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在很多理工科院校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重專業、輕素質,重科技、輕人文的現象,學科迅速分化并向實用方向轉變。在這種教育風潮面前,人文精神逐漸失落,人文學科幾乎成為科技教育的一種點綴。在這種情況下,很多大學生思想境界低下,審美能力弱化,缺乏良好的人文素養,因此,探索加強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問題對培養符合社會需要的高素質人才將大有裨益。
關鍵詞: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隱性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33-0195-02
自20世紀90年代華中科技大學在全國率先開展人文素質教育至今已有近20年的時間,湖南師范大學的張楚廷教授認為那是中國高等教育的一次覺醒。關于人文素質教育,我們從未停下研究的腳步,但時至今日,當我們面臨著日益浮躁的社會,越來越功利化的教育,冷靜思考的時候,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追尋人文素質教育的道路還很漫長。筆者身處理工科院校,因此,愿意就理工科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問題與各位同行進行探討。
一、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面臨的現實問題
毋庸置疑,當今社會經濟正處于高速發展時期,信息與技術的進步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在我們享受現代化為我們帶來的舒適與便捷的時候,卻也不得不承受它帶給我們的“副產品”,其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人文精神逐漸“失落”。而這一點在高等教育領域,尤其是在理工科院校中尤為突出,因此,我們不得不直面這一客觀存在的問題,以尋求其癥結所在。
(一)教育目的異化,人文精神萎縮,使中國的大學在一定程度上工具化、功利化
蔡元培曾說:“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但今天的大學卻正逐漸失去為社會率先探索、領時代風氣之先的獨立學術精神,以及對知識和真理的不懈追求精神,而變得越來越“行政化”、“商業化”。教育目的異化,人文精神萎縮,這種集體浮躁的思想帶來了很多的負面效應,人們對人文精神的漠然最終導致對人文素質教育的漠然,這使得人文素質教育逐漸成為當代教育格局中最薄弱的部分,這使得我們整個教育生態體系出現了嚴重的失衡狀態。學校忙于滿足評估、增設博士點等硬性要求的考核指標;教師忙于申請項目、發論文、評職稱;而學生則急于考各種證書,以增加就業的砝碼。一切都在合理范圍內,一切卻又那么不合情理,因為,在我們不斷地滿足這些指標的時候,卻似乎集體忘記了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什么。
大學變得越來越工具化、功利化,很多學生放棄了情感的升華和心靈的陶冶。思想境界低下,審美能力弱化,缺乏精神信仰及良好的文化素質。高等院校人文教育的流失已成為所有關注人文學科教育人士內心深處的一大憂患,人文素質教育已陷入困境,這些都越來越成為高等教育要面臨和解決的主要問題。
(二)急功近利的社會環境造就了急功近利的大學生群體
中華民族歷來就有重人文、重修養的傳統,但在相當的一個時期,整個社會大環境和日益增長的就業壓力對莘莘學子產生了巨大沖擊,人文素質課程對自己的前程并沒有太多的實用性,尤其是理工科大學生,通常課業負擔已經較重了,又如何顧及人文素質教育方面的課程呢。為了迎合就業市場的需要,關心的不再是個人整體素質的提升,而是過分重視專業技能和職業能力的培養。這種工具理性原則使得很多學生放棄了對生存意義的追問、對存在真相的探索,個人的獨立精神、自由思想、個人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個人的人格操守與道德關懷等等這些本不可或缺的人文情懷正不斷遭受隨意地放逐,社會大眾對人文精神的普遍漠然幾乎成為我們時代獨有的風尚。面對這樣的社會環境及學生群體,加強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已迫在眉睫。
二、提高教師人文素質,充分利用高校課堂教育中的隱性教育資源
教師是學生在學校期間學習的主要對象,教師本身人文素質的高低以及對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視程度對于學生而言尤為重要。二戰中,一位在集中營生還的猶太人吉諾特寫了一封信給老師們,信中他對教師請求到:“希望你們幫助學生做一個有人性的人,永遠不要讓你們的辛勞制造出博學的野獸、身懷絕技的精神病人或受過教育的怪人。讀寫算等學科只有用來把我們的孩子教得更有人性時,才顯得重要。”面對歷史的經驗教訓,我們每一位教師都要懷著高度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去面對我們的學生,因為他們不僅僅是一個個普通的“人”,而且還是我們祖國未來的希望,我們民族未來的希望。
首先,教師要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質,尤其是理工科教師。20世紀初,蔡元培先生提出了“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北大精神,當時北大的任課教師幾乎都是“大師”級人物,這對北大人文精神的形成及影響都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教師是知識的載體,同時也是教育活動中人格化的承擔者,因此,當今的高等教育除了要求教師要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之外,還要具備將蘊涵在知識中的“終極關懷、理想信念、神圣使命”等倫理價值提煉出來并予以升華的能力,并以此來影響、啟迪學生的心智,提升他們的人格境界。
在理工科院校中承擔人文素質教育的主要群體本應是文科類教師,尤其是所有大學生都必修的“兩課”類課程教師以及一些文科類選修科目教師。但這類課程在理工科院校四年的本科教育中所占比例很小,因此,在保證這部分教師的人文素質教育質量的基礎上,占比例更大的專業課教師的素質則是進行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質量保證,因此,提高教師自身的人文素質,尤其是理工科教師的人文素質就顯得尤為重要。
其次,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高校課堂教育中的隱性教育資源,以一種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學生的無意識學習,這可以使人文素質教育在有限的時間、空間內效益最大化,實現“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效果。教師的價值觀念、人格魅力以及處世哲學對學生的影響是無處不在的,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除了要教會學生科學文化知識以外,更要加強對其人文精神的培養,這是每一位教師都必須承擔的責任。
三、加強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措施
對理工科大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不僅僅是高等教育培養什么樣的人的問題,同時它也關系到民族的存亡,國家的興衰,社會的進退。而文科弱化的趨勢是目前高等理工科院校面臨的共性問題,因此,面對我國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的現狀,我們也在尋找切實可行的教育措施:
(一)營造校園人文氛圍,弘揚人文精神
《禮記·大學》篇中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這里的“大學之道”體現著強烈的人文意識和人文精神。當代大學要承擔弘揚人文精神的重任,除了保證人文教育相關課程的數量與質量之外,重要的是要營造校園的人文氛圍,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去體會人文知識帶給我們的美感,而這種美感會引領學生自覺完善自己的人格,激發學生的獨立精神和自由思想,追問生存的意義和存在的真相,培育和滋養其健全的人格與社會關懷意識。
首先,要著力營造濃厚的校園人文環境,使學生在這種人文環境熏陶下自我塑造。對于學校開展的人文素質教育,大學生能夠親自參與的社會實踐和志愿者活動通常是最受歡迎的,其次是校內外知名教授的專題講座,之后是學生社團活動等等。因此,學校要盡可能地豐富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例如,讀一本好書、看一部好的影視作品,舉辦研討會、辯論賽等等,并注重提高學生的參與率,讓學生在參與過程中關注社會,樹立對祖國、對民族的責任感。此外,邀請校內外學者作人文素質教育系列專題講座,在學術上高度拓寬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鑒賞能力以及審美情趣。
其次,將硬件設置與思想教育、審美教育與文學藝術欣賞結合起來,例如,在校園內按規劃設置人文景點,添置讀報欄、宣傳欄、宣傳版以及樹立院風、學風、教風標語牌,懸掛格言、警句等等。增加能夠彰顯學校人文精神方面的硬件資金投入,實現人文教育的形式多樣化、手段現代化、內容社會化,這對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將很有幫助。
(二)優化課程體系,傳播人文知識
在理工科院校加強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必須正確處理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關系,在優化課程體系的基礎上,傳播人文知識。科學與人文都是來源于實踐,都是來源于大腦對客觀事件的實際反映。科學求真,它在懷疑與否定中探索;而人文精神則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價值理想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為終極目的。人文精神應當是整個人類文化所體現的最根本的精神,或者說是整個人類文化生活的內在靈魂。因此在傳播人文知識的過程中,要把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交融起來,才能培養出全面發展的人才。
1.優化課程體系,加強人文基礎課教育,推動大學生將人文知識內化為人文精神。
2.結合專業教學進行人文素質教育。從人文與專業并重的角度出發,進行專業和學科的交叉滲透、協調發展,將人文素質教育融入課程體系,引入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的人文素質教育效果。
在理工科院校中,將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相融合,對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與價值觀,具備扎實的知識基礎,養成優秀的思維品質以及擁有和諧的人際關系都起著決定性作用。
(三)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
如何根據大學生的心理和學習特點,幫助其學會用人文方法思考和解決問題。理解人文思想是很困難的一件事,因為它是一種人生的體驗,是一種感悟,這很難在具體的一門課中學會,因此,它不僅需要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配合,同時也需要社會、學校乃至家庭的通力合作。
我們要在全社會范圍內重新樹起人文精神的大旗,從小培養學生的人文意識和人文情懷,使之認識到人怎樣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人的重要性,增加其社會參與性,選擇其易于接受,樂于接受的形式,克服單一的簡單說教,引導其去追求一種健全的、審美化的生存而不是只懂得現代社會的生存競爭和物質消費,最終淪為一個冷冰冰的“現代機器”。
何清漣說:“經濟的發展必須要有一種人文精神作為支柱和動力,這種人文精神對經濟的發展具有規范和推動的作用。如果喪失了人文精神的支撐,財富的追求欲望就必定會淪喪為純利欲的沖動,就會導致人們動物性的膨脹,人性的泯滅、社會秩序的混亂和財富的浪費。”因此,在我們國家目前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尤其是理工科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對我們國家、乃至我們整個民族的未來都意義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