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德國經濟在全球金融危機的沖擊下損失慘重,表現為金融動蕩、經濟增長放緩、投資減少、出口受阻、失業增多。其直接原因是受到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深層次原因在于德國經濟結構的不合理。
[關鍵詞] 德國 金融危機 表現 原因
一、危機的爆發及其表現
爆發于美國的次貸危機迅速沖擊了德國的金融市場。德國法蘭克福DAX指數在2008年9月下旬到10月下旬期間集中急速下滑,一個月內從近6500點跌至近4300點,跌幅高達33.8%。之后的3個月,DAX指數反復震蕩,在2009年3月再次出現大幅下滑,失守4000點,上市公司的市值大幅縮水。受美國金融危機沖擊最早、最大和最直接的是德國地產融資抵押銀行,其旗下愛爾蘭子公司德發銀行因為未能完成短期融資計劃,開始陷入危機,之后母公司德國地產融資抵押銀行受到影響,股價一落千丈,出現了700億到1000億歐元的資金缺口,瀕臨破產,而2007年德國地產融資抵押銀行稅前還實現了8.62億歐元的利潤。不僅地產融資抵押銀行遭到重創,絕大多數德國金融巨頭也都未能幸免。2008年德意志銀行這家德國最大的金融機構稅前虧損57億歐元,稅后虧損額也高達39億歐元。德國第二大金融機構——德國商業銀行僅實現300萬歐元的稅后利潤,而運營虧損高達3.78億歐元。德國安聯保險集團凈虧損24億歐元。而德國郵政銀行則自1996年以來首次出現8.21歐元的赤字。此外,部分德國州立銀行因為股票大跌、購買雷曼兄弟有毒證券、受到冰島破產等因素的影響,出現巨額虧損,比如巴伐利亞州州立銀行2008年虧損就高達50億歐元。
接著,金融危機的影響逐漸蔓延到德國的實體經濟。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經濟增長放緩。德國國內生產總值在2008年仍然實現了1.3%的增長,但是與2006的3.0%和和2007年的2.5%的經濟增長相比,增長明顯放緩。其中,2008年的前三個季度運行良好,德國GDP同比分別增長了2.8%、2.0%、0.8%,但是第四季度出現明顯下滑,同比增長出現負數,為1.6%。隨著金融危機的負面影響在實體經濟領域的逐漸顯現,德國經濟在2009年第一季度進一步惡化,與前一季度相比德國國內生產總值下滑了3.8%,這已經是連續四個季度德國GDP環比增長出現負數。而與去年同期相比,德國經濟更是萎縮了6.7%,創造了自1970年有季度統計數據以來單個季度GDP下滑幅度的記錄。德國經濟增長的總體放緩在德國的支柱產業——制造業上表現出來,從2008年5月開始,德國加工制造業獲得訂單指數與上一年同期相比增長率一直為負;進入2009年,情況進一步惡化,1月份和2月份的獲得訂單指數同比分別下滑了36.8%和38.3%。從銷售來看,2009年2月德國汽車整車及零部件的實際銷售額同比下降了39.6%,其中德國國內減少了30.4%,而在國外下降了44.5%;金屬制造加工業的實際銷售額與2008年2月相比下滑了29.9%;機械行業和化學工業的銷售情況同樣十分暗淡,2009年2月同比分別下滑了22.3%和25.8%。
2.投資減少。投資額2008年第四季度出現了負增長。剔除價格因素以后,德國2008年第四季度的投資同比減少了其中機器及設備投資同比下降了住宅投資降低了0.8%,建筑物投資增長了0.7%
3.出口受阻。德國的出口受到金融危機的沖擊最大。2008年第四季度的出口同比減少了5.2%,環比下降了7.3%,這是自1993年第三季度以來出口減幅最大的季度。與2008年同期相比,2009年1月份和2月份的出口分別下降了20.7%和23.3%,其中對歐盟其他國家的出口下滑幅度要大于對世界其他國家的出口。2009年2月份,德國對非歐盟國家的出口同比減少了20. 65%,而對歐盟國家的出口同比減少了24.4%。
4.失業人口增多。 2009年4月登記失業人數為385.5萬,失業率為8.6%,與上年同期相比波動不大。但是金融危機的負面影響已經開始在勞動力市場顯現, 2009年3月就業人數(按照國際勞動組織統計就業標準統計的數據)與上一年同期相比減少了46000人,下降了0.1%,這是自2006年2月以來德國就業人數同比增長數字首次出現負數。
二、危機爆發的直接原因和深層原因的探討
美國次貸危機無疑是重挫德法經濟的第一推手及最直接的原因。危機前,德法國家正處于一個明顯的經濟上升周期,經濟增長和就業等宏觀指標呈現良好態勢。美國危機的外來沖擊致使德法經濟上升的趨勢戛然而止,并跌入衰退期。具體而言,美國金融危機波及德法金融業形成金融動蕩,造成投資和消費需求惡化,然后傳導到實體經濟。與工業革命時期以商品全球流通為標志的上一輪全球化相比,上世紀90年代開始的經濟全球化的主要特征是金融的全球化,主要表現為宏觀上全球金融市場的高度統一對接、金融產品銷售的全球化和微觀上金融機構經營方式的全球趨同。金融全球化在推動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同時,也使發端于一國的金融危機更容易演變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機。美國次貸危機從2006年春季開始逐步顯現,2008年9月美國雷曼公司的轟然垮塌更是拉開了自1929年1933年經濟危機以來最嚴重的全球性金融和經濟危機的序幕。此次危機對德、法兩國經濟的影響路徑是先金融,后實體。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的沖擊主要有兩條途徑:一是金融危機引發信貸危機。金融危機造成金融機構喪失相互間信任,擔心借出去的資金收不回來,因此不愿意互借資金,造成資金流通不暢,間接導致實體經濟中的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無法獲得充足的信貸,陷入融資困境,無法開展必要的投資和經營活動;二是金融危機使得消費者和投資者對未來前景信心不足,于是削減消費和投資支出,導致有效需求不足,商品銷路不暢、庫存囤積,造成經濟停滯,失業增加。
但如果僅僅是金融危機,德國分別5000億歐元的救市資金更是足以應付,但經濟危機仍然向縱深發展,德法經濟危機還受到其他原因的影響。就德國而言,其經濟結構存在的問題是經濟危機曼延的深層原因。
德國經濟結構的一大問題是外貿依存過高。德國經濟是一個“兩頭在外”的經濟,其國內經濟嚴重依賴國際市場,所以,長期以來,德國經濟一直存在著出口興旺而內需不足。德國是世界第一出口大國,從2003年至2008年連續6年保持世界頭號出口大國地位,出口對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增長貢獻一直保持在較高水平。2007年德國出口9690億歐元,占歐盟出口額的24.9%,對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增長貢獻率達近40%。2008年出口商品和服務共計11771.4億歐元,進口10200.7億歐元,外貿依存度高達88.17%一直以來,德國的外貿出口已經成為德國最重要的經濟拉動力,國內經濟增長的首要推動力。然后,全球經濟不景氣,德國出口遭受嚴重打擊,由于德國經濟長期內需不足,主要依賴外貿,尤其是出口拉動經濟,受外圍影響大,所以,當國際市場需求下降,德國出口萎縮時,德國經濟便立刻陷入衰退口就像多米諾骨牌,當德國的出口這張骨牌倒下時,其后工人的就業率、居民的消費力等也就紛紛跟著倒下。外需不足,內需又由于高失業率和低購買力而雪上加霜,因此德國的經濟無可避免地陷入到嚴重衰退之中。
而高的外貿依存需要有保持外貿優勢的能力,而德國現在這種優勢在逐漸喪失。德國經濟以工業為主,而工業中又以傳統工業汽車、機械和化工為主,三者構成德國工業的三大支柱。傳統工業是德國保持經濟強國地位的基礎,“德國設計、他國制造”曾是德國人引以為傲的口號。但是,德國自1960年、1970年代開始的將科研重點過分囿于制造業相關實用技術的弊端也開始逐漸顯現:盡管這一選擇對保持德國在其傳統強項化工、電子、汽車和機械制造行業的出口優勢頗為有效,但“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隨著全球化加速,國際競爭的日益激烈,第三世界的不斷工業化,德國傳統工業的競爭力正日益下降。2008年以來,一方面是受金融危機下世界經濟疲軟,國際市場汽車、機械和化工產品需求下降的影響,另一方面,第三世界的不斷工業化多少也瓜分了原屬于德國的市場。20世紀90年代中期,德國曾經試圖進行經濟結構的調整,向高新技術產業轉型,但由于起步較晚,加之德國在尖端技術開發、利用和投資力度方面落后于美國、日本、英國等國,導致德國在上世紀90年代興起的信息技術的競賽中完敗于美國等,被迫大量引人相關人才盡管目前德國在能源和環保技術方面具有相當領先的地位,但仍不能成為獨樹一幟,引領新一輪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難以形成國際產業分工上的競爭優勢,未能實現產業轉型,直至目前,德國經濟結構仍以傳統工業為主,依靠傳統工業維持經濟的增長。
參考文獻:
本文數據來源于網站http://boersen.manager-magazin.de,http://www. spiegel. de , http://www.spiegel.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