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經濟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迅速發展,各種文化思想、意識形態等相互激蕩給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機遇和挑戰。新環境下,當代大學生容易出現社會主義理想信念不堅定,集體主義意識薄弱,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等問題。因此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教育,建設和諧校園環境以及不斷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勢在必行。
關鍵詞: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挑戰;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33-0184-02
在和平與發展為主題的時代背景下,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在發生深刻的變化。與此同時,信息科學技術革命經濟全球化趨勢迅猛發展,不同文化之間的沖突與融合會進一步加劇,個體的發展和利益多樣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更嚴峻,任務更繁重。如何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成為一個緊迫的、重大的時代任務。
一、新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
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從國際國內,歷史和現實的角度,深刻分析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活動發生作用的新的客觀環境及其基本特征。我們知道要做好新時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須從歷史角度和現實角度,正確分析國內外形勢,認清思想活動發生作用的環境及其特點,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是如此,這樣才能為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一)經濟全球化的影響
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不斷深化,世界各國各地區經濟上相互聯系相互依賴,政治上世界多極化趨勢越來越明顯,文化上多元化成為發展趨勢的同時,文化沖突加劇,文化融合力加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經濟全球化使國際政治斗爭日趨復雜多變,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之間的相互滲透與反滲透,顛覆與反顛覆的斗爭在意識形態領域顯得更加明顯,文化價值觀的斗爭也日趨激烈。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利用其發達的經濟和先進的科學技術,不斷地對社會主義國家推行“和平演變”政策,通過其發達的大眾傳媒不斷地滲透和宣揚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社會主義文化和中國傳統優秀民族文化因西方強勢文化的侵蝕而受到挑戰。經濟全球化必然導致文化全球化,多樣化。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一方面對社會主義國家大肆推崇和傳播其資本主義經濟和生活方式、觀念,另一方面利用其先進的媒體如互聯網、廣播、電視等推銷和滲透資本主義意識形態,這種強勢文化侵蝕著當代大學生的社會主義理想信念,也使社會主義的宣揚和優秀民族文化的繼承處于不利地位,阻礙人們特別是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民族意識文化的認同與發揚。
(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負面效應
市場經濟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目的,在市場經濟浸染中,個人主義、實用主義被認為社會發展的主導性動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利益原則給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價值觀、道德觀帶來極大挑戰,也使大學生實現政治教育面臨極大的挑戰。大學生在升學,就業競爭等嚴峻環境下,容易在人生價值觀上出現對社會主義理想的淡漠,過分追求個人功利,以個人為中心,以實用主義為標準來衡量和評價身邊的人和事,使得集體主義價值觀淪落。有些大學生甚至把集體主義看做是對“個人的壓制”,是對“個人的束縛”的思想,只重視個人利益,缺乏內心道德修養,從而造成對他人、對社會缺乏責任感。
由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發展,改變了傳統計劃體制的利益格局單一的狀況。多種所有制結構,多種經濟成分、分配方式的發展,形成了多種利益群體和不同的社會階層。經濟成分和經濟利益多元化又形成了多元化的思想、道德觀、價值觀。在伴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社會矛盾,社會分配不公,貧富懸殊,腐敗現象嚴重,最讓大學生擔憂的就業競爭日趨激烈。在這樣的環境下,部分大學生對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社會主義堅持懷疑態度,也動搖了他們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人生觀、世界觀。
(三)科學技術和大眾傳媒的雙重效應
當今社會,人們對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了解和感受,已經越來越多地通過模擬環境獲得和傳遞。與此同時,大眾傳媒受市場經濟不良影響驅使,以娛樂性、商業性提高經濟利益,對社會效益重視不夠。各種各樣的信息資源通過大眾傳媒傳播給大學生,意識形態的滲透更加隱蔽和廣泛。當今大學生主要通過信息網絡來獲取知識和各種信息,西方發達國家利用其發達的網絡技術和強勢文化,對資本主義意識形態進行強有力的滲透,不斷傳播資本主義的價值觀念,對我國民族傳統文化造成的極大沖擊。面對信息傳播的多樣化,內容的多元化,大學生思想意識、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的個性化、多元化、復雜化特征也更加明顯。
二、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
青年是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只有贏得青年才能贏得未來。胡錦濤指出:“一個有遠見的民族總是把目光投向青年;一個有遠見的政黨總是把青年看做推動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大學生是青年中的佼佼者,是祖國十分寶貴的人才資源。在當代新環境下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做到: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堅持以人為本,建設和諧校園,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完善網絡教育等。
(一)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
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為根本指導思想,充分利用經濟全球化的有利因素加強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建設,促進大學生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在多元意識形態對立的全球化競爭中,為我國主流意識形態吸收全球化時代的合理養分,豐富自身,提供良好的機會,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此外,當代大學生要樹立為祖國繁榮富強貢獻青春力量的遠大志向,堅定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充分利用經濟全球化的有利因素,高揚愛國主義偉大旗幟,增強大學生民族認同的愛國情感。同時還要樹立創新意識,發揚創新精神,確立與時代潮流相適應的現實觀念、價值取向,努力走在社會創新的前列,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
(二)堅持以人為本
在當前復雜多變的新環境下,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須結合《意見》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七大方針和十七屆四中全會精神。要把以人為本作為指導思想,強調尊重學生、服務學生、發展學生,是我黨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優良傳統。同時要使“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觀念逐步深入人心、形成普遍的共識。堅持“三貼近”,即貼近實際、貼近學生、貼近生活。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從緊密結合高校教育和學生思想變化的實際出發、解決實際問題,做到既教育人、引導人、又重人、關心人,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時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三)建設和諧校園
建設和諧校園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動建設和諧校園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和諧校園的基本特征應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社會和諧相處。和諧校園的建設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要堅持體現時代性、先進性、充分反映社會前進和發展的價值導向,不斷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努力提高大學教學育人、服務育人、管理育人“三育人”的工作質量和水平。大學和諧校園的建設要做好以下幾點:培養高素質教師隊伍提高輔導員和班主任隊伍建設;大力建設良好的校園文化,開展豐富多彩的科學、技術、體育、藝術和娛樂活動;加大對學生社團的領導和管理;加大對學生宿舍的管理;開展心理咨詢教育,培養大學生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健全的人格。
(四)創新教育載體,完善網絡教育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既要立足于現實,又要勇于創新。在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大眾傳媒是一種重要的載體,網絡教育更是一種富有時效性、多元性的教育載體。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切實加強網絡載體教育,有效整合網絡資源,大力支持各類“紅色網站”的建設發展,建設和完善“血鑄中華”、“民族魂”等一批融思想性、趣味性和服務性于一體的主題教育或網頁,吸引廣大大學生廣泛參與網上的學習和交流。同時要加強對網絡的監管及時過濾刪除有害的信息,加強對校園BBS和校園QQ群、飛信群的建設和管理,及時遏制不良信息,宣揚積極進步的思想,切實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應對科技革命帶來的挑戰。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責任重大、任務艱巨,關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成敗,關系到黨和國家的前途與命運。在經濟全球化日益深化,科技革命日新月異,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以及我國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完善的新環境下,必須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不斷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與方法。結合大學生的思想特點,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人為本,深入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新環境下,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進一步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實際性,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高素質、高文化的人才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新的貢獻。
參考文獻:
[1]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4.
[2]胡錦濤.邁向新世紀,創造新業績[N].人民日報,1998-06-19.
[3]張耀燦.鄭永廷等.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1.
[4]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2004]16號文)[Z].2004.
[5]王樹蔭,鄭文濤.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變革和創新.思想理論研究第2輯[G].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2.
[6]李衛紅.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推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創新發展[J].思想教育研究(京)2009,(11):3-8.
[7]蒙雅森.楊珍妮.當代大學生人生修養導論[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