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體育教學開設體育課,由于它基于不同的價值取向與教育理念,因此,不同教材有不同形式的課堂設計。在多種體育課設計中,最為廣泛采用的是\"成長范式\",即是根據不同年齡段開展體育教學活動的內容。以初中為例,其教學活動包括田徑、球類、體操、武術、舞蹈、體能訓練、戶外活動。其目的是提高學生的自身身體素質,增強體能,使其在德、智、體、美、勞得到全面發展。因此,體育課不只是身體的教育,而是通過身體活動施行教育。
關鍵詞:創新;提供創新機會;技能;體育教學
中圖分類號:G804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33-0256-02
現代教育模式一日千里,人們需要對形形色色的新生事物持開放態度,并且要靈活,富于想象力地處理各種各樣的難題。體育教育需要與時并進,幫助學生適應未來,開發自創能力,顯然是體育教育的重要一環,亦理所當然是體育的教學目標之一。
一、創新的含義
盡管創新體育教學理念有不同的定義,但基本上它必須包含原創性與切實性。有教師認為創新就意味著它必須要獨樹一格,與眾不同。因而為創新體育教學下了一個較高的“質”的要求,對創新教育造成一定的局限。以體育教學為例,有的時候,老師會要求學生試做不同的平衡動作,若某個學生做出一個他自己從未見過的動作,即使這動作對老師或其他人來說毫無新意,但就該學生本身來說仍應被評為具有創意。至于切實性,它必須是有目的、有意義的思維活動,偶然而且又不自覺出現的或不符合既定要求的均不算切實。在上例中,如體育老師要求學生做平衡動作,某學生卻做了一翻滾動作,既使這翻滾動作具有原創性也不能認定為有創意,因此,它已經背離了該動作設計的本來要求。
二、體育教學提供創新機會
體育教學有別于其他課堂教學,學生在其他課堂學習,通常局限于課堂空間,活動時也只能運用紙筆及小型具。在體育課時情況卻大大不同,學生可使用較大的活動空間和種類大小不同的器械,用身體動作,形態表達意念,創意活動因而多姿多采,更重要的是體育課蘊涵豐富內容,有各種各樣的群體合作活動,真實的競爭環境,讓學生面對問題,運用創意解決問題。例如,籃球,乒乓球的發明,使運動從室外移到室內,從夏天延續到冬天。創意運動使技術革新。
例如,“反常”地使用背越跳高使世界紀錄大幅度提升,創新也令各種運動在比賽中的進攻、防守力量維持平衡,增加競賽的趣味。例如,當乒乓球的攻擊技術日益發展導致防守力量及觀賞性相對薄弱時候,國際乒聯便對乒乓球作出兩項修訂:1)將乒乓球的直徑由38mm,改為4omm;2)采用無遮擋發球,防守力量因而大大加強,進攻防守兩方優勢再度取得平衡,使乒乓球比賽的刺激性及觀賞性得到提高。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采取如下措施:當學生沒有任何學習動機時,可以創設各種外部條件,以激發學生的外部學習動機,如改變以往陳舊的教學內容,采用新興的街舞、健美操、搏擊操等。當學生有了一定的外部學習動機以后,應有目的地培養學生的學習需要、學習興趣、學習熱情,以及信念、理想和世界觀,并引導這些內部心理因素,使之轉化為學生的內部學習動機;當學生有了強烈而持久的內部學生動機之后,仍然要利用外部條件去激發外部學習動機。如讓學生自己創編街舞、健美操等激發學生的自我鍛煉意識。總之,要以激發和維持學生的內部學習動機為主,適當利用外部學習動機,使兩者并行或輪流交替。如此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始終會使學生處于主動狀態,學習效果必定會大有提高。學生也可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學習,有權參與體育課程的開發和設計,可以自由練習與思考,允許標新立異。師生關系的重新定位,有力地促進了師生間的人際互動和師生關系的改善。
(一)開發學生學習潛能
每個人都有一定的潛能,并且希望自己的潛能得以實現,這就需要學生學會學習。傳統體育教學模式是以學生學會什么動作技術為出發點設計的,它束縛了學生學習潛能的開發和利用,忽略了遠期教學效果的最佳獲得。新課程理念下我們追求的體育教學模式則以教會學生掌握學習方法為出發點,最終達到由“教”到“不教”,由“學會”到“會學”這一目標發展。
在“快樂足球”中米盧提出了:單純性的競技體育也可以快快樂樂地訓練、快快樂樂地比賽拼殺。米盧利用此理念激發了國家足球運動員的內在激情,從而實現了中國隊進世界杯的夢想。而我們的中小學體育教育何嘗不可呢?傳統的體育教學注重傳授運動技能和身體素質培養。那種純粹為了學習某項動作或提高身體素質而教學的思想觀念,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到吃力,打從心理對體育課失去興趣,失去信心。新課程標準下的快樂體育教學,應該要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因為只有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滿足他們的學習愿望,才能使學生自覺、積極地進行體育鍛煉。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在學習獲得成功而產生鼓舞的地方才會出現學習興趣。”因此,要想學生產生活動興趣,就必須設法使他們獲得成功。快樂體育強調以積極的方式去促進和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追求的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從興趣入手,學生自主地選擇自己喜歡的體育課程和最拿手的體育項目,使學生產生成功的體驗,進而產生學習的樂趣。
(二)個性化的教學模式
近代班級授課制的建立使得對學生統一整理化要求很高。傳統思想影響下的體育課不管學生的先天差異與不同需求,其練習項目、次數、難度、標準都必須一致。學生在身體條件、興趣愛好和運動技能等方面存在著個體差異,統一化的體育教學模式完全忽略了人體存在差異的基本規律,挫傷了不少學生的積極性,束縛了他們的個性發展。而個性化的模式就考慮了人體差異的存在,根據人的心理、能力等的差異,及時調控教學方法與教學程序,來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每個學生的積極性,從而使他們積極地參與體育學習活動,大大提高了教學效果。
體育活動中需要教師因人而異地幫助學生選擇學習目標。不同的學生,由于運動能力、個性特征的不同,他們的體育學習抱負水平也是不同的。根據新課程標準,教師應針對學生的特點,幫助抱負水平較高的學生選擇適合他們實際的、動作復雜而成功率高的中等難度的學習目標,使他們經過努力能夠達到,從而在不斷成功中加強體育學習動機。千萬不要讓他們好高騖遠,一旦目標遠離實際而在體育學習中受到重大挫折,就常會削弱體育學習動機,以至一蹶不振。對于抱負水平低的學生,一種情況是為他們選擇較低難度的動作,因為這類動作他們確信能夠完成,然而這種目標往往不能激發起奮發向上的學習動機。另一種情況是為他們選擇高難度動作,遠離他們的實際,使他們根本不可能達到,也不可能產生奮進的體育學習動機。因而一定要選擇適合他們實際的、由易到難的學習目標,使他們經過努力能夠達到,從而能形成積極進取的體育學習動機。教師應培養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要自尊、自信、自強,相信自己通過不斷追求,一定能使自己的體育運動項目達到最滿意的程度。
反觀現在我們的體育教學,因為教師的主觀性及場地、器材等客觀原因,大多數教師采用直接教學模式,著重幫助學生掌握特定技術,以技能為主體,選擇統一的衡量標準,偏重示范、講解和練習。采用直接教學的體育課,學生必須滿足課堂需要和教師的要求,按教師的指示去完成任務,不需要太多思考,這種形式的教學古板,缺乏新意,與創新教學本質上存在極大差異,而其能成為教學主流。可能由于以下幾個因素:
第一,對教師來說,直接教學法較容易掌握,不用太多時間進行課前準備,因而放棄創新教學。
第二,體育活動存在一定危險,為安全起見,教師會較保守,因而不采用創新教學,以免失控而發生意。
第三,體育內容側重于競技方面,而競技項目相當制度化,現代化,規范化,并且著重相互比較,這對創新教學的發展有一定束縛
第四,服從性往往是體育教學的一大弊端。這在意識形態上與創新教學存在一定矛盾。
以上幾個因素和個別教師墨守成規的保守思想,足夠使創新教學很難出現在體育教學之中,假如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習,不但其創新能力受到壓抑,就是體育教師本身也會因此停滯不前。
三、體育課程中的創新教學方法的設計
在體育教學過程中,直接教學法可以幫助學生掌握技術、技能為創新教學提供有利條件,然而創新教學方法在直接教學方法中得不到扶植。創新意念不容易產生,但也視乎教育者的內在動機和處理,創新教學也未必受直接教學法的影響。
提出動作主題—學生試做—相互欣賞—激發創意—創造更多,更新的動作意念——總結創新體育教學課堂設計。
示例,兔子舞——各式滾翻——自由發揮——放松舞
在上述示例中,以提問學生思考,然后幫助他們從實踐中找答案,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參與意識和體育興趣,激發創新精神。在教學中通過老師指,骨干指揮,采用散點自主的練習形式。
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實施創新教學是理所當然的。當然,這不是所有的體育課都實施創新教學。其實,若能將現今絕大部分時間使用直接教學模式的狀況略為轉變,加入若干個支持創新教學的單元,已是一大進步。體育教師采用“發現教學法”,“鼓勵思考模式”以學生為本,放棄劃一的成功標準,幫助學生在學習中認識自我,獲取愉快。
參考文獻:
[1]劉春燕,等.影響體育教學效果的因素分析[J].中國學校體育,1999,(1).
[2]黃濟,王策三.現代教育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3]李祥.學校體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吳遵民.現代國際終身教育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5]龔迎春.樂學好學知學[J].文教資料,2007,(2).
[6]朱同祥.論“新課程標準”下的中小學快樂體育教學[J].體育世界·學術.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