政府采購也日益重視環境保護和生態平衡,不斷朝著與環境更友好、更和諧的方向發展。
(一)彌補農村環保技術準公共物品性質的不足
公共物品指能同時供很多人享用,供給的成本與享用的效果并不隨享受它的人數規模的變化而變化。農村環保技術無排他性但具有一定的競爭性,具有準公共物品的性質。排他與否決定了物品是否由市場生產,物品具有排他性,投資者就能向使用者收費,也就能吸引市場主體從事生產[1]。農村環保技術具有非排他性,導致“搭便車”機會主義行為,市場機制無法自發供給這類產品,私人部門由于投入多,效益低而不愿意或無力提供。農村環保技術的采用要求非排他性和共同性都要獲得,決定了政府就是物品的最佳提供者。
(二)消除農村環境污染的消極外在效應
每一種物品或活動都會帶來一定的社會成本或效益,如果這些成本或效益沒有在該物品或活動的市場價值中得到反映,就存在外部效應。一些落后工業生產方式,被城市明令禁止后轉入邊遠農村,對農村環境和農民健康極為不利。嚴重的農村環境污染無法把污染造成的損失內化到生產成本和市場價格中,所以造成市場失靈。環境污染具有消極外在性,其效應的存在無法通過市場機制加以解決,而完善、合理的政府采購對社會資源的有效利用,提高財政資金的利用效率起到很大的作用。政府應根據“誰受益,誰付費”和“誰治理,誰收費”的原則,通過補貼和采購來推廣環保技術的發展;通過直接的管制來限制鄉鎮企業的污染。我國《政府采購法》規定,“政府采購應當有助于實現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政策目標,包括保護環境,扶持不發達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等。”
(三)補充農村環境污染政府管制的盲區
針對鄉鎮企業可以采取嚴把關或排放標準限定的政府管制方式,但是農業生產、生活導致的污染具有排放主體分散、隱蔽,排污隨機、不確定、不易監測等特點,單純的政府管制手段難以解決,而政府采購可以發揮資金來源的公共性、采購對象的廣泛性和規范性、政策性、公開性、極大的影響力等優勢,成為政府環境管理的有效方式。通過合同形式采購中間形態的產品和服務,將原來本該有政府公關部門提供卻無法提供的服務承包出去。如一些農民建立的家庭公司,江西省吉安縣鳳凰鎮坪嶺上村把城市小區的物業管理機制引進新農村的管理中,在村民理事會的基礎上成立物業管理服務站,下設衛生服務、沼氣服務、自來水服務三個小組,使物業成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新機制,實現管建并重。物業管理還負責監督檢查,對污染行為及時發現,及時解決。
(四)減小農村環保技術需求與供應之間的缺口
我國農村環境污染的現狀對環保技術有很大的需求,但農戶和鄉鎮企業的經濟實力薄弱是限制采用的最大因素,單純依靠市場的力量是無法消除的。一是我國農村經濟落后,農民沒有經濟能力購買采用短期經濟效益不明顯的環保技術,這就需要政府通過政府采購起到一個“補差額”的角色,對采用了綠色清單上技術的農戶進行補貼,保證其經濟效益不低于未采用之前的,既確保了國家環保政策的落實,又提高了農民的收入,保護了農村生態環境;二是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的投資成本高,技術應用也有很大的市場風險,這樣會打擊企業進行環保技術創新的積極性。國家應通過政府采購,有效地減輕一些高新技術產品投放市場的前期風險,為新興產業創造可預期的市場。建立“農村環保技術政府采購清單”,通過技術回購對技術創新企業進行經濟激勵[2],將其無償提供給農民或鄉鎮企業。
三、提高政府采購農村環保技術有效性的措施
(一)落實政府綠色采購政策
政府綠色采購要求政府購買和使用符合國家綠色認證標準的產品和服務,也是政府在購買和消費中重視環境保護,推進人口、環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措施。政府從自身消費行為先進行反思與行動,核定政府綠色采購清單和標準制度,公開綠色采購的環境信息,引導公眾改變過度需求的消費習慣,倡導環保理念,也促使廠家轉變觀念,調動企業生產節能減排的綠色產品的積極性,促使其對傳統落后,污染嚴重的生產過程進行改造或更新,引進先進節能環保生產技術,爭取其產品進入政府綠色采購項目單,獲得更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對于生產綠色產品的企業,政府可以通過實施稅收管制和補貼激勵手段進行鼓勵。
(二)采購方式和采購技術“因需而異”
國外政府采購一般有三種模式:集中采購模式,即由一個專門的政府采購機構負責本級政府的全部采購任務;分散采購模式,即由各支出采購單位自行采購;半集中半分散采購模式,即由專門的政府采購機構負責部分項目的采購,而其他的則由各單位自行采購。我國的政府采購中集中采購占了很大的比重,列入集中采購目錄和達到一定采購金額以上的項目必須進行集中采購。農村環保技術要“因地而異”,我國農村面積廣大,南北差異大,農業生產跨越了五種氣候類型,分散采購更有優勢,因為分散采購高度專業化,且高效率,它針對那些不存在任何標準化的購買準則、小額的商品或服務。各農村地區結合自己的實際環境保護需求,遵循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的原則,按照自然生態環境條件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采購相應的農村環境保護技術,引進具有實際效益的環保技術。
(三)密切與第三部門中的民間環保組織的合作
第三部門介于政府部門與營利性部門之間,第三部門中的民間環保組織在農村環保技術的政府采購上有重要意義,民間環保組織成為政府和民眾之間有效的溝通中介,填補了市場失靈和政府失敗之空隙。采購目錄的確認上,要與當地民間環保組織商討確定;招標的過程中,邀請環保組織的參與和把關。政府通過購買、租賃、委托、雇傭等靈活多變的合作方式把一些環保技術的引進、推廣和后期運行監督交給民間環保組織,不僅可以提高政府環境管理的效率,也可以切實改善我國農村環境的嚴峻局面。農村環保技術作為一種準公共物品,需要集體供給,但并不意味著要集體生產,集體可以把資金交給私人,鼓勵他們為集體生產這類物品,政府購買社會組織的公益服務,是行政職能向“小政府、大社會”的重要轉變。
(四)完善后續運行監督機制
在政府采購管理上,履約、驗收很重要,在環保技術的采購合同執行過程中,政府要組織監督和驗收小組,配備具有一定科學和環保知識的領導干部和一線工作人員,根據驗收結果做好結算書,完成后續任務。財政部門必須憑驗收結算書才能辦理采購資金的支付手續。建立績效考核制度,加強對政府采購人員和機構的監督和管理,保證農村環保技術的采購制度充分落實在實際工作之中。
參考文獻:
[1]陳振明.公共管理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2005:186.
[2]馬云澤.當前中國農村環境污染問題的根源及對策[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10,(1):18-21.
[3]李學術,劉楠,等.新農村建設中的環境友好技術需求與對策研究[J].中國科技論壇,2010,(8):134-139.
[4]劉美平.生態危機、技術創新轉向與城鄉循環經濟[J].當代財經,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