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基于共生理論的分析框架,分析了創立期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支持體系的構成,在此基礎上,分析了我國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支持體系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并據此提出了針對性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科技型中小企業;生命周期;共生理論;融資支持體系
Abstract:The paper described the financial support system of high-tech SMEs in their early stage using the symbiosis theory. On this basis,the author analyzed the problems of the financial support system of high-tech SMEs in their early stage in China,and then put forward som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Key Words:high-tech SMEs,life cycle,symbiosis theory,financial support system
中圖分類號:F832.4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2265(2011)12-0023-04
一、引言
科技型中小企業是以創新為使命和生存手段的企業。國內外的經驗都表明,科技型中小企業是推動國民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對提升產業科技實力和升級產業結構,促進經濟持續增長具有重大作用。據統計,在美國,至少有75000家小型高技術企業,提供了55%的創新技術和25%的高技術領域的就業機會,有一半以上的創新發明是在小企業實現的,小企業的人均發明創造是大企業的兩倍,研發回報率比大企業高出14%。在歐盟,中小企業科技創新研發費用的單位投入所生產的新產品是大企業的3.5倍。在我國,全國65%的發明專利、80%的新產品開發由中小企業完成,其中大部分是科技型中小企業完成的。
與普通的中小企業不同,科技型中小企業由于其自身高成長、高回報、高投入以及高風險的特性,決定其在發展過程中對自然資源的依賴程度較低,但是對資金的依賴程度卻較高。處于生命周期的早期——創立期的科技型中小企業,由于需要購置廠房、設備,開拓市場等,資金依賴程度很高,但企業創立初期本身規模較小,可抵押的資產不多。邁爾斯和馬赫拉夫(Myers和Majluf)在1984年提出的融資次序(Pecking Order)理論中指出,企業融資行為最重要的解釋變量是企業的規模,這種現狀使企業在融資中處于極其不利的境地。另外,處于創立階段的企業,相比處于成長或成熟階段的企業,風險更大、發展前景更不明朗。穆爾(Moore,1994)提出,科技型企業在創立期面臨的主要問題是融資的約束,這類企業的早期成長階段風險較大,很難從外部投資者獲得投資或貸款。有數據顯示,大約有2/3的科技型小企業設立三年內倒閉消亡。
解決創立期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需要建立系統性的融資支持體系。共生理論將資金需求方、供給方看作是同一個共生系統中緊密聯系、相互依存的共生單元,強調從不同主體之間共生的角度揭示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支持體系中各類單元之間的必然聯系,這為建立創立期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支持體系提供了很好的視角。
“共生”本是生物學中的一個基本概念,1998年,袁純清首次將其引入社會經濟領域,用共生理論分析了小型經濟的共生情況。近些年,一些學者已經開始利用共生視角對企業融資問題進行研究。趙丹丹(2006)分析了生態工業園及園內企業的共生關系,并提出形成以融資鏈為基礎的共生融資模式;張琦(2009)則運用共生理論對中小企業集群融資的相關問題進行了研究;何自力,徐學軍(2006)構建了銀企共生模式的測評模型,并從共生組織模式和共生行為模式兩個維度對我國制造業大型企業與中小企業的銀企共生狀態分布及主要影響因素進行了實證分析。
雖然國內已開始嘗試運用共生理論對融資問題展開研究,但還未有將資金需求方、眾多資金供給方納入一個共生體系,對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支持問題進行系統分析。本文擬對這一問題進行研究。
二、共生理論的分析框架
“共生”是生物學中的一個基本概念,它由德國真菌學家迪巴里(Debary)于1879首先年提出。1998年,袁純清借鑒生物學的共生概念及相關理論,通過創新和界定一系列重要概念,運用數理分析,進行哲學抽象,構建了共生理論作為一門社會科學所必須的概念工具體系、基本邏輯框架和基本分析方法,從而將作為生物學的共生學說創新為社會科學的共生理論。根據袁純清的論述,共生體系包括共生單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環境三個基本要素。共生單元是指構成共生體或共生關系的基本能量生產和交換單位,它是形成共生體的基本物質條件。有兩個參量可以反映共生單元的特征:質參量和象參量。質參量是構成共生單元之間共生關系的內在聯系,而象參量則反映的是共生單元的外部特征。共生單元通過質參量和象參量建立對外聯系,其中,質參量起著主要作用。共生模式是指共生單元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相互結合的形式,也稱為共生關系。共生關系從行為方式上看,可分為寄生、偏利共生和互惠共生。從組織程度方面看,則可把共生關系分為點共生、間歇共生、連續共生和一體化共生。共生環境是指共生模式存在發展的外生條件,是共生單元以外的所有因素的總和。
三、創立期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支持體系的構成
(一)創立期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特點
企業生命周期,指的是企業創立、成長、成熟直到衰退的過程。對企業生命周期的研究起始于上個世紀50年代,梅森(Mason,1959)首先提出,可以用生物學中“生命周期”的觀點看待企業,并指出企業的成長過程中會出現停滯、消亡等現象。按照生命周期理論,可以將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生命周期分為創立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個階段。在創立期,許多科技設想、創意被提出,企業主創立企業,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生產新產品、新工藝。在這一時期,科技型中小企業特點如下:
創新能力方面,企業在科研開發中入大量精力,大量的新產品、新工藝應運而生,企業具有極強的創新力。在創業理念的鼓舞下,企業員工表現出很強的創新和冒險精神。組織結構方面,此時企業剛剛誕生,員工數量較少且常常身兼數職,組織結構簡單,權力一般集中在企業主或高層管理人員手中。市場方面,企業雖擁有具有一定競爭潛力的產品,但往往比較單一且不成熟,難以短時間得到消費者的青睞,市場份額較小,銷售額增長沒有規律性。財務方面,企業處于創立期,需要大量的資金用于建設廠房、研發產品、開拓市場等方面,企業資金短缺,需要籌集資金以求生存和發展。
(二)創立期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支持體系的共生三要素分析
共生單元方面,在融資支持體系中,共生單元包括資金需求方和資金供給方。科技型中小企業作為資金需求方,其主要的資金來源有債務融資、股權融資和其他資金融資。因此,創立期的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融資支持體系中的共生單元主要包括:科技型中小企業向政府以及各金融機構尋求資金支持。商業銀行在資金安全得到保證的前提下對創立期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貸款。有些國家還設立有科技銀行,專門服務于科技型企業。民間融資是游離于國家正規金融機構之外的、提供以資金籌借為主的融資活動。民間融資機構向創立期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以民間信用為基礎的非正規的金融活動資金支持。風險投資機構是將風險資本注入創立期的科技型中小企業,進行長期的權益性投資,并參與企業的經營與管理。天使投資者一般是一些富有個人或家庭出于經濟利益或非經濟因素的驅動,對具有巨大發展潛力的創立期科技型中小企業進行早期的權益投資。其他資金融資方面的共生單元主要是指政府,通過提供技術創新基金對創立期科技型中小企業進行融資支持。
在科技型中小企業與商業銀行的這一共生關系中,商業銀行重視企業的還款能力,而還款能力由抵押物、第三者的保證和未來的盈利組成,由于商業銀行特別重視資金的安全性,從事低風險的業務,比較看重前兩者。因此,對商業銀行而言,抵押物、擔保情況以及企業的未來利潤狀況都是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質參量,其中,抵押物或擔保情況為主質參量。在這一共生關系中,商業銀行的質參量是它向企業提供的貸款額度。
與商業銀行相比,民間融資機構在向科技型中小企業進行融資時具有很強的區位優勢,這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創立期科技型中小企業在融資中經常出現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因此民間融資機構一般對抵押物或擔保情況要求比較寬松,更注重企業的信用狀況。所以在科技型中小企業與民間融資機構的共生關系中,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質參量是企業信用,民間融資機構的質參量是其為企業提供的資金數額。
在創立期,科技型中小企業未來的經營狀況很大程度上是通過企業的科研成果、專利技術以及產品的市場狀況表現出來,所以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質參量是企業的科研成果、專利技術和產品的市場狀況,風險投資機構的質參量就是其投資額度。
對于天使投資者而言,其投資于創立期科技型中小企業,除了追求經濟利益之外,有的還受一些非經濟因素的驅動,如獲得激情和樂趣、挑戰自己心智以便保持敏捷的商業思維能力、擴大人際關系網、創造社會福利等。而且不同的天使投資者所追求的目的也是不同的。因此,投資于創立期科技型中小企業所能給天使投資者帶來的回報是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質參量,而天使投資者的質參量為其投資額度。
共生模式方面,從行為方式看,企業剛剛成立需要大量的資金用于建設或租賃廠房、研發產品、開拓市場等方面,資金短缺,急需向政府和各類金融機構募集資金,各類機構投入資金在本階段還不能得到回報,所以企業與共生單元間形成了寄生的共生關系。
從組織程度方面看,在創立階段的前期,企業能尋找到的融資機會非常難得,甚至是偶然,因此共生模式主要為點共生。而在后期,企業融資渠道較上一階段有所拓展,企業逐漸和一些融資機構形成一定的合作關系,但總的來說機會比較少,因此這一階段的共生模式組織程度主要是點共生和間歇共生。
共生界面是共生單元之間物質、信息和能量傳導的媒介、通道和載體,對共生關系的形成以及共生系統達到均衡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共生界面特征系數
, 是共生界面的一個的關鍵參數,它反映了共生界面的交流阻力, 越小,信息和能量傳導的阻力越小,共生界面的效率越高。具體到創立期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這一共生關系中,可將共生界面界定為社會信用體系。通過社會信用體系,科技型中小企業的信用狀況得到記錄和傳導,從而使各類機構充分了解企業信用狀況,在此基礎上對企業提供合理的融資支持。
共生環境方面,創立期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的共生環境主要指法律制度環境,即規范創立期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的一系列法律法規。良好共生環境有助于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融資活動順利進行,提高融資效率。
四、我國創立期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支持體系存在的問題
完善的金融支持體系對創立期科技型中小企業健康成長至關重要。然而,在我國,創立期科技型中小企業在融資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
(一)提供融資支持的共生單元缺位、扶持力度有限
在前文中筆者結合國內外經驗,將可能為創立期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金融支持的各種共生單元都納入到共生體系之中。然而,在我國,由于完善的融資支持體系尚未建立起來,創立期科技型中小企業依然面臨著嚴峻的融資難問題。在現實生活中,創立期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是比較匱乏的,一些重要的共生單元還存在缺失情況。另外,幾種企業可以借助的融資渠道,實際上也是不十分通暢,可以對企業提供融資支持的機構數量不多且支持力度有限。
具體來講,債務融資方面,首先,商業銀行考慮其資金安全性,常常不愿向風險較大的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貸款。有數據顯示,我國中小企業所使用的貸款資源不超過銀行貸款總額的 20%,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所占比例就更低了。此外,目前國內雖有以商業銀行支行形式設立的科技支行,但發展很不成熟,能對創立期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的融資支持極為有限。另外,民間融資缺乏監管且不規范,企業選擇這一渠道進行融資容易產生糾紛。
股權融資方面,首先,風險投資資本量小,難以滿足企業資金需求。有資料表明,美國90%的科技型中小企業是按照風險投資機制發展起來的。我國風險投資尚處于起步階段。據調查,在我國已轉化的科技成果中,風險投資僅占7%,規模遠遠小于企業的融資需求量。政策性資助方面,由于科技創新基金審查周期長、基金份額較小,而且很多創立期的科技型中小企業根本達不到國家科技創新基金的條件要求,因此,政策性資助也難以彌補創立期科技型中小企業巨大的資金缺口。
(二)共生模式難以建立
我國大多數科技型中小企業在創立期尋求融資支持十分困難,企業與政府以及各類金融機構之間的共生關系常常難以建立。行為方式方面,雖然創立期的科技型中小企業會和資金供給方形成寄生關系,但在我國由于一些融資渠道極不順暢,因此有時連寄生關系也不能形成。組織程度方面,不少科技型中小企業在創立期很難與金融機構形成間歇共生關系,甚至連點共生也常常難以建立。
另外,我國的社會信用體系尚不健全,科技型中小企業在創立期對外融資時信息不暢,信息不對稱情況嚴重。即社會信用體系這一共生界面交流阻力較大,反映共生界面效率特征的特征系數λ值也比較大,共生界面極不通暢。不通暢的共生界面降低了融資的效率,進一步加劇了創立期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局面。
(三)共生環境有待完善
我國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的法律環境不是很完善,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創立期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融資和發展壯大。我國2002年頒布的《中小企業促進法》缺少配套法律法規。專門針對民間融資的法律法規也尚未出臺。現行的《擔保法》很不適合創立期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基本情況,有關征信體系方面的法律法規也是空白。
五、政策建議
(一)將更多的共生單元納入創立期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支持體系
建立完善的創立期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支持體系,切實解決創立期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資金難題。債務融資方面,要改革信貸管理和運作辦法,充分發揮銀行信用的作用;要加快專門服務于科技型企業的科技銀行的建設;要規范民間融資行為,將其納入到國家宏觀調控范圍。股權融資方面,要擴大風險投資的資金來源和資金規模;努力培養我國的天使投資階層。
(二)建立健康良好的共生模式
要建立科技型中小企業與政府以及各類金融機構良好的共生關系。這首先要保證共生關系能夠建立起來,使資金匱乏的創立期科技型中小企業能夠尋求到合適的資金支持。其次要使共生關系穩定、持續,形成長久的融資支持機制,保證科技型中小企業健康成長。
(三)完善創立期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法律環境
應制定與之相配套的、實際可操作性較強的相關法律法規,進一步完善與創立期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關系較大的有關風險投資、民間融資、征信體系等方面法律制度,健全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法律體系。要加強相關法律的執行力度,嚴格規范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行為。總而言之,要切實為創立期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創造健康有序的法律環境,保證創立期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融資活動順利開展。
參考文獻:
[1]孫輝. 美國創新型國家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優勢[J]. 全球科技經濟瞭望,2006,(8).
[2]劉德平. 提高中小型科技企業創新能力的對策與建議[J]. 特區經濟,2005,(3).
[3]張明喜. 論科技型中小企業金融支持體系建設[J]. 海南金融,2009,(12).
[4]Myers,Majluf.1984.Corporate Financing and Invest-
ment Decision When firms Have Information That Investors Do Not Have[J]. Financial Economics,13,(2):187-221.
[5]Moore B.1994.Financial constraints to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small high technology firms.Hughes storey:financing Small Firms,London.
[6] 陳建輝. 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推動創新創業[N]. 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2009-12-14.
[7] 袁純清. 共生理論及其對小型經濟的應用研究(上)[J]. 改革,1998,(2).
[8] 袁純清. 共生理論及其對小型經濟的應用研究(下)[J]. 改革,1998,(3).
[9]趙丹丹. 生態工業園區內企業共生融資模式研究[D].沈陽:沈陽工業大學,2006.
(責任編輯 劉西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