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生踐踏生命的事件時有發生,高校越來越成為心理疾病的高發地帶,大學生身心健康狀況值得關注。生命教育應該創造一種廣泛的和諧,培養大學生的和諧意識,即讓學生與自身生命和諧、與周圍生命和諧、與大自然萬物和諧。
關鍵詞:大學生;生命教育;和諧意識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33-0193-02
2011年1月5日晚,武漢某大學一名男生從宿舍樓頂跳下,當場身亡;10月4日下午,江蘇某大學一男一女兩名大學生相繼從公寓區內的八樓跳下,當場死亡。高校越來越成為心理疾病的高發地帶,大學生身心健康狀況值得關注。生命教育應該培養大學生的和諧意識,創造一種廣泛的和諧,即讓學生與自身生命和諧、與周圍生命和諧、與大自然萬物和諧。《學習的革命》一書的作者戈登先生曾說,教育的最高境界應該是達到以上三個和諧,從而使受教育者在處理人與自我、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四大基本關系中,能相互適應、相互包容,感到美好與愜意。
一、培養大學生與自我的和諧意識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在其名著《理想國》中曾指出,個體生命的和諧乃在于人的理智、激情和欲望的友好和諧,互不干涉,其中激情和欲望服從理智的領導和牽引而不反叛,從而首先自己主宰自己,使自身內秩序井然,對自己友善,這樣就達到了個人正義,這樣的人也可稱為正義的個人了。亞里士多德也曾提出過人的靈魂包括營養靈魂、感覺靈魂和理性靈魂的“三靈魂”說,并主張要用理性指導人的生活,以達到人的肉體與靈魂的和諧。在他看來,人的三種靈魂對于人都是不可或缺的,只有三個方面的結合才能造就完整的人。為解決人與自身的矛盾、靈與肉的沖突,古希臘伊璧鳩魯學派主張“快樂主義”,認為趨樂避苦是人的本性,人不應該過分壓制自己的欲望,應該去追求個人的快樂,特別是心靈的寧靜與滿足。而歷史上大多數宗教都是主張禁欲主義的,像基督教就要求人們以“原罪”、“禁欲”、向神“懺悔”等方法壓制人的欲望,忍受現世的種種苦難,以求得內心的平衡和寧靜。中國的佛教也是主張“禁欲”和“修行”的。德國哲學家康德則要求人們自覺地服從內心的源于人的理性的“道德律”,這樣才能達到自身靈與肉的和諧。
馬克思認為,人與自身關系的不和諧體現了人與外界關系的不和諧,人的精神世界的矛盾是現實世界中矛盾的反映。經過異化和異化的揚棄,人性將在一個更高的歷史階梯上呈現出新的豐富性與和諧性,從而實現人與自身的和諧。人是一個有著自由意志的生命個體,是一個有思想有感情的理性動物,是身與心、靈與肉、理智與情感的統一體。而在現實生活當中,由于具體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及人自身的一些原因,人經常會陷入一種身與心、靈與肉、理智與情感、自身需要和愿望與社會現實之間的矛盾沖突之中,出現人與自身關系的種種不和諧。人與自身的和諧表征著人在社會生活中能夠保持身與心的平衡、靈與肉的和諧。
通過心理健康教育來傳授或提供各種調適情緒、緩解壓力的方法和技巧,是促進大學生身心和諧的重要途徑。美國學者馬斯洛提出人心理健康的標準,其中之一就是:能適度宣泄情緒和控制情緒。隨著社會競爭空前激烈,大學生面臨的壓力也越來越大。據一項調查表明,大學生的壓力主要來自四個方面:情感、學業、就業、經濟。適當的壓力能促進大學生學習,從而變成一種動力;但過于沉重的壓力會使大學生無所適從,久而久之,容易形成郁悶、壓抑、煩躁等不良心理,甚至做出一些極端的事情。在現實生活中,少數大學生情緒飄忽不定,喜怒無常,甚至為了一點小事就與別人大吵大鬧,大打出手,為了一點點小事整天悶悶不樂,耿耿于懷,個體生命顯得極不和諧。一個和諧的個體生命,總是身心健康的統一體。大學生不僅要有強健的體魄,還要有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心態、健全的人格,是人身心健康的重要標志。大學生還要加強自身修養、自我完善,強調通過塑造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意志品質實現自己的心理健康、心靈和諧。通過和諧文化的熏陶,提高自己的境界、情趣、品位,有效地調節自己的情感和心理,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和平、樂觀豁達、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以開闊的心胸和積極的心境看待一切,用理性合法的方式表達利益訴求。
二、培養大學生與他人、社會的和諧意識
在一名大學生給心理咨詢老師的信中寫道:“……在自己的生活中,總是與環境那么格格不入,我試著去適應社會,但又怕會失去自我;我想抓住自己,但又害怕不能適應社會。擺在我面前的好像只有兩條路,要么就是任社會擺布,完全聽命于環境;要么就是唯我獨尊,封閉自己,不與人來往……可見,大學生與他人的和諧,與社會的和諧是多么重要。當今社會是一個社會結構多元化、利益主體多元化、價值觀念多元化、行為選擇方式多元化的社會。人是社會中的人,社會是人的社會。不同的人文及文化背景,多元的價值取向,不同的行為方式無不需要進行對話、整合與引導。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每個人都處于復雜的社會關系網中,每一個個體的生命都是人類生命的一分子,是社會關系網中的一個點。馬克思曾說:社會——不管其形成如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際交往作用的產物。人一生的成長、發展、成功、幸福,是同其他人的交往和關系密切聯系的,人一生的快樂、煩惱、悲傷、愛與恨的情感,也同樣是與他人的交往和關系分不開的。
人與人之間應該求同存異、團結友愛、和睦相處,應該用和諧的思想認識事物、用寬容的態度處理問題,用和諧的方法對待、處理與化解矛盾,從而避免了思想上的片面性與主觀性,形成相互關愛、相互幫助、相互理解、融洽相處的友好和諧的氛圍。早在西周時期,中國古典的典籍《周易》中,已經閃爍著陰陽和諧思想的光輝。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分別形成了以儒、道兩家為代表的崇尚和諧的文化源流。儒家傾向突出“人和”,立足政教倫理,強調“克已復禮”(《論語·顏淵》)和“允執其中”(《論語·堯曰》),注重人倫秩序的和諧。孔子主張“之用,和為貴”(《論語·學而》。他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路》,和諧求以共生共長,不同求以相輔相成,在和諧中實現共同發展,在不同中相互取對方的長處。孟子提出“親親”、“仁民”、“愛物”等主張,也就是要擴展“愛”由己及人,由人及物,把仁愛精神擴展到宇宙萬物,提出“仁者愛人”(《孟子·離婁下》,即愛人不能光愛自家人,還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王上》),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愛人者人恒愛之”(《孟子·離離下》)的效果。可見和諧具有溝通感情、化解矛盾、弘揚正氣等功能,具有整合、協調社會關系的黏合劑的功能。同樣,社會的和諧與每個社會成員的心理和諧有著密切的關系。“和而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諧的理念、精神要求我們承認差異的存在,努力在對立中求統一,在矛盾中求和諧;要求我們用和諧的思想認識事物,用和諧的態度對待問題,用和諧的方式處理矛盾。和諧理念、和諧精神要堅持以“和”為貴的價值理念,奉行“和而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諧不是泯滅個性,它是以把有差別的物融合在一起為前提,追求的是一種中和之美。
在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真誠、理解、和睦地相處,構建團結互助、平等友愛、和諧合作、共同進步的人際關系,有助于促進大學生的身心健康、事業成功和人生幸福。生命教育必須開展人際交往教育和社會道德教育。陶行知先生曾精辟地指出:“教育的目標是培養人中人、而不是人上人、人下人,更不是人外人。”生命教育的目標就是要把大學生培養成為人中人。一方面要教育學生掌握人際交往應遵循的基本原則,如平等原則,誠信原則,互利原則,寬容原則,學會理解、尊重、關愛他,還要掌握一些處理人際關系的技巧和藝術,以便在社交場合能如魚得水。另一方面,培養大學生的人文關懷、社會關懷,學會接納他人、欣賞他人,與社會共融共存。
三、培養大學生與自然的和諧意識
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我國傳統文化強調天人合一、重視尊重規律、休養生息。道家注重“天和”,推崇“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一章》)和“以天倪”(《莊子·寓言》),倡導虛極為靜,物我為一,天為守中的和諧。老子主張“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老子·三十六章》),莊子推崇“天地與我并生,萬物我同一”(《莊子·齊物論》)的至和世界,講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
自然也具有生命意義,具有自身的內在價值。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針對工業文明給人類社會帶來的日益嚴重的工業污染和環境破壞現象,曾提出“歸返自然”的口號。這個口號其中一個深刻的含義就是要求人們回到大自然,熱愛大自然,并以大自然的美麗來批判人類社會的偏頗和人性的丑陋。盧梭認為人與自然界本來就是一體的,不能分開,因為人類生命的源泉就在這里。過去,我們提出要戰勝自然,要征服自然,悲劇也就由此產生。這其實是把人與自然界截然對立起來,以“立法者”自居,以“主宰者”自居,那就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人的生存意義喪失,精神家園失落。因此,生命教育應讓大學生學會關愛自然,保護自然,像對待自己一樣善待自然。這樣,自然就會給我們很好的回報,那就是給我們的生存提供優美的環境,清新的空氣,提高我們的生命質量。否則,自然就會給我們惡報,那就是花兒不再美,天空不再藍,理想的未來不再有。
參考文獻:
[1]宋德勇.馬克思關于和諧社會的思想及其現實意義[J].求實,2006,(1).
[2]習靜.當代中國和諧文化建設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