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據聯合國跨國公司中心統計,世界服務業投資以每年15%的幅度急劇增長,目前服務業FDI已占全球FDI流量的一半以上,在此國際大背景下,國內外有關FDI的研究開始由制造業轉向服務業,而服務業FDI技術溢出效應作為服務業FDI福利效應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也引起了很多學者的關注,本文將從產業內水平溢出效應和產業間垂直溢出效應兩方面對相關文獻進行梳理。
[關鍵詞]服務業FDI 文獻綜述
技術溢出是近十年以來經濟研究中的熱門課題,由于服務業較制造業來說開放較晚,發展程度較低,服務業FDI近幾年才顯示出其增長優勢,所以在先前的研究中,關于FDI技術溢出的研究長期停留在制造業商品貿易上,而近幾年,隨著產業結構升級和國際產業轉移,服務業已成為國際貿易和投資非常重要的領域,服務業FDI技術溢出的問題引起了國內外很多經濟學者的高度關注,成為近年來經濟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產生了許多有價值的成果。本文對服務業FDI的溢出效應的研究從產業內水平溢出效應和產業間垂直溢出效應兩方面進行一次梳理。
一、產業內水平溢出效應
產業內溢出效應是指,技術由跨國公司的子公司向東道國同一產業的本地企業擴散和溢出的過程。產業內溢出主要通過引入市場競爭、示范—模仿效應、導入管理模式和企業精神等途徑實現,目前國內外關于產業內水平溢出效應的研究比較少,而且研究證明服務業FDI技術溢出效應大部分應該發生在行業間,而不是行業內。
OECD(2006)分析了開放的服務市場對技術從發達國家到發展中國家的轉移和擴散所起的顯著作用。它提出了技術溢出的三種方式:上游垂直技術溢出、下游垂直技術溢出、水平技術溢出。上游垂直技術溢出是指外國公司在本國建立工廠對本地供應商有一個技術溢出,比如說,一個跨國公司,它可以選擇從本國進口原材料,也可以選擇在當地直接進行采購,從成本、運輸、時間來考慮,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提高本地供應商的技術水平來提供符合自己要求的產品,所以技術轉移發生了,跨國公司也會對員工進行培訓,提高本國工人的技術水平,并且允許人員來廠參觀學習,這樣都有利于當地企業吸收國外先進的技術并快速生產出跨國公司所需要的產品。下游垂直技術溢出,是指跨國公司和當地消費者之間的技術溢出。和商品貿易不同,服務貿易有一個特點就是消費者是在服務的生產過程中消費服務的,消費者常常從服務的一開始就參與服務,在這個過程中,外國企業和本地企業都可以利用這些技術來提高自己的生產水平。水平技術溢出,水平技術溢出發生的較少,因為很少有企業會幫助自己的競爭者來提高生產力水平,同時垂直技術轉移也會對本地競爭企業有一定的積極作用。Findlay(1978)認為,跨國公司具有先進的技術、管理經驗和營銷技巧,其進入會對東道國企業產生一種“傳染效應”,使東道國受益。Todaro(1985)也認為,跨國公司向東道國提供了包括技術知識、管理經驗和企業家才能在內的“一攬子”資源,通過人力資源培訓項目和干中學的過程,它們被傳遞給了當地的企業。
二、產業間垂直溢出效應
產業間垂直溢出效應是指跨國公司進入東道國后,通過產業之間的縱向聯系促進東道國企業的生產率提高,分為前向關聯溢出效應和后向關聯溢出效應。產業間垂直溢出效應較產業內水平溢出效應更為顯著,故關于服務貿易FDI技術溢出效應的研究多集中于這方面。
1.國外相關研究
Arnold,Javorcik,Matto(2006)以1998年~2003年捷克層面的數據實證分析了服務業的開放對以依靠服務業作為中間投入的工業企業的生產率的影響。實證結果顯示,服務業的開放對國內下游制造業企業的經營績效作用顯著,而衡量服務業開放程度的指標:允許外商進入、私有化程度、行業競爭水平中,我們發現外商進入是促進國內下游制造業企業生產率的關鍵。Jong-II Kim and June-Dong Kim(2000)服務業的開放被認為可以對以服務作為中間投入的制造業有積極的作用,Jong-II Kim and June-Dong Kim對1990-1997年Korea的服務業和制造業各部門的生產率進行了考察,盡管1990年服務業開放,但技術溢出效應需要時間進行觀測,不能直接作出判斷是否服務業的自由對制造業全要素生產率有影響。但是,我們看到在FDI流入比較多的運輸服務業中,服務業自由化后全要素生產率有一個明顯改善。Rivera-Batiz and Rivera-Batiz(1992)從專業化分工的角度,通過模型分析后認為,商務服務業部門的外商直接投資能夠推動分工和專業化的發展,有利于提高下游產業(即以商務服務部門作為中間投入的產業部門的生產率。Hoekman(2006)研究認為,服務業的發展可能會對一些國家出口增長起到助推作用,他分析得出,在開放條件下,服務業的發展將是一國企業競爭力的關鍵因素,服務業落后國家可以通過引進金融、電信、交通運輸等基礎服務領域的FDI來提高自己服務業基礎設施和基礎服務的水平,從而促進該國經濟發展。Amiti(2005)證實了生產者服務部門的自由化對國內下游制造業部門的生產率具有明顯的推動作用。Ruotinen(2003)重點分析了一國在允許外國中間服務生產商以FDI形式進入國內市場時對該國國民福利的具體影響。Matto,Rathindram(2006)采用60個國家1990年~1999時期的數據表明金融和通信技術服務的開放可以促進經濟的長期增長。Markusen(1989)研究發現,服務市場開放能夠改變商品貿易的格局,使得原來需要進口的商品,因為獲得高效率的國外生產者服務投入反而開始對外出口。
2.國內相關研究
方慧(2009)選取中國服務業1991年~2006年的數據分析了服務貿易對中國服務業的技術溢出效應,結果表明,服務業FDI對中國服務貿易的發展存在正的技術溢出效應。尹小紅、王平(2007)通過模型分析和定性分析來驗證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服務業是否存在正的經濟效應。并得出在現階段,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正處在起步階段的服務業產生了正向效應.并提出了提高我國服務業利用FDI效率的對策。黃建鋒(2007)采取1990年~2005年的國內數據,建立了一個多元回歸模型,實證分析了中國服務貿易的技術溢出效應。實證結果表明:在樣本期內,以FDI衡量的商業存在服務貿易存在明顯的技術溢出效應,并預計,商業存在服務貿易的技術溢出效應將日益顯著。王紅平(2009)通過建立誤差修正模型實證表明,服務業FDI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將會促進SGDP增長0.626個百分點,服務業FDI通過技術外溢效應的作用促進服務業經濟增長。后又選取了7個主要的服務行業建立面板模型,得出房地產引入外資對GDP的貢獻比較大,然后依次是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業,金融業,衛生體育和社會福利業,教育,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批發零售、住宿和餐飲業。查貴勇(2007)在研究中提出了,服務業內部不同行業由于其要素密集型以及市場結構的差異導致了技術溢出效應方向的不同,比如房地產業具有負的溢出效應,而金融保險業的正溢出效應較強。查冬蘭、吳曉蘭(2006)選取了1998年至2003年江蘇省服務業各行業為研究樣本,以生產總值作為技術進步的測算因子,對于江蘇省服務業進行了實證分析,他們認為房地產業引入外資對于地區生產總值的貢獻較大,其次是交通運輸、倉儲及郵電通信業以及建筑業,但與前者差距較大,接下來就是科學研究和綜合技術服務業,貢獻度較小。
由于我國服務業開放較晚,國內關于服務業FDI的研究大多數都基于服務業整體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得出FDI對經濟增長有正的促進作用,而關于服務業FDI技術溢出效應的研究還較少,隨著我國服務業開放程度不斷加大,服務業在整個GDP中所占比例越來越高,國內關于服務業FDI技術溢出效應的研究會越來越充分。
參考文獻:
[1]Hoekman,Bernard.2006.“Trade in Services, Trade Agreement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A Survey of the Literature ,”
[2]OECD.2006. “The Linkages Between Open Services Markets and Technology Transfer ”,OECD Trade Policy Working Papers
[3]方慧.服務貿易技術溢出的實證研究——基于中國1991~2006年數據.世界經濟研.2009(3)
[4]黃建峰.服務貿易與經濟增長:理論及實證研究.上海社會科學院.2007
[5]尹小紅、王平.外商在華服務業直接投資的技術溢出效應研究.知識經濟.2007(10)
[6]王紅平.服務業FDI流入對我國經濟的影響研究.天津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