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顏元針對當時虛浮空疏的理學教育,提出了“實學”、“真學”的主張;針對呆讀死記的教學,而提出了“習行”、“習動”的教學法;強調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要聯系實際,堅持躬行和練習,這樣學到的知識才是真正有用的知識,進而提出了勞動教育思想。其勞動教育思想對于當前我國基礎教育仍然具有現實意義。
關鍵詞:顏元;勞動教育思想;基礎教育;啟示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33-0166-02
一.顏元的勞動教育思想
顏元(1635-1704年),直隸博野縣北楊村人,他是我國17世紀一位杰出的唯物主義思想家、農民出身的教育家,他繼承了顏之推的講求實用的功利主義教育價值論,融會了胡瑗的實學、陳亮的事功之學、荊公新學中的事功思想以及張載的政治倫理思想,建立了自己的經世致用之學的思想體系。
其勞動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重視農業知識的傳授,注重勞動在育人中的作用,是其教育思想的又一特點。其勞動教育思想突出表現為以下兩個方面:
(一)重視農業知識的傳授
在他的教育活動中,始終把向學生傳授農業知識置于重要地位。他曾說:“以禮、樂、兵、農,心意身世,一致加功,是為正學”。在親自制定的“習齋教條”,規定學生必須學習農學、谷糧、水利等知識,“凡為吾徒者,當立志學禮、樂、射、御、書、數及兵、農、錢、谷、水、工、虞”。他不僅注重傳授這些知識,更注重勞動對于育人的作用,他認為勞動不僅可以促進經濟的發展,有利于國家社會的強盛,而且對人也有益于身體、思想、智力的發展。
(二)注重勞動的價值
1.勞動具有的德育意義
他認為,勞動能“治心”、“修身”,因為參加勞動,生活充實,可以去除各種邪念。他說:“吾用力農事,不遑食寢,邪妄之念,亦自不起”。此外,勞動還使人勤勞,克服怠惰、疲沓。他曾經說過:“人不作事則暇,暇則逆,逆則惰、則疲;暇、逆、惰、疲,私欲乘之起矣”。一個人如果無所事事,有可能內心空虛,一些邪惡的想法很有可能產生,這說法有一定道理。
2.勞動具有體育意義
他認為勞動可以增強體魄,是重要的養身之道。因為經常參加勞動,則“筋骨竦,氣脈舒”,久而久之就“魂魄強”。因此他看來,“一身動則一身強,一家動則一家強,一國動則一國強”。由于體質的增強,學習起來可以“振竦精神,使心常靈活”。所以說,勞動可以“練智”、“達才”,開發人們的智力、增長人們的才干,這種教育思想是十分寶貴的,具有積極的意義。在他的勞動教育思想中,雖然尚有一些陳腐的觀念,但是卻有不少合理的東西,特別在他的有關教育內容中,提出并傳授了有關生產勞動的眾多項目;在活動方式上,有觀察、實驗、測驗等。
二、基礎教育概念的界定
這是一個相對概念,比如,學前教育相對于小學教育而言是基礎教育,而小學教育相對于中學教育而言是基礎教育,這里作者個人認為:它是高等教育的基礎,是每一位公民必須接受的、相對于高等教育的普通教育。它包括學前教育、九年義務教育、高中教育,“我國基礎教育的本質屬性是民族文化和科技文化的教育化、普及化和人格化”。當然,作者個人認為,它還是一個動態概念,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的進步,會賦予新的內涵。
三、顏元的勞動教育思想對當前我國基礎教育的啟示
顏元出身貧寒,從小寄養蠡縣朱家。正如其弟子李■所說:“自幼及壯,孤苦備嘗。”幼小時,家庭諸多變故,三歲時,父親不堪忍受其養父的虐待,被迫離家出走;12歲時,母親遠嫁遼東,從此杳無音訊,養祖父遭受牢獄之災,只有他與養祖母相依為命,為了生存,小小年紀早已“耕田灌園”,其生活之艱辛,可見一斑!
他的學習經歷更富有傳奇色彩。八歲時發蒙,師從于吳持明,學習騎、射、劍、戟等;19歲拜賈珍為師,賈玲是一位提倡“講實話、行實事”的人,對他后來實學思想的形成或多或少有一些影響;20歲時,“究天象、地理及兵略”;21歲,“閱《通鑒》,忘寢室”;22歲時,學醫;23歲,“學兵法,究戰守機宜,嘗徹夜不寐”;24歲,一次偶然的機會,“深喜陸、汪,手抄《要語》一冊”;26歲時,又得《理性大全》一書,對此“信之甚篤”;34歲時,養祖母病逝,代父行孝,居喪期間全遵循朱熹的《家禮》,險些喪命,于是發出由衷的感慨:“因悟周公之六德、六行、六藝,孔子之四教,正學也;靜坐讀書,乃形程、朱、陸、王為禪學、俗學所浸淫,非正務也”。
今天,他的勞動教育思想對于當前我國的基礎教育仍然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一)勞動能磨練人的意志,鍛煉人的思想,培養人的良好的品德
勞動能夠“治心”,使人“心存”而“修身”,通過勞動可以去掉各種邪念;同時勞動還能使人勤勞,克服怠惰、疲沓。他認為:一個人道德觀念的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都離不開“習行”,而且必須靠“習行”,他說:“讀書無他道,只須在‘行’字上著力”,將自己所學的知識在實踐中來檢驗,同時使自己的思想、品德經受住鍛煉,從而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這對自己良好品德的修成具有巨大作用!
當今,市場經濟的發展,給人們生活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同時,應該清楚地看到:由于法律、法規、政策的不完善、不健全,許多人乘虛而入,不擇手段,不講誠信,喪失了做人的基本道德和良知,如食品、藥品就是明證,食品安全、藥品安全關系到千家萬戶的生命安危,影響到社會的和諧、穩定,損害了黨和政府在群眾中的形象、威信,那么,我們怎么來教育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形成時期的中小學生呢?怎樣來引導他們來看待今天市場經濟帶來的這些負面影響呢?
作者認為,首先應該改變我們傳統的單純采用機械說教的德育手段,可以讓他們多參加一些有益的社會活動,如,讓他們了解一下下崗工人、失地農民今天的生存狀況;或者讓他們了解一下農民進城務工子女教育情況、生存狀況等。總之,通過這一系列活動,可以鍛煉他們的思想,磨煉他們的意志,培養他們的勞動觀念,獲得一些勞動技能,進而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二)勞動可以強身健體,是一條重要的養身之道
他說:“養身莫善于習動,夙興夜寐,振起精神,尋事去作,行之有常,并不困疲,日益精壯”。可見,經常參加勞動,可以鍛煉強身健體,延年益壽!
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規定:從小學到高中開設綜合實踐活動并作為必修課程,它是一種新的課程形態,其內容主要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技術教育。強調學生通過實踐,增強探索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且《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也明確指出:“科學安排學習、生活、鍛煉,保證學生睡眠時間。大力開展‘陽光體育’運動,保證學生每天鍛煉一小時,不斷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
作者個人認為,盡量讓學生走出書齋,走向社會,更多地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這樣不僅僅是可以鍛煉身體,增強體能,還可以檢驗自己書本上學到的知識,增長才干,拓展視野,豐富知識。
(三)勞動可以創造出一定的勞動成果,帶來一定的經濟價值
他認為,勞動不僅僅可以鍛煉思想、養成良好的品德、強身健體,還可以帶來豐厚的回報,獲得一定的勞動成果。
今天,我們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規定:農村中學課程要為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服務,在達到國家課程基本要求的同時,可根據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因地制宜設置符合當地需要的課程,深化“農科教相結合”和“三教統籌”等項改革,試行通過綠色證書教育及其他技術培訓獲得“雙證”的做法。城市普通中學也要逐步開設職業技術課程。
(四)勞動可以增進學校與社會之間的聯系,增長學生的才干,開發他們智力,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
今天,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就包括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社會實踐、勞動技術教育等,這就要求我們引導學生走出象牙塔,走入社會,開展社會調查活動,如人口普查、農民工子女調查、失學兒童生存現狀調查、農村留守兒童現狀調查;等,這樣通過活動既檢驗了自己學到的書本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了他們的動手能力,增強了他們服務社會的責任意識,增長了才干,在一定程度上開發了他們的智力,使他們得到和諧、健康、全面發展。
結語
顏元的勞動教育思想在當時可謂是獨具一格、獨放異彩,一方面強調學習實用的知識,拓展了學習內容;另一方面,加強教學與社會生活之間緊密的聯系,更新了教學方法,始終強調學習為生產、生活服務,一種典型的實用主義教育價值觀;更重要的是強調勞動能磨煉人們的意志、鍛煉人們的身體、培養人們良好的品德,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還有通過勞動還能獲得一定的回報——勞動成果,換來一定的經濟收益,可謂一舉多得,好處多多!
參考文獻:
[1]顏元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7:730,743,624,726,623,635.
[2]孫立春.素質教育新論[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143.
[3].孫培青.中國教育史[M].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2000.
[4].孫培青.中國教育史[M].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1992.
[5].李尚衛.基礎教育價值論[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
[6]楊躍.晏陽初的平明教育思想對當前我國農村職業教育的啟示[J].新疆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11,(3).
[7]楊躍.試比較我國顏元和前蘇聯蘇霍姆林斯基的勞動教育思想[J].新疆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