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貨幣政策主要通過信貸渠道進行傳導,商業銀行的信貸行為是貨幣政策傳導的微觀基礎。本文通過分析山東省的穩健貨幣政策調控效應,認為商業銀行通過信貸行為調整傳導了調控政策,同時也引致了對沖調控策略行為。為分析不同貨幣政策工具調控約束力的量級差異,本文以銀行信貸期限配置行為和房貸行為為例,將利率和存款準備金政策工具納入向量自回歸模型,利用脈沖響應分析不同貨幣政策調控工具對銀行信貸行為的影響。
關鍵詞:信貸行為;貨幣政策;量級差異;脈沖響應
Abstract:Monetary policy transmission mainly refers to credit channels in China,and credit behavior of commercial bank is the micro basis of the monetary policy transmission effect. Observing the steady monetary policy effect in Shandong Province,commercial banks' credit behavior adjustment realized the total amount control and liquidity control effect,also caused bank regulation strategies to hedge behavior.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binding and magnitude difference of different monetary policy tools,to bank credit term configuration behavior and mortgage behavior as an example,making interest rates and deposit reserves into VAR model,applying impulse response analysis,the effect of different monetary policy tools to bank credit behavior i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magnitude.
Key Words:credit behavior,monetary policy,magnitude difference,impulse response analysis
中圖分類號:F82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2265(2011)12-0018-05
一、貨幣政策工具的選擇和使用
2011年,央行圍繞保持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這一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交替使用數量型和價格型等貨幣政策工具進行流動性管理和貨幣信貸總量調控。
(一)宏觀審慎政策調控工具:引入差別準備金動態調整機制
宏觀審慎管理的核心是將系統性風險納入審慎監管視野,不僅關注金融機構面臨的個體風險,而且關注系統性風險。在當前宏觀審慎管理政策框架下,貨幣當局逐步引入了宏觀審慎管理理念,并進行了逆周期調控機制建設。2011年起對金融機構引入差別準備金動態調整機制,配合公開市場操作、存款準備金率、利率等常規性貨幣政策工具發揮合力。差別準備金動態調整主要基于社會融資規模、銀行信貸投放與社會經濟主要發展目標的偏離程度及具體金融機構對整體偏離的影響,并考慮具體金融機構的系統重要性、穩健狀況及執行國家信貸政策的情況等因素,更有針對性地引導金融機構信貸合理、適度、平穩投放,優化信貸結構。差別準備金動態調整機制的實施,為金融機構按照宏觀審慎政策要求提高資本水平和改善資產質量提供了一種彈性機制,既可體現宏觀調控的要求、達到防范順周期系統性風險積累的目的,又給市場競爭機制的運作保留了空間。其中,對城市商業銀行、農合行、農信社、財務公司等地方法人金融機構的差別準備金動態調整自2011年1月份起實施。
(二)價格型和數量型調控工具:綜合交替使用
2011年央行分三次上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其中,1年期存款基準利率由2.75%提高到3.50%,累計上調0.75個百分點;1年期貸款基準利率由5.81%提高到6.56%,累計上調0.75個百分點。三次利率調整都帶有顯著的非對稱特征:存款利率的上調幅度普遍大于同期貸款利率的上調幅度;長期限存款利率的上調幅度普遍大于短期限存款利率的上調幅度;短期限貸款利率的上調幅度普遍高于長期限貸款利率的上調幅度;活期存款利率出現上調。同時,繼續發揮存款準備金工具深度凍結銀行體系多余流動性的功能,共六次上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累計上調3個百分點。截至2011年10月末,大型金融機構法定存款準備金率達到21.5%、中小型金融機構則達到19.5%,均創下我國實施存款準備金制度以來的歷史高點。
(三)窗口指導和信貸政策:更趨信貸結構引導
央行繼續加強和改善對金融機構的窗口指導,并通過再貸款、再貼現等貨幣政策工具,引導、促進金融機構合理調整信貸結構和投放節奏,加大金融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力度,擴大“三農”、中小企業等薄弱環節的信貸投放。2011年上半年央行支農再貸款達974億元、比年初增加251億元,再貼現達817億元、比年初增加26億元。同時,推進和完善信貸政策導向評估,提高信貸政策導向力,研究開展涉農信貸政策和中小企業信貸政策導向效果評估工作。
二、貨幣政策對商業銀行信貸行為的調控效應
(一)總量效應:信貸投放回歸常態增長
貨幣政策對商業銀行信貸投放總量的傳導途徑為:人民銀行—商業銀行總行—商業銀行分支機構。以工行為例總量控制的傳導效果:工行總行對省級分行貸款總量進行嚴格控制,再由省行對二級分行每月核定新增貸款計劃,貸款投放“按旬序時、均速投放”,實行逐日控制。總量控制使信貸投放回歸常態增長,政策效應顯現。從山東省看,2011年6月末人民幣貸款余額33260億元、比年初增加2582億元、同比少增202億元。總量效應快速傳導到信貸投放結構,上半年中長期貸款比年初增加1076億元、同比少增950億元,票據融資比年初減少54億元、同比多減458億元。
(二)流動性效應:銀行體系流動性趨緊
2011年,在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差別存款準備金動態調整等一系列流動性調控工具的作用下,金融機構的流動性普遍收緊。但由于全國性金融機構和地方法人金融機構的法定存款準備金繳存方式不同,對于流動性影響有不同傳導路徑。全國性金融機構法定存款準備金采取由總行統一管理、集中繳存的方式,存款準備金率的頻繁上調導致總分行的貸款規模持續緊張,對于分支機構流動性的影響可以通過貸款增長來體現。以山東省為例,上半年全國性大型銀行各項貸款同比少增240億元,信貸擴張能力受到較大程度的抑制。存款準備金率的提高凍結了地方法人金融機構部分可用信貸資金,對其流動性的直接收縮效應明顯。2011年6月末山東省轄內地方法人金融機構超額存款準備金率、存款備付金率分別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存貸比不斷上升。其中,備付率低于1%的法人銀行機構25家,存貸比超過80%的機構34家。
(三)差別化房貸政策調控效應:切實提高政策執行效果
在房地產政策調控效應下,銀行信貸行為特征主要是貫徹執行關于個人住房貸款首付款及利率方面的政策執行效果明顯提高,對房地產開發貸款的控制更加嚴格。以山東省為例,2011年上半年房地產開發貸款同比少增50.1億元。部分金融機構實行了房地產開發企業總行名單制管理,由總行確定房地產開發企業名單,名單之外的企業基本不允許發放房地產開發項目貸款。
(四)價格效應:銀行“以價補量”的信貸策略
在總量調控下,信貸資源稀缺性增強,引致銀行實行“以價補量”的信貸策略,貸款利率上浮水平提高。主要體現在:一是利率上浮。2011年6月份全國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7.29%,較3月份上升0.38個百分點。其中,一般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7.36%、比3月份上升0.26個百分點;票據融資加權平均利率為6.98%、比3月份上升0.72個百分點;個人住房貸款利率穩步上升,6月份加權平均利率為6.83%、比3月份上升0.66個百分點。二是部分銀行采取貸款利率最低限策略。根據貸款的不同種類在信貸審批系統中設置貸款利率最低限,達不到最低標準的一般不予配置貸款規模。以交行為例,小企業信貸系統采用系統自動控制加電子審批方式,對利率達到基準利率上浮15%及以上水平的,系統自動開啟放行;對于利率未達到基準利率上浮15%及以上的,必須經有權審批人在線審批通過后方可開啟。三是縮短貸款重新定價周期策略。對于浮動利率貸款適當縮短定價周期,一般采取“按月結息、按月浮動”的結算方式。以山東省為例,2011年上半年浮動利率貸款占比達到47.3%,同比提高6.5個百分點。四是“息轉費”策略。據調查,部分金融機構除提高貸款利率,還對企業加收一定的中間業務手續費、風險敞口費。
(五)對沖調控效應:銀行的理財產品策略
為滿足存款規模、緩解存貸比監管壓力,銀行通過大規模發行理財產品來對沖調控政策影響。從山東省情況看,2011年上半年理財產品呈現爆發式增長態勢,銀行機構共發售各類理財產品6439款、累計募集資金6908.7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3.81%和95.9%,并且產品短期化、收益率高企化特征明顯。銀行大量發行理財產品的經營策略,對貨幣政策實施效果形成挑戰和對沖:首先,大量的儲蓄存款轉向理財產品,而大部分理財投向了貨幣市場工具、債券和信托產品,最終轉化為企業存款和同業存款,不利于貨幣政策調控。其次,銀行利用信托理財產品的表外屬性規避信貸規模調控政策,削弱了中央銀行數量型貨幣政策工具效用。
(六)信貸融資替代效應:銀行的表外業務策略
在信貸總量調控下,銀行機構通過發展委托貸款、銀行承兌匯票、信用證和保函、保理等表外融資業務,實現資金的充分運用。2011年上半年,山東省金融機構累計開辦信托貸款、委托貸款、銀行承兌匯票、信用證、保函保理等表外業務7839.7億元,同比多增2350.9億元。
三、貨幣政策工具對銀行信貸行為沖擊的量級差異——基于存款準備金率、利率的實證分析
綜上,不同的貨幣政策工具調控的約束力和量級存在差異,以下選取利率和存款準備金率兩大主要貨幣政策工具代表貨幣政策變量,分析不同貨幣政策工具對商業銀信貸行為的動態影響和調控效力差異。
(一)相關研究評述
在我國,調整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和利率是重要的貨幣政策工具,關于其對商業銀行影響的實證研究多側重于流動性和市場利率影響等方面。唐毅亭等(2006)討論了存款準備金率調整對流動性的影響,發現提高存款準備金率會導致市場流動性急劇下降。盧慶杰(2007)研究指出:商業銀行可以通過降低超額準備金率來抵消法定準備金率政策的沖擊,從而降低了準備金率貨幣政策工具的有效性。李陽(2007)指出,上調存款準備金率控制資金的流動性效應并不十分理想,必須實行多種貨幣政策組合,才能更好地控制資金的流動性。李宏瑾、項衛星(2010)指出央票利率與主要貨幣市場利率具有長期協整關系,并且是貨幣市場利率的格蘭杰原因,表明我國可以通過引導利率進行間接調控。總體來看,關于貨幣政策工具對商業銀行傳導效應的研究傾向于對單一貨幣政策工具的探討,而對貨幣政策工具間的相互影響考慮較少。本文將利率和存款準備金兩種貨幣政策工具變量納入同一向量自回歸模型框架,以分析不同貨幣政策工具對商業銀行信貸行為沖擊的量級差異。
鑒于數據的可得性和典型代表性,本文以銀行信貸期限結構配置行為和銀行房地產貸款行為代表基層銀行機構的信貸行為變量,綜合運用單位根檢驗、Johansen協整檢驗、脈沖響應等技術,分析存款準備金率和利率工具變動對銀行信貸行為的動態影響和調控效力。
(二)指標選擇與數據說明
本文以2008年7月至2011年6月的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R和法定存款準備金率RT代表貨幣政策變量,以山東省房地產開發投資貸款H代表商業銀行對房地產貸款的信貸配置行為,以山東省人民幣各項短期貸款S和中長期貸款M代表銀行信貸資產期限結構配置行為。數據來源于中國人民銀行網站和山東省統計局。
(三)單位根檢驗和協整檢驗
在設定向量自回歸模型(VAR)時要進行數據的平穩性檢驗。首先對所有序列進行單位根檢驗,采用的方法是ADF檢驗,運用AIC和SC準則來確定滯后階數。經利用Eviews軟件進行檢驗,各變量均為非平穩序列,對其進行一階差分后得到的ADF值均小于顯著性水平在10%時的臨界值,說明它們都是一階單整的。
為了防止兩個變量出現偽回歸現象,我們用EG兩步法對其進行協整檢驗。根據AIC準則和SC準則,確定各序列的最優滯后期為2(表2)。結果表明,序列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至少存在兩個協整關系,這表明利率、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短期貸款、中長期貸款和房地產開發貸款之間具有長期的均衡關系,可以進行脈沖響應函數分析。
(四)脈沖響應分析
脈沖響應分析用于衡量模型受到某種沖擊時對系統的動態影響,能夠比較直觀地刻畫出變量之間的動態交互作用。利率和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分別代表價格型和數量型貨幣政策工具。利率的升降通過資金價格的傳導,影響銀行信貸資產期限結構配置行為和銀行對房地產貸款的信貸配置行為;存款準備金率的調整通過銀行信貸規模的變化傳導,影響銀行信貸資產期限結構配置和房地產信貸配置行為。
以下,基于存在協整關系的變量建立向量自回歸(VAR)模型,考察短期貸款、中長期貸款和房地產貸款分別對利率和存款準備金率沖擊下的脈沖響應結果(圖1、圖2、圖3)。
1. 貨幣政策工具對銀行信貸期限結構配置行為影響的量級差異。圖1表明:對利率施加一個正向的沖擊后,短期貸款產生持續的正向響應,并在第二期達到最大值0.17,此后緩慢回落,在第九期之后穩定在0.10的正向影響水平;中長期貸款在初期做出了0.095的正向響應,但從第五期轉為-0.045的負向響應,隨后穩定在-0.09的負向影響水平。可見,在央行上調基準利率的沖擊下,銀行短期貸款和中長期貸款發生了正負相反方向的波動。不難推論,如果從銀行管理利率風險的角度來看,這表明政策利率上調會使得銀行短期融資成本上升。在中長期貸款利率基本維持不變的情況下,就使得銀行凈利息收益收窄,銀行為避免利差損失而增加短期貸款并減少了中長期貸款。這一實證結論符合近年來貨幣政策調控經驗的事實。可見,在加息的背景下,銀行出于利率風險管理動機影響到了信貸資金期限配置行為。
類似的,由圖2分析可知:對存款準備金率施加一個正向的沖擊后,銀行短期貸款和中長期貸款也發生了正負相反方向的波動,與利率沖擊的方向一致,但是響應峰值(谷值)和響應力度明顯弱于利率沖擊。可見,利率和存款準備金率兩大貨幣政策工具對銀行信貸資金期限配置行為的影響存在差異效應,利率政策效應相對更加顯著。
2. 貨幣政策工具對銀行房地產信貸行為影響的量級差異。圖3表明:對存款準備金率施加一個正向的沖擊后,房地產貸款在初期做出了-0.039的負向響應,到第二期時達到了-0.21的響應谷值,隨即反彈至第六期的0.086,在第九期之后穩定在負向影響水平;對利率施加一個正向的沖擊后,房地產開發貸款在初期做出了正向響應,然后逐期回落穩定在負向響應波動,與存款準備金率沖擊的方向一致,但是響應速度、響應谷值和響應持續性顯著弱于存款準備金率沖擊。因此,利率和存款準備金率兩大貨幣政策工具對房地產信貸行為的影響也存在非均衡效應,存款準備金政策效應相對更加顯著。可見,與利率政策相比,由存款準備金調整帶來的信貸規模變化對房地產開發貸款的影響效力更強,銀行房貸行為對信貸的可獲得性相比于價格變化更為敏感,這基本符合房地產開發商相對于資金價格更加看重信貸資金需求可得性的事實。
四、政策建議
(一)增強商業銀行在貨幣政策信貸渠道傳導中的有效性
我國商業銀行在貨幣政策傳導過程中占據重要地位,商業銀行信貸行為與央行貨幣政策目標發生偏離也是存在的,這既有商業銀行內部金融改革的原因,又與制度環境、監管政策等因素有關。因此,要提高商業銀行對貨幣政策反應的靈敏性,進一步疏通貨幣政策信貸渠道傳導機制,必須關注商業銀行內部改革進程對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影響,加強監測分析與指導;實施制度創新,加快銀行業的市場化改革,完善貨幣政策信貸傳導的操作環境。另外,還要加快縮小地區發展差距、打破行業壟斷、完善商業銀行信貸支持體系、健全社會信用制度,以完善貨幣政策傳導的微觀基礎。
(二)把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作為完善貨幣政策傳導的重要內容
督促金融機構及時、主動研究和完善自身的利率定價機制,完善差別化的貸款定價機制,使不同行業和領域的資金價格充分體現宏觀調控“有扶有控”的意圖,從而起到提高貨幣政策傳導效率的作用。對“兩高一剩”、房地產等國家重點調控的領域,不僅要嚴格控制信貸增量,貸款定價也要進一步提高,促進這些行業加快整合;對高新技術、戰略新興產業等領域,要進一步擴大貸款定價的靈活性,著重考慮企業的成長性和發展前景,在利率水平上給予支持;對中小企業尤其是小微企業,利率定價上要切實考慮其承受力,本著“銀企雙贏”的原則,避免“竭澤而漁”;對“三農”、民生等信貸投入的薄弱環節,用長遠和綜合的角度看待“效益”問題,在資金定價上給予最大程度的傾斜。
(三)加強地方法人金融機構的流動性監測和風險預警管理
在存款準備金率持續高企的條件下,部分存貸比例較高、超額存款準備金水平較低的地方法人金融機構若不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增存壓貸力度,流動性風險將會充分暴露。因此人民銀行一方面要加大對地方法人金融機構流動性風險的日常監測管理力度、及時提示風險;另一方面要加強窗口指導,督促其科學安排資金運用,防范流動性風險。
(四)進一步健全社會融資規模監測分析制度
隨著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以及調控政策的影響,金融市場和產品創新發展、商業銀行表外業務對貸款表現出明顯替代效應,理財產品規模不斷加大,非銀行金融機構作用逐步增強。但由于沒有建立相關的統計制度、缺乏獲取全面數據的渠道,中央銀行、監管部門、商業銀行和投資者等均難以掌握完整信息,不利于金融市場健康有序發展。下一步應盡快完善社會融資規模統計監測體系,制定統一規范的產品分類標準、統計口徑和信息反饋與發布渠道,為進一步做好金融宏觀調控,提高貨幣政策的有效性提供信息支持。
參考文獻:
[1]李宏瑾,項衛星.中央銀行基準利率、公開市場操作與間接貨幣調控[J].財貿經濟,2010,(4).
[2]李文泓.關于宏觀審慎監管框架下逆周期政策的探討[J].金融研究,2009,(7).
[3]苗永旺,王亮亮.金融系統性風險與宏觀審慎監管研究[J].國際金融研究,2010,(8).
[4]唐毅亭,韓冬,盧宇榮.公開信息與流動性:基于銀行間債券市場的實證研究[J].金融研究,2006,(9).
[5]陳志.銀行監管、貨幣政策與監管改革路徑[J].金融研究,2001,(7).
[6]盧慶杰.中國貨幣政策工具有效性分析[J].復旦學報,2007,(1).
(責任編輯 孫 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