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波德里亞的符號學觀點,集中體現在他的仿真與超真實理論中,對符號學的發展來說具有重要意義。他強調在后現代世界中,能指和所指分離,通過仿真的過程,最后符號構成一個自指的世界,一個比真實更為真實的世界,即超真實世界。
關鍵詞:超真實;符號;所指;能指
中圖分類號:H315.9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33-0164-02
波德里亞是法國著名的哲學家和社會學家,也是當代最重要但也最富有爭議的作者。他的作品既受到過評論者們熱情的支持,也遭受過強烈的抨擊。他將符號學運用到對消費社會、新的交流方式、信息及媒介技術等方面的分析上,為我們理解這些事物提供了新的視角,也同時挑戰了傳統的、占統治地位的觀點。雖然他也從來沒有提出過某種完整的符號理論,不過在他的作品中所體現的符號學觀點,對于符號學的發展來說是一種重要的貢獻。
一、波德里亞的符號觀基礎
眾所周知,作為歐洲符號學的先驅,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對符號的論述影響深遠。他認為符號包含兩要素,即“能指(符號的音響形象)”和“所指(符號所指的概念)”[1] 。這兩個要素都是抽象的概念,是一種心理印記。一個符號是由能指和所指構成的整體,能指和所指之間的關系是任意的,但不可分割。而語言則是一種符號系統,盡管語言這種符號系統相對其他符號系統而言顯得更為復雜。同樣,“由能指和所指構成的語言符號是獨立于外在的指稱物的存在, 能指與所指之間只在理論上具有分割的可能, 實際上是不能分開的, 如同一張紙的兩面”[2] 。
可以說波德里亞的符號觀點是以索緒爾的符號觀為基礎的,在他對符號學觀點的運用中,他借用了索緒爾所提出的能指、所指概念。但是,對于索緒爾的符號觀,他的態度是批判性的,對于結構主義符號學則甚至是持反對態度:“波德里亞擯棄了結構主義將符號從世界中分離出來的做法,他爭論說世界‘不過是符號的作用’”[3]。在這個符號的世界中,他強調指稱物的丟失,能指同所指的分離,以及符號是如何通過仿真的過程最后構成了一個“超真實”世界的”[4]。
波德里亞將符號和世界相聯系起來的做法,也使得他的所指同索緒爾的所指有了些出入。索緒爾的所指指符號所指的概念,是抽象的;而波德里亞的所指則還暗示著這個抽象的概念實際上應該是受“真實”所制約的。索緒爾側重對語言符號的意義和關系的描寫,而波德里亞的符號觀則將符號運用的范圍擴大到除語言之外的消費世界中,并強調符號所代表的價值。
正是從符號應同現實世界有聯系這個角度出發并結合索緒爾的符號觀,波德里亞才得以提出其著名的仿真與超真實理論。這一理論也是波德里亞的符號學觀點的具體體現。
二、仿象的三個等級
波德里亞首先從仿象的三個等級來闡明能指和所指關系的變化。
波德里亞認為仿象有三個等級,其中,在第一個等級中,每一個符號和圖片都指向某個確定的對象。在這種確指關系中,毫無疑問,每個能指都是對應一個所指的。就例如一個冰雕,雖然它可以被雕刻得栩栩如生,可以仿造任何形狀及質地,但是很明顯,它只不過是對現實的一個仿造。正如在冰雕和現實之間存在著差異一樣,在能指和所指之間也是存在著差異的。能指和所指之間的差異問題正是第一級仿象的標志:“第一級仿象永遠不能消除差異:它意味著仿象和真實之間永遠都有可以感覺到的爭吵” [5]74 。
而在第二個等級中,能指和所指的一一對應及差異,則不那么明顯了。“第二級仿象則通過吸收表象或清除真實,簡化了這個問題(差異問題)” [5]75 。對于理解這一等級,相片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用現在的復印技術,每張相片都可以被復制成很多張,而每張被復制出來的相片都和最初的那張一模一樣,人用肉眼無法辨別到底哪張是原本,哪張是副本。這樣一來,“它們之間的關系不再是原型與仿造的關系,既不再是類比,也不再是反映,而是等價關系,是無差異關系” [5]76 。因此,雖然仍是仿象,但“第二等級仿象是如此逼真,以至于混淆了真實與表征之間的區別”[6]。能指和所指之間差異的逐漸消除,界限的模糊,可以說是第二級仿象的特征。
第三級是仿象最高級階段,波德里亞也將之稱為仿真,相對前兩個階段而言它顯得更加復雜:“這不再是模擬或復制的問題,甚至也不是戲仿的問題。而是用現實的符號代替真實本身的問題”[4]。 在前兩個等級中,真實仍然存在,但是在第這一等級中,仿象已經脫離了真實,能指不再一一指向所指。強大的符號制作機器(例如媒介)使得符號數目激增,而這些符號不再源自真實,而是源自其他符號。由于不指向真實,因此它們“不包含任何具體內容或目的,而是無止境地互指”[4]。但是,這些符號卻被認做就是“真實”,甚至比真實還顯得更為真實。為了解釋這一等級的仿象,波德里亞[4]在其《仿真與仿象》中舉了個例子,他比較了仿真搶劫和真實搶劫的區別。波德里亞認為,事實上,“在真假搶劫之間,沒有任何‘客觀’的差異:假搶劫具有同真搶劫同樣的姿勢和符號,事實上符號不偏向任何一邊。就真實而言,其實它們都屬于真實” [4] 。甚至于,由于仿真搶劫具有搶劫的完美符號,不知情的路人也許會完全相信它,反倒質疑氣氛沒那么緊張的真實搶劫。而這樣的仿真搶劫在電影和電視中反復出現,也讓人更難說清到底是電影電視在模擬現實還是現實在模擬電視電影。所以,波德里亞聲稱“那么,所有的搶劫、敲詐或類似行為現在看上去都似乎是仿真的搶劫了,因為,這些行為都事先在媒介的編碼和編排儀式中被刻畫過了,其表現方式和可能的后果也早就被預見過了”[4] 。這么一來,我們進入了一個仿真的時代,在這個時代,符號比真實顯得更加真實,而且符號不需要指向現實中的任何東西,而是用自身構建起了一個不基于現實的世界。 “對于波德里亞而言,現代社會是圍繞這商品的生產和消費組織起來的,而后現代社會則是圍繞著仿真以及形象與符號的運用組織起來的”[7] 。因而,進入仿真時代也就意味著我們進入了波德里亞所稱的后現代世界——一個超真實的世界。
三、超真實世界
仿真的最后結果即是超真實。超真實世界是一個完全由符號所主導的世界:“在這個新的后現代世界中,形象和符號的數量增長到一種程度,使得先前的幻象和現實之間的區別、能指和所指之間的區別以及主體和客體之間的區別都崩潰了,再也不存在什么人們談論的社會的世界或是現實的世界,只有一個在符號上自指的‘超真實’”[7] 。
從索緒爾的能指對應所指的二元結構到波德里亞的符號自指的“超真實”,這既體現了符號學的不斷發展也標志了社會時代的轉變。可以說如果沒有當代媒介技術的發展,就沒有波德里亞的超真實世界。正如波德里亞所描述,“(媒介是)關鍵的仿真機器,這機器復制出了構成超真實的自治領域的所有形象、符號和代碼,并在日常生活及閉塞的社會中發揮主導作用”[8]。
由于媒介的作用,符號大量繁殖,人們被媒介所制造的符號和信息所包圍,并越來越多地從媒介中獲取信息。媒介信息漸漸成了人們生活的一部分,最后人們也不再注重到底這些信息是否和現實相關,而僅是注意到其符號價值。這樣,“我們便從以所指為中心的信息——過渡性信息——過渡到一種以能指為中心的信心。以電視的情況為例,從由畫面所指的事件過渡到了作為如此的畫面消費”[9] 。正是這種轉變使得人們逐漸沉浸在由符號所構成的世界中。另外,超真實的世界并不是僅停留在人們主觀的想象中的世界:“超真實的領域(例如現實的媒介仿真、迪斯尼樂園和其他的娛樂公園、商業區和消費天堂、電視體育運動和其他向著理想世界的旅行)比真實更為真實,憑借這些,超真實的模型、形象和編碼得以控制思想和行為”[7] 。就比如,電視劇是虛構的,但是現實生活卻有反倒以電視劇為參考,例如,電視劇中的完美愛情成為現實生活中人們擇偶的標準;電視廣告中的商品成了去超市購物的人們的首選……當符號開始成為社會組織的原則,開始真真切切地干涉并構造現實生活,我們就已經進入了一個超真實世界。
結語
以上是對波德里亞的符號觀點一個大致分析。卡西爾認為“我們應該把人類定義為符號的動物來取代把人定義為理性的動物”[10]。這句話道出了人類的符號本質,因此,人類對符號的研究,無論是語言符號還是圖像符合或其他符號,其實都旨在對于人類的了解。而波德里亞的這些符號學的觀點,是適應消費社會和大眾媒介出現的新特點而提出來的,應該能對我們了解當前的生活給予很多啟示。尤其是,他對仿真與超真實世界的符號描述是對符號學的一種充實和發展,值得我們肯定。
參考文獻:
[1]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M].高名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2]李巧蘭.皮爾斯與索緒爾符號觀比較[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2004,( 1 ) : 115- 120.
[3] 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時代[M].范靜嘩,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0:105-106.
[4] Baudrillard, Jean. Simulacra and Simulations[A]. In Poster, Mark. (ed). Jean Baudrillard: Selected Writings[C].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169-187.
[5] 讓·波德里亞.象征交換與死亡[M].車槿山,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6.
[6] Lane, Richard. Jean Baudrillard[M]. London: Routledge, 2000:30.
[7] 道格拉斯·凱爾納, 波德里亞. 批判性的讀本[M].陳維振, 陳明達, 王峰,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5.
[8] Kellner,Douglas. 2008. Baudrillard: A New McLuhan? Retrieved October 09,2011, fromhttp://www.gseis.ucla.edu/faculty/kellner/essays/baudrillardanewmcluhan.pdf
[9] 讓·波德里亞.消費社會[M].劉成富,全志剛,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94.
[10]恩斯特·卡西爾.人論[M].甘陽,譯.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