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產業概論》課程教學改革對培養文化產業人才具有重要意義。結合三年的教學實踐,分析了本課程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優化教學內容、案例教學法、分組教學法、實踐教學法等改革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改革成效。
關鍵詞:文化產業;文化產業概論;課程教學;人才培養;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3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33-0244-02
引言
文化產業是 21世紀的朝陽產業,它已成為許多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為了適應文化產業管理人才需求急速增長的局面,全國許多高校相繼設立了文化產業方向的專業。2004年教育部批準山東大學、中國海洋大學、中國傳媒大學、云南大學四所大學開辦文化產業管理專業以來,2007年開辦此專業的高校已經達到69所,加上相關專業方向的院校數量達100所以上[1]。
目前,多數學者對于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達成共識:即培養具有一定文化底蘊和藝術修養、了解文化藝術市場與管理的一般規律、具備相應組織管理及營銷策劃等實際能力的綜合性、應用型人才。《文化產業概論》屬文化產業管理本科專業核心課程,也是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入門課程。本課程的教學質量直接影響學生專業意識的培養與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因此,提高本課程的教學質量對實現文化產業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一、教學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為滿足國內與浙江省文化創意人才緊缺的需求,2009年(作者單位隱去)文化產業管理本科專業首次向省內外招生。筆者先后擔任三輪該院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文化產業概論》課程教學任務。所使用教材是李思屈、李濤編著的《文化產業概論》[2]。在教學過程中,筆者積累了一些教學經驗,同時發現以下主要問題。
(一)學時嚴重不足
本人擔任文管091班授課教師時采用老教學大綱。老大綱規定本課程一年級第二學期開設,2學分,32學時。除去考試周之外,實際教學學時只有30學時。教文管10班時采用新教學大綱。新大綱調整為一年級第一學期開設,3學分,48學時。除去軍訓、國慶與考試周之外,實際教學學時只有33學時,僅增加3學時。學時的嚴重不足,影響了本門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的完成。
(二) 教材內容不合理
本教材屬“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教材內容較為淺顯,并配有練習、思考與案例,便于學生自學。但是從總體上看,內容過于簡單,特別在論及當代文化產業的九大類別時僅用一章的篇幅,不能滿足教學要求。同時,教材中的案例過于陳舊,也沒有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需要補充更新適宜的案例。
(三) 實踐環節缺乏
本課程屬理論課程,面向大一新生開設。這決定了本課程教學方法以課堂講授為主。加上學時的限制,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參與不足,影響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發揮與分析思考問題能力的提升。本課程安排有專業認識實習這一實踐教學環節,由于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屬于新開設的專業,目前缺乏長期固定的實踐基地。這也制約了本課程實踐教學的開展。
二、本課程的改革思路與主要措施
為實現文化產業管理專業“通文化、懂經營”的創新型應用性人才培養目標,筆者認為,在本課程教學實踐中,必須圍繞“怎樣培養好人”這一工作中心,改進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著力提升學生的知識素養與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筆者從“淡化知識傳授,強化能力培養”的實踐性教學思路出發,在現有學時基本不變的前提下,優化精簡理論教學內容,通過多種方式手段吸引學生參與教學過程中,全方面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實踐水平。
(一) 優化教學內容
文化產業的經營與管理屬于本專業培養計劃的核心內容。其教學目標由文化管理學、市場營銷學、媒體經營與管理、品牌戰略等核心課程承擔。因此,為避免教學內容的重復,筆者刪去文化產業的經營管理一章。并將教學內容分成上下兩篇:上篇為文化產業總論部分,主要內容為文化產業的內涵、特征、文化產業理論、國際文化產業概況、文化產業與國家軟實力、文化產業政策概述等。共21學時。下篇為文化產業分論部分,重點介紹廣播影視產業、網絡文化產業、動漫產業、文化旅游業、休閑娛樂業、藝術產業、體育產業等文化產業分支。共12學時。
(二) 案例教學法
本課程文化產業總論部分理論性較強,筆者從文化產業特定現象入手,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并結合精選的案例分析,與學生進行廣泛的分析討論,啟發學生的想象力。此階段教師處于主導地位,并對后半部分的教學起示范作用。
(三) 分組教學法
它可視為案例教學法的延伸。在學期初,按文化產業類型,學生自由組成5~6個興趣小組。各小組分別收集本產業的資料與案例,并且制作PPT文件。待教學計劃執行到產業分論部分時,先由教師對本產業發展概況進行簡要分析,后由報告組成員報告本產業小組的典型案例。其他各組成員對報告進行分析討論,提出問題。報告組報告人要予以回應。最后由教師對本組案例討論進行點評。
(四) 實踐教學法
每章結束后,老師都要布置思考與練習題,旨在幫助學生掌握相關的理論知識。同時,為配合后半段分組教學法的實施,將學生按行業類別分成若干小組,要求學生利用假期和周末去實地調查,輔之以網絡調查,完成調查報告,并在課堂上匯報其成果。以訓練學生的資料收集與處理能力、論文寫作能力。
(五) 充分利用多媒體
本課程從一開始實現了多媒體教學,大量利用圖書、視頻、超鏈接技術,使原本枯燥的教學內容變得直觀,并大大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但存在部分素材選材不當,超鏈接技術不熟悉等不足之處。教師還須加強多媒體課件的制作技能,及時更新教學內容,以反映文化產業發展現狀與學術界的前沿成果。
(六) 建立課外實踐基地
充分挖掘學院和專業教師的人脈資源,與文化企業、文化事業單位進行合作,建立若干長期的專業教學實踐基地。
結語
通過近三年《文化產業概論》的教學實踐,筆者努力探索,銳意創新,提高課程教學質量。所任教的本課程課堂討論活躍,師生互動性強。提高了學生的理論知識水平與調研、寫作等實踐技能,增強了學生的專業意識與學習興趣,教學測評得分在90分以上。課程建設關系到高校的教育教學質量,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因此,本課程教改實驗還須不斷探索與總結經驗,力爭將《文化產業概論》建設成省級、國家級精品課程,為社會培養更多更優秀的文化產業經營管理人才。
參考文獻:
[1]陳兵.對文化產業管理專業本科教學的思考[J] .經濟論壇,2010,(4).
[2]李思屈,李濤.文化產業概論[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
Teaching Content Reform and Practice Skills Upgrading of \"Introduction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ZHOU Chun-fa
(Creative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College of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Jinhua 321004,China)
Abstract: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teaching reform f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 cultural industry\". Combining with three year's teaching practice, The author analyzes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course, then puts forward several reform measures,such as optimize teaching content, case teaching, group teaching and practice teaching.the reform has obtained some favorable effect
Key words: cultural industry; introduction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course teaching; talents training; practice tea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