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我國刺繡產業由來已久,總的來看我國刺繡產品出口呈上升趨勢,我國刺繡業具有相當的國際競爭優勢和國際競爭力。本文主要運用邁克爾·波特的鉆石模型對我國刺繡產業的國際競爭優勢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我國刺繡產業在鉆石模型的六個方面均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這有助于我國刺繡企業了解他們的競爭優勢何在,預測它們競爭優勢的發展方向,以及長遠發展潛力,從而有利于我國刺繡企業發揮并利用其各種優勢,促進刺繡品的生產與出口。
[關鍵詞] 刺繡產業 鉆石模型 國際競爭優勢
一、前言
我國刺繡歷史悠久,有著精湛的手工技藝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在上個世紀80年代曾盛極一時,輝煌于國內外。近年來我國刺繡產品出口也一直呈不斷上升趨勢,出口額由2000年的5216.1萬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147359.3萬美元,7年間增長了28.25倍。即使在金融危機的情況下,出口額仍分別達到2008年的138362.9萬美元和2009年的89815萬美元。可見,我國刺繡業及其刺繡產品還是具有很強的國際競爭優勢和國際競爭力的。那么,我國刺繡業的國際競爭優勢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是哪些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了我國刺繡業的國際競爭優勢,對于該問題的系統分析研究就顯得十分必要和具有重要意義。因為這將有助于我國刺繡企業更好地了解他們的競爭優勢的來源,從而有利于企業發現、培育、保持和增強其各種競爭優勢,以更好地促進刺繡產品的出口。
我國刺繡最早源于西周,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形成了濃郁的文化特色和高超的刺繡工藝,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一些史書對刺繡的溯源和最初發展有零星的記載,國內對四大名繡的研究論著較多。總的來看,近年來我國一些學者關于我國刺繡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對蘇繡和湘繡的研究上,這是由蘇繡和湘繡的地位和影響力所決定的。這些文獻的研究重點主要集中在刺繡的起源與發展、促進刺繡發展的因素、各繡種的藝術特色、刺繡領頭人、刺繡品創新、目前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辦法等方面。但運用邁克爾·波特的鉆石模型來分析我國刺繡產業的國際競爭優勢,這方面的研究尚屬空白。因此,這種分析研究就顯得十分的必要和有意義。
二、我國刺繡產業國際競爭優勢的鉆石模型分析
本文通過邁克爾·波特的鉆石模型來分析我國刺繡產業的國際競爭優勢問題。我國刺繡產業國際競爭優勢的鉆石模型如下圖所示。
1.生產要素
我國刺繡的精湛技藝、熟練的繡女是生產要素方面一個很明顯的優勢。四種名繡風格迥異,各有其優勢。例如蘇繡,針法是極其豐富的,歸納起來共有9大類43種針法之多,主要有齊針、掄針、套針、施針、亂針、滾針、切針、平金、打點、打子、結子、列繡、冰紋針、挑花、納錦、刻鱗針、施毛針、穿珠針等等,而作品大多以套針為主,繡線套接不露針跡。常用三、四種同類色線或鄰近色線相配,套繡出暈染自如的色彩效果。圖案工整絹秀、色彩清新高雅、針法豐富、雅艷相宜、繡工精巧細膩。采用不同的針法可以制作出不同的線條組織和獨特的藝術表現效果。比如,運用施針、滾針繡的珍禽異獸,毛絲松順,光潔艷麗,富有質感;采用散套針繡的花,形色俱佳,似有香味撲鼻之感;使用亂針繡的人像和風景,針法和用線極盡寫實,粗獷之處“大刀闊斧”,精彩之處極盡細微。線條組織多變,既寫實又有裝飾味,藝術效果強,富有濃郁的民族特色;運用打籽繡的作品,則具有古色古香、淳樸渾厚的藝術效果。
同時,繡工的成熟時間很長。按照傳統的“親友相傳,師徒相授”的傳承方式,一個普通繡工的培養周期至少是7年,而對一位熟練技工的培養則需要十幾年的時間。她們不但掌握有高超、嫻熟的刺繡技藝,還具有一定的美術功底,是多才多藝的藝術工作者。即使辦專門的培訓學校至少也得三年之長。我國在刺繡產業的專門人才使得其他國家很難模仿,我國的刺繡品也很難被替代。這就形成了人無我有的產業資源優勢。
2.需求條件
就我國刺繡品而言,早在封建時期其需求結構就呈現多樣性了。宮廷里有很大的需求,這導致刺繡產業必須開發高檔精品,如皇帝的龍袍、皇后的百子衣、官服的補子、霞帔、云肩等。城市富庶人家也有很大的需求,繡女慢慢又開始研發中檔刺繡品,如閨閣繡,有領緣、襟邊、袖端、荷包、繡帕、扇袋、香囊、繡鞋、繡被,以及畫繡等。刺繡產業根源于農村,低檔日用品是其拿手好戲。如包頭、肚兜、圍裙、鞋面、被面、枕袋、帳幔、桌圍、靠墊、香包、戲衣行頭等。此外,還有商品繡,其用途更為廣泛,有以觀賞性為主的刺繡冊頁、屏條畫繡等,也有用于婚俗節慶的飾品如喜帳、壽帳、壁飾等。這使得我國刺繡品種類繁多,既能走日常品路線又能走中高檔精品路線。所以,我國的刺繡既能在貝寧銷量達到161,222千美元,也能在美國出口額達到60,289千美元,同時在韓國、德國、西班牙等國有很大的需求量。星沙湘繡城經理曾應明曾對國內湘繡市場做過一個調查,發現現代化程度越高的城市,湘繡市場越大,如北京友誼商店、上海老城隍廟等大型商場,湘繡走勢很好。現代化程度高的城市,大多為挑剔的追求高質量的客戶,于是他開始走精品化產業之路。內行而挑剔的客戶促使本國廠商追求高質量高服務。
現代人對文化的需求也是一個重要驅動力。在現代工業化的生活中人們厭倦了機械化和標準化,反而追求純樸簡練、寧靜致遠、回歸自然、個性化與原創精神,這種審美觀念和心理需求正好與刺繡等手工藝品所表征的文化相契合。因此,刺繡成為了人們精神慰藉的文化產品之一,精神服務的功能得到加強,隨之市場對欣賞品的需求越來越多。據統計,30%的鎮湖蘇繡藝術品出口到歐美、東南亞等海外市場,被外國人購買或收藏。
3.相關與支持性產業
自古以來我國就是一個紡織大國,蘇州、長沙、四川等地的桑蠶業、絲綢業的迅猛發展為刺繡業的發展提供了高質低價的原材料。產業如果要形成競爭優勢,就不能缺少世界一流的供應商。這樣的供應商會協助企業認知新方法、新機會和新技術的應用。此外,我國的繪畫藝術領先于世界。例如,吳門畫派的藝術成就影響并促進了蘇繡藝術的發展,刺繡藝人把好的繪畫作品搬上絲帛,“以針作畫”,繡出的作品筆墨酣暢,栩栩如生,在針法、用色等方面逐漸自成一體。許多畫家參與刺繡畫稿的設計工作,使刺繡藝術在針法、色彩、圖案等方面有了新的突破,形成了新的藝術風格,產生了許多觀賞性繡品的杰作。這種以中國畫為基礎的繡稿和藝術形式使刺繡品具有濃厚的民族藝術特色。
宗教文化對刺繡產業的發展也起了促進作用。這是我國刺繡品在阿拉伯聯合酋長國,以及貝寧受歡迎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旅游產業的迅猛發展對促進刺繡業的發展、提高其國際競爭力的作用也非同小可。一些地方繡種因為沒找到合適的銷售方式漸漸被人們忽略,隨著外國游客的來華游覽,被他們看上,漸漸走出國門。例如鎮湖蘇繡,相關支撐產業主要是刺繡制作的輔助業,包括花線業、電腦印花業、裝裱業。就花線業來看,在繡品街上,形成了以顧再興、顧剛興、顧發興為主的顧氏家族開辦的花線店。這些線店直接購進蠶絲原料,在并線機上并成白胚,然后染成各種顏色再進行烘干,就成為了可以用來刺繡的花線。從電腦印花業來看,目前最大的一家是由淮吉男開辦的三得利印花店,店主具有較高的文化素質和專業技術,自行研制了在布料上印花的電腦打印系統,解決了手工描樣供不應求的問題。在裝裱方面,形成了以外來木工者制作框架,本地人供應玻璃和加工包裝盒的配套服務網絡。在繡品運輸方面,形成了以華宇物流公司為主的運輸體系。所有這些都為繡品的生產提供了強有力的產業支撐。
4.企業戰略、結構和同業競爭
刺繡作為一種手工藝絕活,有著廣泛和深厚的民間基礎,鄉間農戶中不乏技藝精湛之能工巧匠。很多企業采取產業帶動型的組織經營模式,即包轉外發的加工方式,以企業為核心和主導,利用當地資源,組織引導周圍各戶家庭或個體作坊進行集散加工生產,最后統一收購,由主導企業負責產品的包裝和銷售。有利于生產資源的靈活配置,能有效降低經營風險和產品成本,相對提高產品的利潤額,這是其他很多產業不具備的優勢。例如,鎮湖的蘇繡業走上了產業集群之路。目前,鎮上長1670米的繡品街上,有280多家蘇繡企業前店后紡式的開展經營,各家企業之間又存在有參股聯營、加盟連鎖、投資控股等復雜的合作關系,同時繡品街上還有與刺繡相配套的電腦輔助設計、絲線、面料、銷售、裝裱、裝潢、包裝等專店40余家,形成了集刺繡設計、制作、生產、銷售、服務為一體的刺繡專業市場。隨著經營實力的不斷擴充,鎮湖刺繡市場的名氣也越來越響,現在市場上30%的繡品直接出口到歐美、東南亞各國,繡品市場全年的交易額已達到2億元的可觀收入。
進入90年代后,我國刺繡行業競爭日趨激烈。僅以蘇繡為例。隨著蘇州刺繡研究所改制成為集團公司,研究所變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企業單位,與城市生產性企業之間的競爭由此公開化。再者,城市生產性企業的壓力還來自剛剛興起的大師工作室。近年來國家出于保護傳統的工藝文化,允許工藝美術大師成立個人工作室,一批刺繡老藝人退休以后,開始辦起了大師個人工作室,集傳藝、生產、銷售于一體。這無疑又增加了城市刺繡市場的壓力。因此,目前的蘇繡市場從改革開放前存在的生產性企業和刺繡研究所之間的競爭,發展為城市生產性企業、蘇州刺繡研究所、鎮湖個體私營繡店和蘇繡大師工作室之間多元化的競爭態勢較以前更加激烈。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星沙湘繡城等采取了一系列戰略,畫稿的繪制已經不再是單一的手工繪制,而是部分采用電腦,同時采用的刺繡材料也加入了人造絲、緞等;而且生產的工藝流程都有嚴格統一的質量把關程序。這些在傳統的湘繡業都是沒有的。經營方式上,刺繡工廠的廣為設立,網絡被采納為銷售方式中的一種重要手段,帶來穩定有序的銷售網。這些都不是傳統的湘繡手工作坊所擁有的。同時,在刺繡廠內對于不同的生產環節都有不同的生產部門對應管理,一件完美的湘繡作品可以說是各個部門在組織有序的條件下完成的。這些新的特征無不是工業社會獨有的。
5.機會
目前,我國刺繡產業面臨很多發展機會。
(1)文化產業迅猛發展
在當今世界,伴隨著全球性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升級運動,文化產業在許多發達國家已經成為重點產業和支柱產業,顯示了強勁的發展勢頭和巨大的市場潛力,預示了人類正從物質經濟時代走向精神經濟時代的發展趨勢。據統計,2000年全國實際文化消費總量約800多億元,人均文化消費支出為740元。到2005年全國文化消費能力已經達到6000億元。
中國的刺繡以其精湛的技藝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被歐美人士認為是中國真正的藝術品,特別是蘇繡和湘繡在國際享有盛譽,是我國有比較優勢的傳統文化產品,高檔的蘇繡和湘繡制品作為我國藝術精品出口充滿了商機,特別是在當今文化需求激增和文化產業迅猛發展的大背景下。
(2)農村建設新時期
我國正處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的歷史時期,國家鼓勵和支持一切力量發展農村經濟。刺繡業在我國農村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發展壯大刺繡產業,對進一步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帶動農村文化發展,提高農民綜合素質和生活品質,維護農村穩定,促進社會和諧等,都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不容置疑,其發展前景十分廣闊。這就為我國刺繡品的出口提供了充足的貨源。
(3)綠色壁壘愈演愈烈
當今世界,以歐美為主的國家對進口商品實行綠色壁壘等貿易保護主義,一般紡織品出口受到很大的影響。而作為“無煙產業”的刺繡品出口則完全可以避開綠色壁壘。在國際競爭對手面臨綠色壁壘時,民間藝術產業在國際市場沒有貿易壁壘,具有市場國際化的優勢。
6.政府政策
2003年6月底我國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工作在各個文化行業、文化領域鋪開,國務院、文化部、財政部、海關總署、國家稅務總局頒發的一系列法規和配套鼓勵性文件,標志著文化產業、文化市場、文化生產力良好體制環境與政策環境的初步形成。國務院2006年初下發《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通知》,要求進一步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決定從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我國的“文化遺產日”。2005年l2月31日文化部公示的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上蘇繡、粵繡、蜀繡榜上有名,湘繡于2006年5月“申遺”成功。國家規定,對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代表性傳人,要有計劃地提供資助,鼓勵和支持其開展傳習活動,確保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
例如,蘇州鎮湖政府出臺一系列優惠政策鼓勵扶持蘇繡產業的發展。規定從獲利年度起,限2年內免征所得稅,第三、第四、五年按三分之一征收,第六年開始按二分之一征收。規定在本鎮投資辦刺繡企業暫不征收城市維護建設稅,不征收固定資產投資方向調節稅,5年內免繳土地使用稅等等。這些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直接推動了鎮湖刺繡的發展。
三、結論
綜上所述,我國刺繡產業的國際競爭優勢主要來源于鉆石模型的六要素,具體包括:(1)生產要素:熟練的繡女及其刺繡的精湛技藝;(2)需求條件:國內多層次的需求結構與內行挑剔的客戶的存在和現代人對文化需求的不斷增長;(3)相關與支持性產業:我國桑蠶業、絲綢業、花線業、裝裱業、旅游產業的繁榮;(4)企業戰略同業競爭:包轉外發的加工方式、城市生產性企業、刺繡研究所、個體私營繡店和刺繡大師工作室之間多元化的競爭態勢;(5)政府政策:我國政府不斷加強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四大名繡均申遺成功;(6)機會:文化產業迅猛發展、愈演愈烈的綠色壁壘和我國新農村建設。
總之,我國刺繡產業本身的優勢、政府的支持政策,以及面臨的機會等為我國刺繡產業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只要我國刺繡企業采取適當的措施注意發揮、利用、保持和增強上述六方面的優勢,我國刺繡業的發展與出口前景將繼續是一片光明。
參考文獻:
[1]Michael·E·Porter.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M].NewYork:The Free Press, 1990.
[2]魏樂文.淺談蘇繡[J].溫州師范學院學報,2006(2):103-105.
[3]許星.蘇州刺繡的發展與藝術特色探析[J].裝飾,2005(6):10.
[4]Porter,M.E.Clusters and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11):77-90.
[5]蔣濤.廣繡探源[J].嶺南文史,2003(4):37-40.
[6]丁翔,黃瑩.蘇繡:吳門畫意繡春秋[J].中國質量萬里行,2006(10):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