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關于中世紀西歐城市興起的問題,學者們提出許多不同的觀點。從中世紀西歐城市興起著手,重點闡述中世紀城市興起的客觀條件,以人口增長、地理環境為中心一并進行分析,與以往中世紀城市是商業起源或者是手工業起源側重點不同,但必須承認城市的興起是生產的發展,生產力的提高,同時也認為人口增長、地理環境為城市興起提供客觀因素,起到必要的作用。
關鍵詞:中世紀;西歐;人口增長;地理環境;宗教
中圖分類號:K512.3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33-0149-02
11世紀城市的興起給西歐封建社會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城市的興起對世界歷史都有很大意義。“斯塔夫里阿諾斯認為,‘城市的出現是人類擺脫野蠻狀態,確定世界各地各時的文明的性質時的……一般的指南。’”[1]但關于中世紀城市的興起問題,“學術界爭論長達兩個世紀”[2],形成了學術界對中世紀城市問題“百家爭鳴”的狀態。西歐城市的興起是多元素、多角度的問題,既有經濟原因,也有經濟之外的諸多因素。經濟之外的諸多因素是什么呢?筆者認為人口增長、地理環境對城市的興起都有重要的意義。
一、城市的定義
關于城市的興起問題,國內學者們都進行自己的論述,“陳兆璋先生認為,城市是由逃亡奴隸的聚居發展而來的。沈定平先生認為,城市是由封建主建立的,并為其服務的。馬克■先生指出,西歐中古城市的興起源頭有多種,不可能一言蔽之,城市是西歐封建社會有機組成部分,不是它的對立物[3]”。
當今,國外學術界很流行的兩種學派,一位是比利時歷史學家亨利·皮雷納,他認為城市需要設防,先在城堡的聚居形成的,也就是“商業起源論”,“另一位是原蘇聯史學家梁斯基·柯基敏基等提出‘手工業起源論’”[2]。
有些學者認為,“不同封建社會的一種特殊事物”[4]。這顯然夸大了城市地位,但我們從另一個角度看:城市確實是在封建社會中突顯自己的地位,同時又沖擊和瓦解封建社會為基礎的農奴制和莊園制。
城市這么重要,城市內涵是什么呢?
如果我們想更加深刻理解城市的內涵就需要中西進行比較,中國的封建時代城市在宋代以前大多數都是政治中心或者軍事重鎮,經濟功能不占主體地位,比如說唐代的坊市制,城市有108坊,市需要定時定點開放,不是隨時隨地都可以交易的。唐代有“海上絲綢之國”的美稱,但城市的功能還是以政治中心為主。街道整整齊齊,是人口聚居的集合體,是按照統治者的意愿建立的。
西歐中世紀的城市主要功能是經濟中心,其次是政治中心,“是工商業者一種‘自發’的社會運動的產物,是一種‘自上而下’的過程”[5]。我們從一個側面來看,西歐中世紀城市的街道是雜亂無序的,可以反映出它是自發的過程。
這有一段史料,在11世紀的林肯郡有一位很貧窮的小伙子他叫圣戈德里基,為了生計,他到處流浪,他與貧窮的同年齡人有很大不同是,他加入了商隊,“沿著英格蘭、蘇格蘭、丹麥和弗蘭德爾從事沿海貿易,從城市到城市”[6]74。賺了一大筆錢,成為富商,這個例子說明了中世紀城市是經濟功能占主導地位。正像一位歷史學家說的一樣,“中世紀城市是經濟社會力量的產物”[7]415。
二、人口增長
在《不列顛百科全書》中城市的定義是:“一個相對永久性的、高度組織起來的人口集中的地方”[1]。
城市的一個很重要的指標就是人口增長。在中世紀城市形成的過程中,由于城市經濟建立在貿易基礎上,因此,在貿易出現之前應有一些經濟上的準備。“在貿易出現之前,總需要有剩余的農產品和剩余人口,否則何來交換的商品”[8]。在馬克■先生的《英國封建社會研究》中寫道:“初期城市的居民,大量的鄉下的農民進入城市而形成的。有的城市其數量占到市民的70%。所以可以判定人口有了增長”[9]。
因此我們得出的結論是人口增長對西歐城市的興起是很必要的,“隨著征服戰爭的結束,蠻族定居后開始轉向生產。自7世紀起一些蠻族國家的統治者把鼓勵農業生產作為重要的政策。他們號召蠻族由‘憎恨刀劍’‘轉向犁頭’,以此來鼓勵農民開墾荒地,免除墾荒的租稅,并對開墾的人讓予財產權或用益權。這樣西歐就逐漸出現了農具和耕種方式的革新,提高了當時的農業生產效率,擴展了農業耕種范圍,為人口的快速增長提供了空間。這些都為后來城市文明的興起奠定了基礎”[8]。
流動人口增加,貨物交換頻繁,城市成為商人第一選擇的集聚地方,人口的大量聚集,“又在沿海或沿河以及道路比較暢通的地方,因而有大量的消費者存在,有利于買賣”[10]28。初期城市的繁榮,也推動經濟的增長,也有利于人口增長,導致人口膨脹。人口密度大也容易使城市的中心發生“瘟疫病和傳染病”[10]28,城市在災禍之后還可以馬上恢復。
在歐洲封建社會里,歐洲城市發展一個重要的因素是人口增長,“從1000—1349年(即黑死病的災難降臨歐洲的那一年)之時期中,人口繼續增長。大致從1050—1250年間改變歐洲面貌的強大的人口在聚居活動。關于封建時代歐洲人口的增加,德意志歷史學家蘭普勒赫曾做出最透徹的研究”[7]446。
我們從圖表中可以看出,歐洲人口的快速增長,人口的增長被經濟學家認為是“人類進步的根源”[7]44,人口的增加需要更多生產資料,造成生產資料的強大壓力,人口的增長使農村人口過剩,產生了人口與土地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釋放在城市里,我們常常說“城市的空氣使人自由”,只要農奴在城市里待到一年零一天就可以獲得自由,因此造成大量的農奴逃跑,領主面對這種棘手的問題,不得不放寬條件留住農奴,被迫“改善他們的待遇,把服役改變為固定的繳款,最后甚至釋放農奴”[7]447。這是人口增長導致的一系列鏈鎖效應,不久之后領主生活費用增長的速度要遠遠大于收入費用,于是出現了另一種制度,叫做地租制度。“封建經濟的崩潰,就跟著這項從服役到地租制的過度而俱來了。”[7]448我們可以看出城市人口增長的兩個渠道是原有居民的后代和鄉村居民的大量進城,隨著人口增加,城市居民的職業開始多樣化,不同職業和職業內部出現競爭,為了限制競爭出現行會。行會又為城市的手工業者提供保障,進一步促進城市的發展。
侯建新先生指出:“西歐城市興起與農奴的逃亡運動幾乎同步發生,不是偶然的;從一定意義上講,新興城市乃是農奴大潮的一個創造物”[11]。
從10世紀開始,人口大量增長,“從950年,意大利人口迅速增長,稍后中歐、北歐也緊緊跟上。從此一直到1348年的大疫之前,這些地方的人口都增加了三倍”[12]。
總之,從10世紀起,人口增長,農村人口過剩,大量農奴向城市轉移,城市逐漸興起,城市內部結構開始有了新的意義。
三、地理環境
城鎮的位置首先在交通便利、有河流的地方,“地理位置加上存在一個城鎮或者一個筑有工事的城堡,看起來是商人定居的基本的和必要的條件”[6]89。看起來定居地不是人為的,而商人第一需要是安全和交通便利。
地中海位置的重要性,我們看羅馬帝國,它會有地中海特性,“地中海是羅馬帝國政治統一和經濟統一的保證”[6]1,加洛林時期經濟不發展,原因是伊斯蘭教關閉地中海。從中我們可以認為地中海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
中世紀城市興起首先發生在地中海周圍,就是意大利地區和法蘭西南部。“中世紀意大利城市生活開始較早的一個重要因素在于其社會經濟活動所具有的特點:商業貿易活動的活躍。這個特點則應更多地歸結于其特有的地理環境”[13]。
意大利半島的自然環境相差很大,它的北部是阿爾卑斯山為屏障,海岸線長達7 200千米,氣候大部分屬于亞熱帶地中海氣候,年降水500~1000毫米。80%國界線為海界,南部地區,山地多于平地,不利于農業的發展,全境4/5為山丘地帶,“可以說,這種特有的地理條件始終對意大利的歷史發展路徑有著重要的影響”[13]。
“地理因素,對于中世紀城市生活的發展,是具有最大影響的。尤其重要的,地理的位置和它周圍的自然資源使城市獲得了經濟特征和重要位置”[7]408。
總之,中世紀城市的興起是多種合力作用下產生的,不能簡單歸于經濟原因。人口增長,地理環境,宗教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也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促進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楊超.論西歐中古城市產生的原因——兼評西方學者的學術觀點[J].農墾師專學報,1995,(3).
[2]劉景華.“生產不足”論:對西歐中世紀城市興起問題的新思考[J].世界歷史,1993,(4).
[3]于沛,周榮耀.中國世界歷史學30年(1978-2008)[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90.
[4]魏建國,孫光妍.近代英國民族國家形成芻議[J].載M·Block.FeudalSociety[M].Chicago,1962北方論叢,2004,(1).
[5]劉景華.封建時代中西城市比較的幾個問題[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2007,(2).
[6]「比]亨利·皮雷納.中世紀城市[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7][美]湯普遜.中世紀經濟社會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8]徐芳亞.淺論中世紀西歐城市興起的歷史條件及特點[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8,(52).
[9]馬克.英國封建社會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219.
[10][英]大衛·尼科爾.中世紀生活[M].山西:希望出版社,2007.
[11]侯建新.現在化第一基石——農民個人力量與中世紀晚期社會變遷[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1:129.
[12]馬克.西歐封建經濟形態研究[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9:386.
[13]王亞平.淺析中世紀羅馬法研究首先在意大利城市興起的原因[J].東北師大學報,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