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世紀以來,我國的改革進入到一個新的歷史階段,這一時期經濟和社會都取得了快速發展,但各種社會問題和矛盾亦日益顯現乃至激化。學界在探討諸如此類問題時,大都運用的是西方正義理論,而馬克思正義觀則較為鮮見。馬克思正義觀的唯物主義和共產主義兩個維度,要求我們在探討具體的公平正義問題時,必須立足于具體的歷史實踐和歷史階段,用特定歷史時期的相對正義觀去分析和解決社會問題。由此可知,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所存在的公平正義問題的研究,應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出發,也應回歸到社會主義正義觀的視閾內,才能較為合理地解決社會正義問題,實現社會的和諧發展。
關鍵詞:馬克思正義觀;社會主義正義觀;政治正義;經濟正義
中圖分類號:D089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33-0005-03
康德說:“如果公正和正義沉淪,那么人類就再也不值得在這個世界上生活了。”[1]羅爾斯說:“假如正義蕩然無存,人類在這世界生存,又有什么價值?”[2]
正義之于社會,猶如真理之于哲學,自古以來就是人們關注的話題。古今中外不同階級、階層的學者對正義都有相關的論述和研究。根據人們思考正義與解決正義的方式和途徑,可以把正義劃分為兩大類:通過思辨的方式解決正義問題的思辨正義和運用實踐的方式解決正義問題的實踐正義。在這兩類正義觀發展演變的進程中,實現從思辨正義向實踐正義轉向的正是馬克思。
一、馬克思正義觀的二維度
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各種社會問題的凸顯,無論是學界還是社會上關于正義問題的探討逐漸增多,正義的社會影響力與日俱增。然而,通過分析我們不難發現,這些探討和論述大多立足于西方的自由主義正義觀,屬于思辨正義的范疇,而從馬克思主義出發研究這一問題的著作較少,而且學術影響尤其是社會影響都不大。
之所以出現上述現象,有以下兩個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馬克思沒有系統的關于正義理論的專門著述。從馬克思的早期著作《法哲學批判》到馬克思和恩格斯中晚期論稿《哥達綱領批判》,馬克思雖然有關于正義的零星討論,但是并沒有刻意去建構一個系統的馬克思主義正義理論,因此,學界出現了認為馬克思沒有正義的觀點,甚至否定和拒斥正義的觀點。
另一方面,馬克思對待正義問題的消極態度。馬克思認為,首先,現存的正義(資本主義社會中的正義觀)是市民社會的“交換的正義”,這種正義看似公平,卻是以生產資料占有上的不公——私有制為前提的、借助于中介(商品和貨幣)的形式上的正義。“交換的正義”的前提只能是非正義;其次,現存的正義是階級社會中的正義,正義具有階級性。只要有階級存在,就不會有普遍正義,離開階級談正義必然是唯心主義的表現,也只能是抽象的概括。馬克思指出:“在階級斗爭被當作一種‘粗野的’事情放到一邊去的地方,當作社會主義的基礎留下來的就只是‘真正的博愛’和關于‘正義’的空話。”[3]
之所以出現上述兩方面的原因是與馬克思對待“正義”的態度分不開的。“1847年1月,馬克思、恩格斯接受正義者同盟領導人的要求,加入了同盟,并協助正義者同盟改組為共產主義者同盟。”[4]馬克思對待正義的態度由此可見一斑。其實,馬克思并非反對和拒斥正義,而是不僅僅滿足于正義(這里的“正義”本質上是指各種階級正義和形式正義,在馬克思時代事實上是指資產階級正義)的實現。要想全面、準確地把握馬克思正義觀,必須立足于馬克思所身處的歷史語境及其所堅持的哲學立場。
唯物史觀是馬克思觀察、研究社會現象的根本方法和指導思想,他要求人們通過實踐去改造社會,而非僅僅停留在解釋和說明的層次。正如馬克思所言:“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4]正義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和社會現象,當然也不例外。馬克思正義觀的形成和完善是在與自由主義正義觀的論戰中逐步完成的。馬克思正義觀與自由主義正義觀屬于兩個不同的哲學框架,二者之間有本質上的區別,這一不同之本質恰恰就是馬克思正義觀的獨到之處。馬克思正義觀的獨到之處表現為其內含的兩個維度:
1.唯物主義維度。從唯心主義向唯物主義的轉變意味著馬克思從過去青年黑格爾派的唯心主義立場轉向了歷史唯物主義。在黑格爾《法哲學原理》中有這樣一句名言:“凡是合乎理性的東西都是現實的;凡是現實的東西都是合乎理性的。”[5]這句話的前半句是在說理性的東西都要現實化,包含了合理化現實和變革現實的批判精神;而后半句則是強調現實存在的合理性,包含了肯定現實的保守態度。青年黑格爾派是站在前者立場上以“理性的東西”為標準對現實進行批判。具體到正義問題上,他們就是將“正義”、“自由”、“平等”等視為先驗的普遍原則,從這些原則出發去批判現實中的非正義、不平等、不自由等不合理因素。這種方法論路徑事實上是一種歷史唯心主義,馬克思在早期也是遵循這種思考范式。但在馬克思將自己的立場轉向歷史唯物主義之后,他就不再將“正義”視為事先預制的高于一切的普遍原則,而是反過來從現實的社會經濟關系、物質關系出發去批判所謂的普遍正義原則。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去理解和闡釋正義問題是馬克思正義觀的一大獨特之處。
2.無產階級立場維度。從革命民主主義向共產主義的轉變意味著馬克思正義觀的出現是與其無產階級立場和共產主義理論的形成密切聯系在一起的。因此,研究馬克思的共產主義觀點是正確理解馬克思正義理論的前提和基礎。與馬克思同時代的法國的共產主義主張平均分配財產,即“用普遍的私有財產反對私有財產”。而德國的共產主義基本上是從“普遍的自我意識來論證共產主義”。這兩種共產主義在本質上都沒有超越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政治立場和青年黑格爾派自我意識的哲學框架。這一共產主義觀上的局限也導致了其正義觀上的局限,即一方面用財產“平等”的平均主義代替正義;另一方面是用彼岸世界的抽象理想來代替現世的正義。在馬克思看來,共產主義不僅是人的發展目標和彼岸世界的理想,而且還是為實現這一目標而展開的思想和運動。換言之,我們在看待和討論正義問題時應立足于無產階級的立場,正義的實現應是最大限度地實現無產階級的階級利益。從無產階級的立場去探討正義問題是馬克思正義觀的另一獨特之處。
馬克思對正義問題的研究,不是局限于正義本身的范圍內,僅就“正義”而談“正義”,而是深入正義問題背后,探究其后的物質生產根源和經濟社會動因。在馬克思看來,正義作為一種歷史觀念,會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而會發生變化直至退出歷史舞臺,因而要真正解決正義問題,必須超越正義觀念的社會土壤,探究正義之后更加遼闊的社會歷史空間。
二、社會主義時期正義觀分析
馬克思正義觀本質上探討的是如何從根本上消滅正義問題,而正義問題在自身范圍內是無法得以完全解決的,其惟一途徑就是消滅私有制。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馬克思正義觀要求的是“超越正義”或探究“正義之后”的決定性東西。馬克思正義觀是科學的理論,但科學必須與現實相結合才能具有相應的歷史價值。在當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中國,實行的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在這一制度下,公有制盡管占主導地位,但多種所有制經濟成分共存,即私有制仍然存在于社會中。而只要存在私有制,那么正義問題就無法得以完全消滅。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立足于社會主義實際,緊密結合國情,提出和構建適于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社會主義時期的正義觀,即“社會主義正義觀”。
社會主義條件下仍然存在私有制,正義問題還無法得以根除,但并不意味著私有制就是導致我國不公現象的主要原因。將私有制歸結為主要原因,不僅無助于正義問題的解決,而且很有可能導致社會經濟秩序的混亂和政治的不穩定,最終導致更為嚴重的正義問題,損害的也必將是無產階級等人民群眾的利益。那么什么才是社會主義時期正義問題的根源呢?
下面將從馬克思正義觀的兩個維度就我國正義問題進行具體分析:
1.經濟正義問題。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經濟建設等各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然而在此進程中卻出現了嚴重的分配不公問題,即經濟正義問題。我國城鄉、行業、地區之間的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愈來愈大。據世界銀行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的基尼系數在改革開放前為0.16,2003年已經為0.458,超過了國際公認的警戒線0.4,2004年我國基尼系數超過0.465,到了2005年逼近0.47,2006年仍持續增長。
我國的分配不公問題主要有以下四點表現。第一,城鄉差距懸殊。多年來,城鄉居民的收入比一直保持在3.3以上,并未有縮小的跡象。第二,階層差距擴大。據中國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王小魯估計,2008年,全國10%最高收入組家庭的實際收入是10%最低組的55倍,而城鎮收入最高和最低的家庭相比,差距由2005年的9倍擴大到31倍。第三,公私差距明顯。有數字顯示,在壟斷行業任職的人群占全國總就業人群的8%,卻拿走了全國工資中的一半。第四,地區差距加速擴大。從GDP層面分析,1990年東部地區實現的GDP占全國總額的51.51%,2004年這一比重提高到58.38%,相應的中部地區所占比重從1990年的28.22%下降到2004年的24.72%,西部地區所占比重從1990年的20.25%下降到2004年的16.90%,從絕對額上講2004年東部地區GDP已經超過中西部的總和。
在導致以上分配問題的因素中,無論是城鄉、階層差距,還是公私、地區差距,除了自身內在差別外,功利主義的政治(政策)因素無一例外都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城鄉差距的根源是城鄉二元結構,階層差距的出現源于市場化和國企改革的不到位,公私差別的擴大離不開工資制度的不完善和國企內部分配和全民分配的不合理,地區差距更是因為國家的優先發展戰略而日益凸顯。尤其突出的是,在這一過程中,公有制不但沒能發揮其應然的實現社會公平的作用,反而導致了實然的擴大分配差距的結果,即“公有制作用悖論”。國有企業尤其是中央企業憑借其行政和政治權力,依靠壟斷地位而獲得巨額利益,本來這是件好事,但是現在卻出現了不受國家和社會控制和監督的“自行分配”機制,將本應屬于全體人民的社會財富轉化為企業內部人員的個人財產,即將全民財富“個人化”、“集體化”,由此導致了嚴重的階層差距和公私差距。而這兩個方面恰恰是我國當今分配不公問題的主要表現。
從上述分析可知,并不是只要確立了公有制,公正和公平就會自然形成和達到。在社會主義時期,經濟正義問題的關鍵不在于公有制的多寡(當然一定比例的公有制是必須的),而在于政府對公有制所創造的財富和利益如何進行合理分配,具體體現為相關政策和制度的價值取向問題,而這也就不得不涉及到政治正義問題。
2.政治正義問題。在我國,腐敗和特權階層的存在是影響政治正義的主要原因。作為中國較早研究行政成本的學者之一,周天勇在2003年對行政成本進行了推算,得出結果為2003年政府公務支出占政府全部實際支出的37%。對于2007年的行政成本,盡管他仍然在進行大量復雜的測算,還沒有得出結果,但有一點他似乎很明確,“與幾年前相比,目前并沒有明顯改變,這一比例保守估計在30%左右。”[6]這一結果在很大程度上是特權階層存在的結果。特權階層在社會保障、醫療、教育和住房等方方面面,都享受著特殊的待遇。并且這些特權因為種種原因(如政治改革的缺失、央企的擴張)還在強化,“官二代”現象就是其突出表現。由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已經形成了一批財富階層(“富二代”現象的出現),在封建殘余思想的作用下,權勢和財富相結盟,即形成了嚴重的腐敗問題。在這一結盟過程中,損害的不僅僅是政治正義,更重要的是會嚴重影響經濟正義的實現,導致分配不公問題。
從歷史層面和世界范圍上講,特權階層和腐敗存在于每一個國家,具體到我國,其存在的主要原因是政治改革的不徹底和相關制度的不完善等原因。因此,解決好我國的政治正義問題及由其部分導致的經濟正義問題,必須加快推進我國的政治體制改革,消除特權階層和腐敗產生的制度原因,惟有如此,正義問題才能得以切實解決。
3.社會正義問題。近些年來,諸如“反拆遷自焚”、“群體性事件”和“集體上訪”等事件層出不窮。這些事件都是社會正義在無法通過正常渠道得以伸張情況下的一種極端表現。盡管這些事件的起因各不相同,但從本質上講,這些正義問題和矛盾大都屬于人民內部矛盾,而人民內部矛盾大部分又是源于利益分配問題,即經濟正義問題。正如廣東省委書記汪洋所言:“人民內部矛盾就是能用人民幣解決的矛盾。”反觀教育公平、醫療公平等社會正義問題,又何嘗不是如此。
結論
通過對我國經濟正義、政治正義和社會正義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社會正義源于經濟正義,經濟正義又和政治正義緊密相關。也就是說,我國正義問題的根源不在于物質生產活動和所有制本身,而在于導致其作用本該發揮卻沒能發揮甚至與其初衷相悖的機制和體制,即政治體制問題或制度正義問題。因此,解決我國正義問題的途徑和思路應該是且只能是“政治正義→經濟正義→社會正義”,即通過政治體制改革實現政治正義進而解決經濟正義并最終實現社會正義。
過去的三十多年中,我國致力于發展社會經濟,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極大提高,綜合國力也躍居世界前列。為了更好地推進全面小康與和諧社會的建設,我們必須改變政治體制改革滯后于經濟體制改革的局面,通過政治體制改革實現政治正義,消除各種阻礙經濟正義實現的制約因素,推動經濟正義和社會正義的實現。惟有如此,才能更好、更快地實現全面小康,加快和諧社會的建設進程,實現每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康德.法的形而上學原理[M].沈叔平,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165.
[2]許紀霖.世間已無羅爾斯[N].文匯報,2002-11-28.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82.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57.
[5]黑格爾.法哲學原理[M].范楊,張啟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11.
[6]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8-04/29/content_807-
12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