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高等職業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整個社會的教育,以培養適應生產、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等技術應用人才為根本目的。高等職業院校對學生的培養應體現高職教育的核心“從企業崗位需要出發,走工學結合的培養模式”是制定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關鍵詞] 崗位需求 人才培養 高等職業教育
從我國職業教育的開始到現在經過近二十年的迅速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在教育觀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課程體系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經驗和成果。隨著社會對職業教育的認識逐漸深化,越來越多的教育者投入到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中。
高等職業教育的本質特征不是“學科本位”,而是“職業本位”,目標是培養生產、建設和服務第一線需要的高級職業技術專門人才。它以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第一線的職業崗位作為自己的服務對象; 要求畢業生掌握職業崗位所需要的熟練的、高智力含量的應用技術和職業技能。這是高職教育與其他教育的本質區別,對高等職業院校的科學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科學定位人才培養模式,以企業崗位需求為導向
科學定位是創建職業院校競爭優勢的重要前提。職業教育必須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方針。以企業崗位需求為導向,旨在突出職業教育由傳統的升學導向向崗位就業導向的轉變,學科本位向職業能力本位的轉變。高等職業教育的目的就是在高中階段教育的基礎上培養能夠適應企業崗位的高技能人才,滿足兩個需求為宗旨,即最大程度地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高素質勞動者的需求;最大程度地滿足學生求知、求技、求職和社會勞動力就業的需要
職業院校培養目標的定位要以企業崗位需求為導向,根據企業實際用人情況制定人才培養目標計劃,根據經濟發展狀況、行業特征、地區特征等不同而有所不同,充分體現職業教育為地方經濟和行業服務的特點。
職業院校專業和學科的發展必須以企業崗位需求為導向, 兼顧院校實際設置專業。專業應該是具有生命力、發展穩定、前景廣闊的“長線”專業,容易形成競爭優勢且較為成熟;專業師資隊伍狀況好,教學基本設施齊全、先進,經費投入有保障;專業能與時俱進,以改革促發展,帶動學科建設。
二、人才培養模式的具體實施
1.制定科學合理的課程設置
在不斷變化的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市場對產品要求不斷提高,企業產品更新速度加快,企業對技術人才的知識結構也發生著變化。因此,高職院校的崗位技能型課程也要隨著市場需求變化而變化,課程內容在汲取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上及時調整,尤其注重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開拓創新,提倡學生勇于創新,培養學生的應變能力和適應能力。
在學生入學初進行專業介紹, 使學生了解本專業的課程設置、培養目標、應掌握的職業技能、就業去向等,讓學生盡快了解自己將來要從事的崗位需要掌握哪些技能和考取的職業證書,從而形成自主學習的原動力,使學生在校時對自己的專業感興趣,工作時熱愛自己的崗位。
課程設置要從經濟社會和企業人才需求出發,形成基于崗位的系列課程,每個專業設置幾個工作崗位,為每個工作崗位設置多個課程包,還將 “雙證融通”的課程教學改革理念融入課程包,使課程包除了包括專業基礎課、公共必修課、崗位實訓課之外、還包括相關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培訓課,真正實現專業課程與崗位技能的有機融合。此外,教師還需根據工作過程與項目情景開發課程或課程包,積極尋求與企業合作開發課程標準或教材,將企業實際項目引入課堂,變學生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2.加強“雙師”隊伍建設
加強“雙師”隊伍建設是培養適應職業發展的高質量崗位技能型人才的根本保證。“雙師”型教師,是指既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專業知識和較高的教學水平,又具有較強的專業實踐能力和豐富的崗位工作經驗。職業學院在鼓勵青年教師攻讀學位、取得相應的職業等級技術證書的同時,還要組織中青年教師到企業掛職,參與企業的生產設計與崗位實踐,培養教師從精通一門課程到精通一個崗位,確保院校教師具有較高的“雙師”素質。
同時職業學院還可以聘請企業崗位人員作為學院的企業導師,和院校教師共同指導學生的實習過程,形成“雙導師”制度。實習結束后,由用人企業對學生的崗位實習情況進行全面考核。
在這種“雙導師”制度下,學生可以頂崗實習, 置身于崗位中, 學的都是用得著的東西, 學習效果好, 崗位針對性強。而且,對實習企業的企業文化和工作環境有切身感受, 對于學生畢業后的自我設計和成長以及個性化發展, 促進就業和自我創業,都具有十分現實的意義。
3.加強校內外實訓基地的建設
由于某些專業的實訓工作難以在校外找到合適的實習企業,或者企業只能提供單一的技能崗位,例如會計專業的學生,企業一般不會把企業報稅工作交辦給他們處理。那么院內真實實習場所建設就是人才培養平臺的必要擴充和完善,院內真實實習場所不僅是教學、培訓、生產、科研四位一體的多功能教學基地,同時還要明確其既是實習基地也是生產企業的功能定位,使其功能結構更加科學、合理、高效和實用。在校內實訓中,學生可以通過輪崗的方式,可達到實踐多項技能的目的,實現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目標。
在強調校內真實實習場所建設的同時,并不否認校外實習基地建設的重要性,其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因為一個學院不可能擁有滿足所有專業學生實習的校內實習場所。學生到校外實習基地實習在學習、實踐技能的同時,還可以感受真實的企業文化和現代企業管理制度,最終培養學生成為企業崗位上真正的一名合格技能人才。因為企業作為利潤最大化的生產者,其面對嚴酷的市場競爭環境,會做出最敏銳的反應,并對產品結構和生產工藝進行及時調整,甚至更新設備。所以校外實習基地對技能人才的培養來說,更具有針對性、及時性和實用性。
4.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與實際崗位生產緊密結合,院校才能及時了解行業發展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等最近信息,才能了解到社會發展對崗位應用人才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的要求,才能以此為基礎進行有針對性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改革, 及時調整和更新人才培養方案, 使院校培養的人才更貼近社會、貼近市場。
另外,校企雙方通過互聘教師,特別是請企業專家承擔實訓教學任務,結合實際向學生傳授更實用、更通俗易懂的知識,學生易掌握,學習的目的性明確,縮短了書本知識和實際應用之間的距離。這既能保證學生所學知識、技術是企業實際工作中需要的,又能縮短畢業生到工作單位的適應期,減輕用人單位的培訓負擔,實現畢業生從院校到企業崗位的“零過渡”。
參考文獻:
[1]沈海娟.計算機類專業基于崗位的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計算機時代,2010年 第8期
[2]吳紅宇.崗位需求特征視角下的工學結合形式研究.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年12月
[3]趙衛利.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探討.繼續教育研究,2009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