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分析了通脹預期的表現形式,重點探討了通脹預期與物價變化的關系。研究結果顯示,通脹預期對不同種類的價格影響程度是不同的,對消費品價格變化影響較小,CPI對通脹預期缺乏敏感;對企業生產品價格影響程度遠大于對消費品價格的影響。
關鍵詞:通脹預期;物價變化;綜合價格目標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erformance of the form of inflation expectations,and focu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ice changes and inflation expectati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flation expectations for different types of price impact is different,and has less impact on the change in consumer prices,and CPI inflation is lack of sensitivity,and the impact on price of corporate commodity is more than the one on consumer prices.
Key Words:inflation expectations,price change,comprehensive price target system
中圖分類號:F822.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2265(2011)12-0036-03
一、引言
通脹預期是指公眾對后一段時期內可能發生的通貨膨脹及其幅度大小的事前估計。盡管預期行為本身具有主觀性,但人們進行預期所依據的卻是客觀事實。影響或決定人們通脹預期的因素有過去一段時期的物價水平、經濟發展趨勢、各種經濟政策等。保持價格穩定是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一項基本目標,而社會中通脹預期水平直接影響著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功效,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能否成功達到其預定目標。因此,對通脹預期與物價變化關系問題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已有的研究文獻對通脹預期及其相關問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對通脹預期的形成原因及性質的研究,如張蓓(2009)、楊繼生(2009)等。二是對通脹預期的測度和管理的研究,如趙留彥(2005)等。三是對通脹預期與價格和貨幣政策關系的研究。如劉雪燕、張敬庭(2008),張勇(2008)等。已有的研究表明,通脹預期是真實通貨膨脹的重要影響因素,因為通脹預期直接影響到下期的工資和價格水平以及投資和消費決策。
本文試圖以最近10年(2001—2011年)的中國季度數據探討通脹預期與價格變化的關系,為中央銀行有效實施貨幣政策提供參考。
二、通脹預期的表現形式及影響
通脹預期的形成是人們對當前或過去的信息進行處理后而對未來的通貨膨脹情況做出判斷的過程。一旦人們形成了穩定的通脹預期,必將對物價及實體經濟運行帶來影響。
(一)通脹預期的表現形式
通脹預期一般有以下幾種表現形式:
1. 靜態預期。靜態預期不考慮市場價格的動態變化,簡單地把前一期的市場價格作為本期的市場價格。
2. 外推型預期。由于市場價格不會一成不變,而價格的大幅波動經常導致經濟主體遭受損失。鑒于靜態預期雖然簡單但存在致命缺陷,經濟學家梅次勒提出外推預期觀點,發展了靜態預期。該觀點認為,對未來的預期不僅應以經濟變量的過去水平為基礎,而且還要考慮經濟變量未來的變化趨勢。
3. 適應性預期。適應性預期是一種完全后視行為(backward-looking)的預期形成方式。它是經濟主體根據過去的物價水平,以及以前的預期誤差程度來形成當期的預期。適應性預期強調以往實際通貨膨脹對現在通貨膨脹預期的影響,即強調通貨膨脹持久性對通貨膨脹預期的影響。當以往的通貨膨脹水平較低,但當前的有關信息預示通貨膨脹將會上升時,如果不考慮當前信息就會低估未來的通貨膨脹水平;反之則會高估未來的通貨膨脹水平。
4. 理性預期。理性預期是一種完全前視行為(forward - looking)的預期形成方式,是人們充分利用過去和現在所能獲得的所有信息,并經過周密的思考之后才做出的一種預期。理性預期強調經濟主體的理性分析能力對通貨膨脹預期的影響,認為通貨膨脹預期不依存于以往的實際通貨膨脹水平,即不考慮通貨膨脹持久性。這種觀點與實際情況存在出入,因為歷史經驗已證明,世界上主要發達國家的通貨膨脹具有很強的持久性。
5. 有限理性預期。有限理性預期承認經濟主體的有限感知能力,認為經濟主體在搜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方面受到約束。當面對復雜多變的經濟環境信息時,其快速準確反應的能力是有限的。羅伯茨(Roberts,1998)指出,在通貨膨脹預期形成的過程中,有一部分人是完全理性的,而另一部分人是非理性的,后者僅使用適應性預期預測未來的通貨膨脹。
(二)通脹預期可能帶來的影響
1. 通脹預期上升會使居民做出兩種選擇:一是提前消費,從而立刻形成當前物價上漲的壓力;二是尋找更高效益的“投資”方式,來回避將來因為通脹所帶來的實際購買力下降的風險。基于后者,當資金流向還不完善的資本市場追求高收益的時候,就很有可能產生資產價格泡沫,造成宏觀經濟劇烈波動風險。
2. 通脹預期的上升會使企業為了抓住未來銷售利潤提高的機會而大幅增加當前借貸和投資的力度,結果這一逐利行為將進一步通過稀缺的要素市場價格的上升來推動物價上漲。
3. 通脹預期的強化會使商業銀行轉變企業信貸方式而去追求高收益的投資,或擴大貸款規模以保證自己的實際利潤不變,而相反對存款的增加變得不敏感。由此很容易加速貨幣供給的膨脹而推動商品和資產價格的進一步上揚。
三、通脹預期與物價變化關系的實證分析
(一)變量設定
1. 通脹預期變量。本文設定通脹預期指標為解釋變量。目前我國沒有專門的衡量通脹預期的機構和相關數據。中國人民銀行編制了每個季度未來物價預期指數,能夠較好地反映社會公眾對未來物價變化的判斷,為方便起見,本文以該指標替代通脹預期指數,以TZYQI表示。
2. 物價變量。設物價變量為被解釋變量,分為消費品價格、生產品價格,其中消費品價格以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表示,生產品價格以企業商品價格指數(QYPI)表示。
(二)數據描述
囿于數據的可得性,我們以2001年第1季度-2011年第2季度為研究時間窗,采用上述變量的季度數據(以上年為100),通脹預期數據來源于中國人民銀行網站,企業商品價格指數季度數據根據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月度數據計算得出。居民消費價格季度數據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月度CPI計算得出。
1. 通脹預期指數。圖1為2001年第1季度至2011年第2季度的通脹預期指數,該指數反映社會公眾對下一個季度的價格變化的初步預測。從圖1可以發現,在2003年第4季度和2009年第3季度人們對未來價格上漲的預期大幅提高,這也與這兩個時段中國經濟偏熱的實際相吻合。在2004年第1季度至2007年第4季度之間,人們對未來物價的變化保持上漲預期,而在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后,通脹預期則迅速大幅下降。2009年第3季度后,新一輪通脹預期出現,并且一直在高位運行。
2. 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圖2顯示,2001年第1季度至2008年第3季度,CPI在波動中呈上升趨勢。同樣,受金融危機的影響,CPI在2009年前三個季度下滑到100以下,同比增長為負。與圖1相比,我們可以發現CPI變化明顯跟隨通脹預期指數變化,滯后期為1-2個季度。
3. 企業商品價格指數(QYPI)。企業商品價格指數反映生產品的價格變化情況(見圖2)。與CPI比較,生產品價格指數基本上與消費品價格變化同步,不同的是生產品價格波動的幅度更大。最近10年,生產品價格指數波動幅度近20個百分點,是消費品價格指數波動幅度的1倍,反映生產品價格受市場變化的影響更大。
(三)實證檢驗
1. 研究假設。通脹預期與物價之間存在緊密聯系。公眾一旦產生了通脹預期,就會傾向于加大消費需求或持有實物資產(如房地產)等以謀求保值,從而推動價格上漲。因此我們假設,通脹預期與物價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
2. 單位根檢驗。為避免偽回歸,先進行單位根檢驗,發現原序列均平穩,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不存在單位根。檢驗結果見表1。
3. 回歸估計。以通脹預期指數TZYQI為解釋變量,分別以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企業商品價格指數QYPI為被解釋變量,構建簡單的一元回歸方程如下:
其中 為截距項, 為估計系數, 為殘差項,i=1,2。假設方程滿足獨立、無偏、同方差條件。
考慮到通脹預期的先行性,式中被解釋變量均以滯后1期數據進行估計,即以過去的通脹預期來估計當期的價格變化情況。估計結果如表2所示。
表2顯示,各估計系數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為正,擬合系數較為理想,模型具有較好的解釋力,模型檢驗不存在異方差和自相關,估計結果與研究假設相吻合。通脹預期指數每上升1個單位,CPI將上漲0.06個單位,QYPI將上漲0.11個單位。由此可以看出,通脹預期對不同種類產品的價格影響程度是不同的,對消費品價格變化影響最小,說明CPI對通脹預期缺乏敏感;對企業商品價格影響程度遠大于對消費品價格的影響。
四、結論解釋與政策建議
本文研究表明,通脹預期與物價上漲之間存在顯著的正向線性關系,持續上升的通脹預期是引致物價上漲的重要因素。但是對不同種類的商品影響程度不同,其中對企業商品價格上漲的影響要大于對居民消費品價格上漲的影響。
長期以來,各國貨幣政策制定者一般將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的變化作為通貨膨脹的主要指標,我國也不例外。但由于我國存在嚴重的價格管制,特別是在能源和運輸領域采取直接控制價格的手段,對價格的直接控制進一步刺激了需求,卻無法擴大供應,由此使供不應求的商品和服務的價格無法向CPI傳導,因此,真實的通貨膨脹壓力可能被人為壓制,無法在CPI 中反映出來,形成隱性通貨膨脹,造成通脹預期對CPI上漲相對不明顯的現象。
從國外通脹預期管理實踐看,中央銀行一般是實行通脹目標制,以通脹率作為“名義錨”,并在公眾的監督下運用相應的貨幣政策工具使通脹的實際值和預測目標相吻合。從我國現實情況來看,僅以CPI作為“名義錨”則欠科學。同時,國外輸入型的通脹預期更多的是影響企業商品價格和資產價格。應綜合考慮CPI和企業商品價格,采用有差別的貨幣政策工具,針對不同的領域和經濟主體實施不同的調控手段,有效引導公眾預期,以此維持穩定的經濟秩序并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陳學彬.對我國經濟運行中的菲利普斯曲線關系和通脹預期的實證分析[J].財經研究,1996,(8).
[2]肖爭艷,陳彥斌.中國通貨膨脹預期研究:調查數據方法[J].金融研究,2004,(11).
[3]趙留彥.中國通脹預期的卡爾曼濾波估計[J].經濟學季刊, 2005,(7).
[4]王一鳴,趙留彥.通脹預期與貨幣需求:實際調整與名義調整機制檢驗[J].財貿經濟,2006,(8).
(責任編輯 耿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