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庭養老是家庭倫理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農村養老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如老人精神孤寂、生活艱辛、身體狀況令人擔憂等。農村養老問題成為新農村建設中不可忽視的問題。強化人們的敬老養老意識、加強法制宣傳教育、完善農村養老機制是解決上述問題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新農村;養老問題;解決途徑
中圖分類號:C913.9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33-0116-02
目前,就我國廣大農村而言,家庭養老是農村養老的主要方式。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城市化的進程,農民在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等方面發生了一系列變化,使得農村家庭養老中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影響了農村家庭養老的健康發展。為了使農村老人度過一個健康、安定、祥和的晚年,為了農村經濟的健康發展和整個社會的穩定,研究新農村建設中的家庭養老問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家庭養老的倫理基礎
所謂家庭養老,“就是家庭成員自覺認同對長輩的養老責任。這種責任,可以表現為經濟支持、勞務支持,也可以表現為情感支持、心理支持,可以是共居養老,也可以是分居養老。總之,只要家庭成員對老年人負有事實上的責任,只要老年人依然將最重要的支持置諸家庭成員身上,這就是家庭養老,或者說就是家庭養老模式”[1]。家庭養老具有深厚的倫理基礎,其中孝和家庭道德責任不僅是傳統家庭倫理的基礎,也是現在家庭養老倫理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孝文化
孝是中國古代子女善待父母長輩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孝作為一種道德規范,具有豐富的倫理內涵。孝的內容包括三個方面:其一,贍養父母。贍養父母是孝的基本內容。孝首先是贍養,贍養是孝的基礎,是孝最基本的表現,沒有一定的贍養就談不上孝。其二,尊敬父母。孝不但要求子女對父母盡各種贍養的義務,保證父母衣食無憂、老有所居,更重要的是要求子女對父母有敬愛之心。其三,既要無諱也要勸諫。“無違”,即不能違背父母的意愿,全力侍奉雙親,并要使父母高興。當發現父母有不義的行為時,子女對父母有勸諫的義務,這也是孝。我們應該充分運用孝的倫理道德功能,發揮孝文化在家庭養老中的作用。
(二)家庭道德責任
家庭道德責任是指,人們在特定的家庭關系中所應選擇的道德行為和對家庭及其成員所應承擔的道德義務。家庭道德責任包括父母對子女的責任和子女對父母的責任,本文主要探討子女對父母的責任,它包括三方面的內容。第一,子女有贍養和照顧老人的責任。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村出現了越來越多的老年空巢家庭。這些家庭中子女對父母的孝順就是平時負擔的一點生活費用和逢年過節時的象征性問候和看望。其實這遠遠不夠,子女應在父母生病或體弱時服侍和照顧。第二,子女有尊重理解老人的責任。人到老年會產生一種將被淘汰的心理,老人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認可。子女應該意識到這一點并適時地給予他們這樣精神上的支持。第三,子女有自強自立安慰父母的責任。努力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積極上進,為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子女的成材是對父母最好的報答,也是子女應承擔的家庭道德責任。
二、新農村建設背景下家庭養老的意義
(一)有利于良好的家庭倫理的建立
提倡孝親尊老,有助于促進家庭團結,使家庭成員能和諧友愛相處。如果每個家庭都能建設成為健康的社會細胞,那么整個社會的文明水平就能提高,社會各成員的凝聚力就能增強。反之,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的父母不尊敬,毫無感情,又豈能對他人產生純真的感情,做到勤勤懇懇地為人民服務?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看到,在家能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在外一般也能與人友好相處,并進而為社會、為國家、為民族的振興而努力,這正是良好的家庭倫理升華和延伸的必然結果。
(二)有利于新農村的建設
新農村建設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涵蓋了農村的經濟、政治、文化建設。農村家庭養老有利于形成家庭和睦、民風淳樸、穩定和諧的社會氛圍。首先,家庭養老可以為農村經濟提供良好的環境。農村經濟的發展需要廣大農民的加入,需要農村家庭的參與。家庭的穩定、祥和以及家庭的支持則成為其奮斗的前提和基礎。其次,農村家庭養老有利于農村的政治穩定。家庭養老能夠加強老人和兒女的溝通,也更能形成家庭的和睦。農村家庭的穩定和睦就會使整個農村保持穩定和睦,從而保障新農村建設的順利開展和實施。最后,農村家庭養老有利于農村的文化建設。發揚尊老、敬老的精神,有利于新農村新型孝文化的產生,有利于形成穩定和諧的文化氛圍。
(三)有利于老人的身心健康
老人的健康包括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首先,農村家庭養老有利于老人的身體健康。子女為老人提供經濟支持和幫助,老人得到了生存和發展的物質資源,老人的身體健康就能得到保障。其次,農村家庭養老有利于老人的心理健康。家庭是老人晚年生活的精神依托。老人和子女生活在一起,含飴弄孫,在感情上相互交流,相互慰藉,在生活上得到兒女的照料和關懷,滿足老人的親情需求。老人在家庭里力所能及做一些事情,照看小孩,操持家務,料理農活等發揮自己的余熱,不僅使老人能夠得到兒女的尊重,并且還能夠老有所為,保持健康的、向上的樂觀的心態。總之,家庭養老不僅使老人的身體健康得以保障,并且在與子女的生活和感情互動的過程中,老人的心理需求也得以滿足。
三、新農村建設中家庭養老存在的問題
(一)敬老養老的觀念淡化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傳統的價值觀念不斷受到拜金主義、個體主義、消費主義等新的價值觀的挑戰和沖擊。人們的家庭責任觀念、家庭義務觀念等也在不斷地更新、蛻變。因而,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些重權利輕義務、重利益輕道義、重私利而輕群體利益的思想,出現一些與中規中矩的傳統理論大相徑庭的想法和做法。如為逃避善贍養義務而遠離年邁的公婆、與父母分家獨居等。有的人不愿盡贍養父母的責任和義務,把年老父母當成累贅,子女之間相互推諉,有的甚至虐待、遺棄老人。
(二)農村老人普遍缺乏情感慰藉
隨著我國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農村生育率下降,家庭子女減少,家庭規模縮小。核心家庭出現,父母將更多的財力和精力都放在了子女的教育和成長上,對老人的關心和照顧大大縮水。再加上改革浪潮的沖擊,絕大部分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剩下孤獨的老人留守“窩巢”,部分有條件的也給老人寄些生活費,很大一部分老人則是自己養活自己。于是老人在晚年生活質量下降的同時,精神慰藉也隨之遞減。加之農村本身經濟落后,文化生活貧乏,老人的精神生活空虛也就不足為奇了。
(三)兒女承擔養老義務的比重下降
劉■在《轉型期我國農村養老問題及對策初探》一文中,對湖北省17個縣市170個村作了抽樣調查。調查顯示,2006年農村老人單獨居住的比率達到27.6%,比20年前上升了11.4個百分點。與此同時,老人靠自己勞動養老的達到了31.3%。也就是說,還有一部分與子女共同居住的老人并不是由子女供養的。調查中還發現單獨居住的老人普遍居住條件很差,一般多為簡陋的老式房屋,有的甚至是茅屋。另外,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體質下降,疾病增多,而面對時下高昂的醫療費用,他們只能望而卻步。小病能拖就拖,實在不行才上醫院看看,也只能是治治標,減輕暫時的痛苦而矣。遇有大病重病,一些老年人甚至選擇極端的方式來結束自己的痛苦。
四、解決新農村家庭養老問題的途徑
(一)加強養老敬老教育
首先,要加強家庭養老教育。家庭是人們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潛移默化地相互影響,耳濡目染地彼此教化,對人的道德教育具有極大的功用。其次,加強學校養老敬老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學校教育的職能。然而從目前的情況看,學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忽略家庭倫理道德教育的現象普遍存在。最后,加強社會養老敬老教育。尊老敬老有利于家庭成員關系融洽,家庭和諧,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因此,我們必須繼承和發揚這一優良傳統。特別是新聞媒介,如廣播、電影、電視、報刊等應當反映老人生活,開展維護老人合法權益的宣傳,為老人服務,從而有利于整個社會樹立起尊老敬老的風尚。
(二)加強法制教育,強化人們養老尊老意識
加強法制宣傳教育,強化人們的養老尊老意識,用法律的手段來規范農村養老是一個必要的選擇。但目前在我國還沒有一部完善的農村養老法規,只是零散見于《婚姻法》、《老年人權益法》、《民法通則》等法規之中。這種分散的規定直接影響到農村養老制度的實施。而且對家庭養老的有效監督也存在著不力的現象。農村老人在現實中義務多,權利少,處于弱勢地位,尤其需要通過養老法規的完善健全,使他們的各項權利得到切實保障,這是當前農村養老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完善養老立法,對農村養老的原則、內容、形式、及家庭養老或集體養老、社會養老的內容、性質以及棄老虐老行為的處罰等都要作出明確規定,才能讓農村老人養老真正有法可依,養老有靠。
(三)完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
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是農村社會養老保障體系的核心。首先,擴大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覆蓋范圍。根據我國沿海到內地,平原到山區,城市到鄉村經濟發展差距大、不平衡的實際,發展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其次,擴大財政支出,多渠道籌措資金。在穩妥的前提下,可以考慮適當放寬農村養老基金的投資渠道,在那些養老制度較完善的地區,可以考慮在一定范圍內讓農村養老基金進入證券市場,由專業投資信托公司操作以保證它的保值與增值。最后,加強農村社會保險法制建設。以法律形式規定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對象、模式、基金的繳納與支付以及基金管理體制等,使農村社會養老事業在法律軌道上全面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姚遠.中國家庭養老研究[M].北京:中國人口出版社,2001:62.
[2]成海軍.中國農村養老方式的現狀與前瞻[J].廣東社會科學,2000,(3).
[3]徐永林.我國農民社會保障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03,(7).
[4]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J].新華文摘,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