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家頒發實施《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試行方案)》和《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試行方案)》后,由于采用新的思想理念和新的檢測指標、實施辦法,這就給開設分項課后出現的田徑、體操無人選及分項課難以發展全面身體素質等問題提供了解決的機會。
關鍵詞:大學生;健康標準;體育成績
一、同類項目優勢項的確立和《標準》的最佳測驗組合
新《標準》有形體、機能、身體素質三大類11項測驗指標,其中身高、體重、臺階試驗和肺活量為必測指標,優勢項主要是在50米和立定跳遠中二選一,在坐位體前屈、仰臥起坐(女)、握力體重指數中三選一。我們在黑龍江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2008級學生中用隨機抽樣法選出男女生各38人,采集《標準》規定的除長跑以外的原始數據,運用體育統計法編寫統計程序,將多選一指標的數據處理成指數和分數,對分數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在“三選一”的方差分析呈差異顯著后,又用Keul法進行分析,如有兩項都可選擇時,對指標再次優選。以下是分析過程和結果:
1.女生仰臥起坐平均分13.92,握體指數平均分16.68,坐位體前屈平均分16.61。仰臥起坐分分別與握體指數分和坐位體前屈分的平均數之間差異均顯著。由此可得出:女生在這三個同類項目中,可在握體指數和坐位體前屈兩者中任選一項,一般不選仰臥起坐。進一步研究,在握力與體前屈之間,由于測握力比測坐位體前屈的時間短設備簡單,即握體指數是優勢項。
2.女生50米平均分23.92與立定跳平均分22.18之間的方差分析得出:F=7.51>6.9(F0.01),∴P<0.01,女生50米分與立定跳遠分平均數之間的差異有很顯著的意義,即50米是優勢項。
3.男生握體指數平均分17.84與坐位體前屈平均分17.71兩者之間的方差分析得出:F=0.08<3.94(F0.05),∴P>0.05,男生握體指數分與坐位體前屈分平均數之間的差異無顯著的意義。即在兩項之間可任選一項。由于測握力比測坐位體前屈的時間短設備簡單,最終握體指數是優勢項。
4.男生50米平均分23.87與立定跳遠平均分21.21之間的方差分析得出:F=23.47>6.90(F0.01),∴P<0.01,男生50米分與立定跳遠分平均數之間的差異有很顯著的意義,即50米是優勢項。
5.男女生《標準》的最佳測驗組合為:身高、體重、肺活量、臺階試驗、50米、握力。從指標的充分利用,到設備的配置,都充分體現了經濟性和實用性。
二、《標準》實施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一)認識上的問題
1.某些領導及有關職能部門,對實施《標準》工作沒有足夠的認識,缺乏從本質上認識理解《標準》是學校教育工作的重要部分,是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的一項有力措施。因此,某些人至今還認為《標準》工作可有可無,從而沒有把《標準》的實施工作擺在一個重要位置來落實。據筆者了解,在實施《標準》過程中,除體育部把《標準》作為體育理論課內容來講解、宣傳外,各系部基本上沒有開展貫徹實施《標準》活動的宣傳工作,沒有通過開展實施《標準》活動來督促學生加強對體育的認識,激勵學生積極參加體育鍛煉。由于認識不足,致使整個工作被動進行。
2.在多數大學生中,也不能正確對待《標準》實施工作,從思想上沒有認清實施《標準》的意義及目的,只看到眼前利益,對體育鍛煉的目的不明確,學生從事體育鍛煉的能力差,缺乏主動性和自覺性。因此,許多大學生對待課外鍛煉,是出自無奈(因系里有要求)。如:早操活動中大部分學生只是出勤不出力,報報到而已,這種現象與實施《標準》的目的是背道而馳的。
(二)各職能部門的協調問題
《標準》實施工作牽涉面廣,工作量大,要求各職能部門在領導統一指揮下,有機地協調配合工作,并盡職盡責完成部門的工作任務。但在《標準》實施過程中,統一協調不夠,整個工作雖有分工,但對工作質量過問不夠,對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不能及時協調解決,另外各部門測評結果不能如期上報體育課部匯總,使得整個工作不能按時完成。
(三)行政上無措施
目前《標準》在多數學生中看來只是一種空洞的概念性問題,而對它實施的意義和作用了解甚少。我院在實施《標準》過程中,沒有將《標準》與任何行政措施相結合,《標準》對學生的切身利益毫無影響,因此,造成學生不能正確對待此項工作的開展。有80%以上的學生認為《標準》的實施對學生本人無任何影響作用。其根本原因就是《標準》的結果沒有與院里所制定的有關行政措施結合起來。如,升、留級制度,評優、評獎學金等,因而起不到《標準》應有的導向、督促與激勵學生積極參加體育鍛煉的作用。
(四)體育教師工作量大
在實施《標準》工作中,體育課部無疑是《標準》實施工作的主要部門。但由于《標準》構成復雜,統算工作較多,這給體育教師帶來了很大的工作量。另外各部門之間還存在協調問題,因為,除體育課部外,其他部門在《標準》實施工作中都是兼職進行的,受其他工作影響太大,所以缺乏主動性,這樣造成過去有些不屬于體育課部工作范圍的,現在也需要由體育課部承擔,這就給體育教師增添了巨大的壓力。
三、要把健康素質作為普修教材的教學安排
健康素質可以作為普修教材以“課練”的形式進課堂,具體安排應根據季節的不同有所區別。有的素質,如柔韌、彈跳、力量,全年都可安排;有的素質則要有所側重,夏季以發展短距離速度為宜,冬季是發展心血管和呼吸系統機能的好時機。
(一)全年普修教材
主要有:1)形體。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從營養和運動兩方面有針對性地指導,重點是減肥與增壯。2)柔韌。每次課準備活動內容之一,重點是體前屈。3)力量。主要練爬繩爬竿、單雙杠、杠啞鈴、墊上、實心球,重點是女生腰腹肌和男女生握力。4)彈跳。各種跳躍練習,重點是立定跳遠。
(二)上半年普修教材
各種短距離速度練習,重點是練50米短跑。
(三)下半年普修教材
各種心血管、呼吸系統練習,如3000米以上的急行軍、定向越野,十分鐘以上的長跑或游泳,重點是150次/分鐘心率的耐力練習。
以上練習要以身心健康為宗旨,不要提過高要求。要多采用游戲的方式進行,使學生在輕松活潑的氣氛中達到人人身心都得到鍛煉的目的。
四、把最佳測驗組合內容作為課堂考試科目
在體育教學中有個規律,即將教學重點列為考試內容。可以把最佳測驗組合除身高體重外的心血管呼吸系統(耐力)、50米短跑、握力等三項作為考試科目。在一學年有兩學期,每學期可考兩個科目時,筆者認為把與握力可互選的坐位體前屈這個唯一的柔韌性指標列入考試科目較為合適。考試的具體時間可考慮:上半年考試,坐位體前屈與50米短跑;下半年考試,男生為1 000米、平身引體或爬繩爬竿;女生為800米、平身引體或斜身引體。
五、量化考勤設置,強化獎懲激勵機制
在《標準》中對考勤有明確規定:“……無故缺勤,一年累計超過應出勤次數1/10或因病、事假缺勤,一學年累計超過1/3者,其《標準》成績應記為不及格,該學年《標準》成績最高記為59分”。參照此文精神,在課堂上應設置考勤的獎懲激勵機制。
對出全勤的同學,在期末總分中給予5~10分的獎勵,以鼓勵學生全勤,這對守紀律、體能差的學生有很大的激勵作用。關于懲,對有不良考勤記錄的同學,應對期末總分作扣分處理。以下是扣分計算辦法:
(以一學期20個教學周和學生平均80分為例)。1)曠課扣分:一學期的1/10就是兩次課,每曠課一次扣10分,曠兩次課就可扣完20分。2)遲到和早退扣分:一學期的1/3就是6.67次課,20分÷6.67≈3分,七次遲到或早退就能扣完20分。3)病假和(私)事假的扣分:這部分沒有扣分,也不能體現“重在參予”的原則(傷病見習也算上課),但只要有所體現就可,一次課扣1分為宜。在考核中,有一個《標準》和體育課堂成績如何統一計算的問題。筆者認為,《標準》和課堂教學兩個成績綜合評分,對促進《標準》的實施和強化課堂教學兩方面都有利。具體辦法可以考慮:
(一)以一學年為一周期進行評分
評分時,《標準》成績與體育課堂成績要相互結合。如果以一學期為一周期,每學期測驗一次《標準》項目,那就增加了一倍的工作量;而且半年中的數據缺乏可比性。如果以一學年為一周期,兩個學期的課堂成績結合一學年的《標準》成績,就可統計成體育“學年分”。這學年第一學期的課堂成績,由于采用《標準》的健康素質作為考試內容,并借鑒了《標準》的考勤條例規范課堂秩序,加上課堂考試本身是規范的,可以作為學期成績上報。
(二)設置提高《標準》成績的激勵機制
新生一進校就進行按《標準》進行測驗,以后每一學年結束時再測一次,前后比較,根據成績的升降酌情加、扣分,鼓勵學生堅持鍛煉,不斷提高健康水平。
(三)統一計算體育“學年分”
根據按比率分配、便于操作的原則,體育“學年分”由五個部分組成:1)《標準》分30%(把考勤計算進健康標準成績);2)第一學期分25%;3)第二學期分25%;4)理論筆試分20%;(包括體育時事、體育理論、體育實踐);5)總評成績后的加扣分:《標準》成績的前后比較、優秀體育干部、等級運動員、體育比賽優勝(考勤分在前三部分中已經計算,不再重復)。
總之,為了在《標準》測驗同類指標中找到能表現學生最好成績的項目,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鍛煉,對《標準》“多選一”的研究得出:在女生坐位體前屈、握體指數、仰臥起坐和男生坐位體前屈、握體指數的這類指標中,男女生的優勢項都是握體指數;在50米、立定跳遠的這類指標中,男女生的優勢項都是50米。《標準》的各項測驗指標完全可以作為普修教材,通過“課課練”的形式引入課堂,而且必須實施。《標準》的內容,通過健康素質進課堂、考勤條例進課堂、與課堂成績統一計算體育“學年分”,完全可以和體育課優勢互補地進行教學管理和綜合評價。
參考文獻:
[1]陳宏明,馬天峰.FOXPRO及其在會計中的應用[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5.
[2]譚浩強,周曉玉,杜菁.FOXPRO簡明教程[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1999.
[3]孫立明,劉琳.VisualFoxPro7.0高級編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
[4]陳駿良編譯.體育測量與評價[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1.
[5]施麗影.體育統計[Z].武漢體育學院教務處,1983.
[6]王路德.體育統計方法[Z].湖北省體育科學研究所,1983.
[7]全國體育學院教材委員會.體育統計[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