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大眾化教育背景下的資金短缺、師資跟不上的問題,解決的最好辦法莫過于合班教學,大班授課,尤其是公共課程。這樣隨之而來的是教學質量下降、教學效果不佳。所以,在教學實踐中,思政課教師必須有所創(chuàng)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揚長避短,探索出一條適合所大班教學的一條新路。
關鍵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課;大班教學;質量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33-0238-02
高校擴招后所造成的最嚴重而且是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基礎設施不足和教育教學條件跟不上,權宜之計就是大班授課,尤其是公共課的教學。所以,在這種現(xiàn)實情況的要求下,如何從實際出發(fā),充分利用好現(xiàn)有的條件,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學質量是思想政治課教學實踐的宗旨和首要的任務,也是高校大班教學必須深入研究和丞待解決的重要課題之一。
一、高校思政課大班教學存在的弊端
(一)大班教學影響了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
目前,大班教學的課堂學生人數(shù)一般都在100~150人左右,有的甚至會超過200人,這樣的教學環(huán)境直接影響了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和重視程度:思想政治課相對專業(yè)課不重要,聽不聽、學不學無所謂,所以,課堂秩序差,課堂出勤率很低,即使到課也是心非所屬;有些同學利用思政課的時間看小說,完成其他學科的作業(yè);有些同學甚至說話,玩游戲,嚴重影響了其他同學,有的同學甚至擾亂了教師的正常授課,在這種環(huán)境下的教學效果可想而知,這樣的學習環(huán)境造成了各種資源的大大浪費。
(二)大班教學限制了教師的個性發(fā)揮
由于大班教學過程中學生較多,教師要顧及到所有的學生去采取教學方式,所以,無法準確地掌控每個甚至是大多數(shù)學生的學習動態(tài),因為,教師要為了完成教學計劃趕進度,又要時常維持眾多人數(shù)的課堂秩序,經(jīng)常會顧此失彼。因此,有許多獨特教學經(jīng)驗的教師在大課教學過程中無法發(fā)揮其特長,這無疑是浪費了優(yōu)秀的師資,與此同時學生更是沒能得到最好的受益。據(jù)調查,近60%的教師認為:自己的教學活動缺乏對學生個體需求的滿足,這也是成為不可避免的事實[1]。
(三)大班教學師生互動性差
大班教學過程中由于課時所限,人數(shù)眾多,同學之間、教師與同學之間都無法完全熟悉和了解,所以,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之間都不能很好地達成默契,這樣就造成了完成一項課堂教學任務很不順暢,其主要原因就是溝通和交流少。教師不了解所教授的對象,有的學生甚至都不知道教師在講臺上所云何物,這主要是學生感覺被忽視而缺乏參與的積極性,所以教學互動效果極差是在所難免的。據(jù)研究,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視野的覆蓋范圍一般不超過25名學生,教師站在講臺上視野控制寬度一般小于十人,視覺縱深小于十排。當注意對象的數(shù)量超過這個數(shù)量后則無法清楚地把握。如果教師處在專心講課狀態(tài),其控制范圍還要小[1]。
(四)大班教學對學生學習考察不夠全面
思想政治課對學生考察極其困難而且不全面。目前,對學生在一個學期里的思想政治課的考察方式不是“一卷制”,而是實踐教學成績和平時表現(xiàn)等計入了期末總成績,所以在這種大班教學形式下,教師無法全面了解學生的實踐教學和平時的思想政治狀況,通常的考察方式只能是交份思想品德心得、小論文或實踐報告等書面材料,這樣就導致了學生對學習的態(tài)度不夠重視,“更無從談實踐教學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方法論的目的”[2],因此考察的真實性無從考證,這也是造成教學質量下降的重要因素。
二、提高大班思政課教學質量的策略
(一)教學理念的改進
1.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師生關系的好壞是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首要因素,有的同學在高中時有過如此感受,喜歡哪科的老師,哪科學習成績就比較好。思政課本身理論性強,給人感覺枯燥,但如何把理論與實踐很好地結合起來,使它融入到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當中,讓學生真正感受到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真理性與現(xiàn)實力量,提高學生認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師在其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橋梁作用,因此,教師與學生的關系也就變得至關重要了。所以,根據(jù)教授的對象不同,建立起和諧的師生互動關系不失為最佳的教學理念。通過互動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從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課堂互動方式可多種多樣,主要包括: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群體與個體的互動、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群體與個體的互動等等,教師與學生的全方位互動可以對教學直觀化體驗,從而使教學過程變成主動積極的自主學習過程,變被動為主動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最好方式。
2.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內(nèi)在動力
理論聯(lián)系實際,引進時事新聞。學生只有激發(fā)了興趣,產(chǎn)生內(nèi)在動力,才能主動學習,認真聽講與教師互動,共同把課堂任務圓滿地完成好,達到最佳教學效果。所以,教師在教授該課程時,一定要注重把當前的熱點和難點問題聯(lián)系起來講解,使學生懂得“一心只讀圣賢書”的后果只能是遠離實際、遠離社會,最終會被社會所淘汰。這樣就把學生的現(xiàn)實與所學習的理論知識緊密地聯(lián)系在了一起,使學生有種對理論知識的渴望和探究的愿望,課堂自然就成為了不可多得的學習陣地,課堂的學習氛圍自然會很理想,甚至課下也會自主地去學習。
3.營造“大中有小”的外部環(huán)境
大班教學一般是不同專業(yè)的合班課,為了更好地與學生建立起良好的師生關系,及時了解他們的學習動態(tài),教師就要根據(jù)不同專業(yè)或不同班級,把大班分成小班,再把小班分成若干個興趣小組,這樣便于每個班和小組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jù)教師的教學內(nèi)容,小范圍地展開交流,最終把學生的信息準確地集中到教師這里,這樣一方面可以使教師可及時準確地了解學生所急需解決的問題,真正做到“傳道解惑”,另一方面,學生在課堂上也有了針對性地去聽講和探討問題,師生互動起來也就和諧融洽了,“親其師,信其道”就是這個道理。
在思政課教學中,教師要意識到師生互動過程是師生相互溝通,共同學習的過程,因此,課堂上師生互動既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也可滿足教師自身發(fā)展的需要。因為在思政課互動學習中,學生常常會針對政治、經(jīng)濟、文化、社會等各種熱點問題、難點問題向教師質疑,這些質疑將對教師有很大的啟迪作用,促使教師在更寬的視野內(nèi)進行深層次的思考、探索,不斷完善自身的思想觀點,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構建互動教學模式必須強化師生互動機制。
(二)教學手段的利用
任何教學手段都是有利與弊的,所以要揚長避短,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根據(jù)不同的教學內(nèi)容采取不同的教學手段。許多教師不習慣大班教學,在教授過程中大多是采取多媒體教學。“學生來到學校里,不僅是為了取得一份知識的行囊,更重要的是變得更聰明”,多媒體教學雖然直觀、形象,把枯燥的說教變成了豐富的感官體驗,但是過多使用多媒體教學,對學生的積極思考有一定的負面影響,會使學生由自主思維發(fā)展到怠于思考,因此,有效地利用好多媒體教學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一環(huán)。多媒體教學在使用過程中經(jīng)常遇到下列問題:
第一,容量過大,容易淡化重點難點。很多教師在備課時都恨不得傾其所有,把自己肚子里的精華一股腦兒地倒給學生,致使課件龐大,內(nèi)容過多,勢必擠占對重難點內(nèi)容的分析時間。
第二,信息泛濫,影響有效信息的接受。有的教師為了把課件做得精彩,花費許多精力從各種渠道搜集了不少生動的畫面,剪輯了豐富的影視材料,聲色兼?zhèn)洹屿o交融,非常有感染力,教學的生動性和直觀性有了顯著的提高,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也許正是由于多媒體豐富多彩的畫面,反而導致教學信息在傳遞的過程中干擾過大,使學生無意注意過多,從而使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重心發(fā)生偏移,致使學生忽略了對知識點應有的注意,影響了課堂學習的效果。
第三,教態(tài)呆板、教室過大,影響師生互動。利用多媒體教學,由于設備與環(huán)境所致,教師只能坐在設備前邊操作邊講授,因此,容易忽視教學的主體——學生,影響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難以達到師生和諧互動的境界。其次,由于坐著,教師的體態(tài)語大大減少,師生之間缺乏直感的交流,從而使互動效果大大地削弱。
首先,使用多媒體的目的一定要明確而且要具體,針對性要強,這樣學生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解決最需要解決的問題,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而不是多媒體占主要地位。其次,對放映的內(nèi)容要精益求精,反復推敲加工提煉,細致到每個圖片,每個文字都要為課堂服務。再次,教學設計與多媒體要完美地結合,把教學藝術、教學情感和多媒體有機地結合,使教學成為直觀,豐富的載體,把思想政治課變成生動、活潑的深入人心的大舞臺,進而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牢固的思想陣地。
(三)教學形式的改革
思想政治課由于課時少,人數(shù)多,為了完成教學內(nèi)容,教師往往是采取“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忽視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使學生產(chǎn)生了厭倦思想政治課的學習,因此,教學形式的改革的確成為大班教學改革的當務之急。經(jīng)過多年教學實踐,筆者總結出兩點做法值得探討。
首先,學生講授。學生既是教授的對象,又是學習的主體,只有通過把主體的學習內(nèi)化為內(nèi)在的素質,才能達到教育的最終目的,把教師教授,轉變?yōu)閷W生講授,這種變被動為主動的學習方式,可以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從而產(chǎn)生不可估量的創(chuàng)造性,從而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其次,學生評價。學生對學生的講授進行評價是訓練學生參與教學設計,科學地規(guī)劃教學過程,有效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過程。教育專家認為:“使學生在校期間多次受到登臺授課真實情景的訓練”[3],能大力培養(yǎng)學生的教學基本技能,這種教學互換長期以來也將促進師生的共同成長,總之,無論什么形式最終畢竟要服務于教學質量提高這一宗旨上來。
參考文獻:
[1]揚勝松.論教師提高課堂教學控制力[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2002,(3).
[2]張淇.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實效性的幾點思考[J].青年文學家,2010,(12):182.
[3]陳平水.微格教學及其中國化問題[J].教育理論與實踐,1996,(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