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加強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當代大學生存在著理想信念迷茫、功利主義傾向明顯等主要問題,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通過強調人格教育、營造校園文化、發揮典型示范、創新教育方法等途徑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
關鍵詞:大學生;理想信念;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33-0180-03
理想信念是一種精神現象,是人的心靈世界的核心,是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奮斗目標上的集中體現,指導著一個人的人生航向。理想信念中的理想不是指一般的理想,而是指人們所尊崇的社會理想,這里的信念是把崇高的社會理想作為信仰,即理想信念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和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大學生作為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國家的希望所在。所以,大學生能否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就顯得尤為重要,可以說關乎自我人生價值的實現,關乎國家和民族之興衰。200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就明確指出,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深入進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是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務。隨后中宣部、教育部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提出了改進意見。2009年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又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強調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為全黨學習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中之重”。2010年,全國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談會明確要求,深入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學習教育,有效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這些都充分說明了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之重要和緊迫。
一、大學生理想信念及其教育現狀分析
當代大學生多為“90后”,年齡大約都在二十歲左右,處于人生發展的重要階段,他們精力充沛,充滿熱情,思維活躍,善于接受新事物,但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還不成熟。總的來說,是一個富有朝氣、不穩定的、可塑性很強的群體,也正是理想信念形成確立的黃金時期。從一份大學生理想信念問卷調查數據來看,可以把當代大學生理想信念及其教育的現狀歸納為這樣幾個方面:
一是理想信念迷茫。有相當一部分學生處于彷徨和迷茫狀態,弄不清社會理想和個人理想的關系,理想不明確,或者干脆不談理想,得過且過。調查中,只有15.0%的大學生選擇了追求真理,在為國家和社會作貢獻中創造自己有價值的人生,達到把個人利益與黨和國家利益、與社會發展趨勢和時代要求相統一的要求;而57.9%的大學生則選擇了有一個稱心如意的工作、幸福的家庭,做一個平凡、正直的人;還有4.0%的大學生選擇了隨遇而安,沒什么理想。這充分說明了大學生對理想信念的認識不足,迷惑盲目,從另一個方面也說明了思想教育工作者對大學生這方面的教育引導還遠遠不夠。
二是受市場經濟和社會現實的影響,功利主義傾向明顯。在經濟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多樣化的社會思潮和價值觀念沖擊著大學生的頭腦,西方資本主義自由化的影響并未減弱,我國社會上一些消極、腐敗、金錢至上的不良風氣依然存在。這些都嚴重地侵蝕著大學生的心靈,影響著大學生正確的理想信念的樹立。調查顯示,有6.5%的大學生選擇了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極端利己主義;選擇以他人為導向和中心的大學生只占20.2%,52.6%的大學生回避了這種人己關系比較,而選擇了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退守戰略。另外,筆者在一次針對大學生入黨積極分子入黨動機的調查中發現,“為了找一份好工作而入黨”的學生竟高達72.1%。所以,這表明大學生價值觀存在明顯的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傾向,更加重視并努力追求個人的利益和價值,其一味追求成功和滿足自我的欲望明顯強化。顯然,以實現共產主義為個人理想者所占比例較低,集體意識和奉獻精神不強,不利于和諧社會的建設與發展。
三是針對理想信念的教育方式不當,說教多于啟發。在我們以往的思想政治理論教學中,老師往往采取灌輸式,講一些甚至不能說服自己的空洞理論,也不結合實際,照本宣科,這樣不僅達不到教育學生的目的,甚至還會起到相反的作用。在調查中,當問及是什么塑造了自己現在的理想時,僅有6.5%的大學生認為是受到思想政治課教師的教導,其比例甚至低于偶像的影響(7.7%);而比例最高的三項分別為:生活環境和經歷(52.2%)、父母的教導(46.6%)和書本的熏陶(42.1%)。由此可見,大學生理想的形成與他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而作為學校思想教育主力的思想政治課教師對大學生的影響微乎其微,這確實值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認真總結和反思。
二、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徑選擇
(一)強調人格教育,把理想信念教育與大學生成長成才緊密結合
大學在教給學生專業知識的同時,更為重要的是要教學生如何做人,即人格教育。人格教育是一種著眼于受教育者心理、道德、精神品質整體提高的教育,它使受教育者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適應社會和改造社會的巨大潛力,把個人價值的最大體現和對社會的最大影響作為人生的追求與樂趣,最終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個健全的人格。所以,人格教育是理想信念教育的基礎,理想信念教育的本質是人格教育,是塑造健全人格。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把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到人格教育之中,把理想信念教育與大學生成長成才緊密結合。首先,應加強大學生認識自我的能力教育。只有正確地認識自己,把握好自身的社會定位和發展要求,才能進一步理解自我與他人、自我與社會以及自我與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的關系,真正理解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的過程,也就是自我成長成才的過程,從而把自己的個人理想追求自覺融入到建設祖國和服務人民的事業之中。其次,要加強大學生的挫折教育。引導大學生正確對待人生過程中的順境和逆境,才能逐步幫助大學生認清實現理想的長期性、艱巨性和曲折性,在追求理想信念的過程中遇到困難時能夠不畏犧牲、不懈奮斗等。最后,要始終把理想信念教育貫穿于日常管理之中。我們面對的管理主體是“人”,而不是簡單的“事”或“物”。人的思想是靠教育、引導、影響而轉化的,要重視日常生活中的細節教育和行為規范教育,密切關注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具體需求,對于他們在學習、生活中的各種疑惑和困難,要積極引導并協助解決,從而激勵大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積極性,達到從內心深處的真懂真信。同時,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育者應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影響學生,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獲得學生的認同,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
(二)營造良好環境,在學風濃郁、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中進行理想信念教育
校園文化是一種以學生特有的思想觀念、心理素質、價值取向、思維方式等為核心的文化,它具有導向、育人、凝聚、開發等重要功能。良好的校園文化不僅能激發學生熱愛生活、刻苦學習的情趣,而且是加強大學生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教育的有力抓手。校園文化如果死氣沉沉,甚或商業文化盛行,理想信念教育就會變得更加艱難,教育效果也要大打折扣。所以校園文化建設與理想信念教育二者緊密相連,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在工作實踐中,校園文化建設一定要貼近大學生的生活和思想實際,要努力引導學生把學校的培養目標同個人成才結合起來,把組織集體活動與培養個人興趣愛好結合起來,把個人理想與社會理想結合起來。具體來說,可以通過校報校刊、宣傳窗、網絡、手機等平臺,宣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以契合當代大學生特點的方式引導他們正確理性地看待各種社會問題;及時舉辦形勢政策教育講座;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活動、學術科技活動等等,從而激發學生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和投身祖國建設的雄心壯志,形成學風濃郁、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為理想信念教育創造良好的環境。
(三)樹培典型,發揮大學生黨員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典型示范作用
大學生黨員是從眾多同齡學生中擇優發展起來的,是學生中的優秀分子和佼佼者。學生能成為黨員是因為其具有一定的模范作用和先進性,成為黨員后更應繼續成為其他學生學習、生活的表率,引領其他學生積極上進、刻苦學習、共同進步成長。學生黨員生活在學生中間,還是黨同廣大青年學生聯系的紐帶。通過學生黨員先進的思想來感染周圍的學生,從而增強黨在大學生中的影響力,增強黨對大學生的信仰吸引力和凝聚力。學生黨員具有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堅定的共產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并有為理想而努力奮斗的精神品格,這些都會在他們周圍產生良好的反響,發揮重要的典型示范作用。同時,要注重樹立和培養先進典型,宣傳他們的先進事跡,增強理想信念的感染力。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先進形象的示范作用是堅定理想信念的可靠保證。在尋求中華民族解放、中國革命勝利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涌現出了一大批有著理想信念支撐、為黨和人民作出重大貢獻乃至獻出生命的杰出人物。他們雖處在不同歷史時期,奮斗或獻身在不同崗位,但他們的行為都體現了為實現共產主義理想奮斗終身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質。我們在學習這些先進人物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要將理想信念落實到具體的實踐中。理想信念教育固然是一個理論認識問題,但歸根到底是一個實踐問題。一種正確的認識只有回到實踐中才能得到檢驗并繼續豐富和發展。而且,只有得到證實和檢驗的理想,才具有堅定性并形成追求更高理想的精神動力。當代大學生要把遠大的理想、堅定的信念化作自身的實際行動,以優秀共產黨員、先進模范人物為楷模,為社會主義事業和崇高的理想信念而不懈努力。
(四)創新教育方法,在尊重、溝通、感染中進行理想信念教育
就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教學工作來講,依然存在著教學方式比較單一,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不強,教學效果不理想等問題。所以,我們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倡導尊重、溝通、感染式教學,在師生互動中學習,在辯駁中理性思考,增強教學效果。這里所說的尊重,就是指教師要尊重學生,要尊重學生在受教育中的主體地位,變以往強迫的“灌輸式”為現在學生自覺自愿的“吸收式”,這就要求教師要悉心研究教學,做到以理服人,而非以“師”服人、照本宣科。有了尊重的前提,就為良好的溝通奠定了基礎。“溝通”在教學中也即互動,只有通過互動,通過相互的辯駁,通過詰難和答疑,才能達到真正的理解。所以,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提問題,鼓勵學生在課堂上發難,而不是擔心害怕、不耐煩或狹隘地認為“影響正常教學”。應該說,真正的教學的過程,就是解決一個個問題的過程,就是授之以漁的過程。再說“感染”,主要是指教師的教學感染力,言行儀表、語言表現風格、教具的使用等等。優秀的教師,他會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生動鮮活的事例、新穎活潑的形式、先進的科技信息平臺,使學生較為容易接受,獲得認同感、使命感和責任感。總之,這種教育方法,在作為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核心內容的理想信念教育中顯得尤為重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應該去研究、去創新,實現最終的教育目的。通過教育者的努力,使當代大學生真懂真信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理想,而不只是記住概念,從而樹立起堅定的、正確的理想信念而為之奮斗。
參考文獻:
[1]劉建軍.試論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多途徑整合[J].中國高教研究,2005,(3).
[2]譚德禮.新時期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探討[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6,(4).
[3]張艷新,武慧娟.當代大學生理想信念存在的問題、原因及對策探討[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7,(12).
[4]陳勇,等.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發展歷程、基本經驗和時代要求[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0,(9).
[5]萬遠新等.大學生理想信念問題調查[J].衛生職業教育,2011,(1).
[6]岑道權.高校學生黨員社會主義義利觀教育問題研究[J].價值工程,2011,(7).
[7]王易,宋友文.新形勢下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問題與對策[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1,(4).
[8]劉保民.精神價值與人本追求[J].陜西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