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統籌制定全國農產品批發市場布局規劃,支持重點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和升級改造”。為此,商務部、農業部等都已著手制定全國統一規劃。這本來是一件好事,但多個部門同時制定則不符合中央精神。
一、當前農產品批發市場規劃存在的問題及難點
1.多個部門同時制定規劃,批發市場無所適從。據一些批發企業反映,商務部和農業部都向企業征求過制定全國統一規劃的意見,但明顯感到不同部委在制定規劃時立場不同、出發點不同、考慮的角度也不同。面對多套規劃方案,農產品批發市場無所適從。
2.單一部門制定規劃,地方執行大打折扣。無論是由商務部還是農業部制定和落實規劃,僅靠單一部門則話語權和執行力有限,對系統外的部門約束性較差。而地方政府對部門文件的認識不同,致使執行效果大打折扣。
3.缺乏前置審批,批發市場規劃建設秩序難保證。據調查,在一些地方出現了申請新建農產品批發市場未獲批準,轉而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以其他名義變相注冊的現象。由于工商管理部門對申請新建的市場是否符合整體規劃條件并不清楚,這就為一些人變相操作、肆意新建市場提供了可乘之機。因此,應當考慮在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準入制度上建立“前置審批”制度,讓申請新建市場的企業或個人首先向制定規劃的行政主管部門申請,經審批通過后,才允許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注冊,只有把兩個環節銜接起來共同把關,才能保證全國統一規劃落到實處。
二、制定全國統一規劃已迫在眉睫
從1984年3月全國第一家農產品批發市場山東壽光蔬菜批發市場建立開始,現已發展到4500多家。截至2009年底,全國占地30畝以上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已達2700多家,覆蓋全國37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和計劃單列市。億元以上的批發市場已達1884家,占農產品批發市場總數的70%。批發市場占地規模雖然仍以500畝以下為主,但近年來超大規模批發市場在迅速增加,目前,600畝~1000畝的近60家;1000畝以上的30多家,最大的達到6000多畝。例如,2008年4月,杭州市區杭州蔬菜公司等七大農副產品市場整體搬遷至余杭勾莊的杭州農副產品物流中心,用地面積6000多畝;2010年9月8日,重慶雙福國際農貿城開工建設,規劃占地達5000畝等。在這股新建特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的熱潮中,中小型市場向大型化擴建的勢頭也很猛。如寧夏、海南、湖南、廣西等不少省份都計劃在近幾年對大批農產品批發市場進行擴建。
另外,有兩股不可忽視的力量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一是包括房地產商、上市公司、外資以及各類游資已經開始進入農產品流通領域,例如以美國黑石集團牽頭的國際私募財團已經向地利控股投資6億美元,目的就是以壽光農產品物流園等批發市場為依托,構建一個遍布全國的蔬菜及農產品批發物流網絡。二是由于沒有統一規劃的約束,各種形式的投資主體盲目投資建設,有些不是建設批發市場,而是為了圈地以作其它用途,有些則處于長期閑置狀態,不僅浪費資源,也帶來了一系列的土地問題。這些內、外雙重力量推動了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的迅猛發展,也展露了一些盲目發展的跡象。有些市場由于盲目建設,導致一些市場經營慘淡,甚至出現“有場無市”的現象。
三、關于制定全國統一規劃的幾點建議
1.明確規劃的牽頭單位,負責制定規劃及前置審批。農產品批發市場是農產品流通的主渠道,全國統一規劃應由流通部門負責。建議由商務部牽頭制定全國統一規劃,從農產品流通的角度進行統籌,同時征求其他相關部委的意見,各部委可從生產、監管等環節參與補充、修改,從多方面、多角度完善全國統一規劃。同時,由商務部組建專家委員會,負責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的前置審批工作,對申請建設批發市場的項目進行嚴格把關,從源頭上遏制批發市場建設混亂的局面。
2.以國務院名義發文,多部門配合執行。以單一行政部門的名義下發文件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執行效果上也會很不理想。因此,建議以國務院名義發文,可以提高規劃的權威性,能大大消除執行中遇到的各種阻力。
3.加快制定出臺農產品批發市場法規。多年來,法律法規的缺失嚴重阻礙了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建設和發展,建議加快制定出臺農產品批發市場法規,為批發市場的用地、用水、用電的優惠和相應的稅費減免等政策的制定提供基礎,同時對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建設、運營、監督等方面都做出明確規定。同時建立嚴格的批發市場建設準入、退出制度,明確審批單位,嚴格審批制度,對經營不善或轉作它用的,依法令其退出,保證農產品批發市場規劃的有效落實。
4.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建立公共信息平臺。利用行業協會的專家資源優勢,發揮行業協會在信息共享方面的作用。建議由商務部門和有關行業協會合作,共同建立公共信息平臺,為農產品批發市場提供交流渠道和專業指導。同時授予行業協會一定的權利,由行業協會對通過前置審批的農產品批發市場進行日常監督管理。(轉自《經貿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