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由東莞理工學院自然科學青年基金項(2010ZQ16),以及東莞理工學院大學生創新實驗項目“基于物聯網技術的散貨物流模式研究”資助
[摘 要]論文首先簡要闡述了物聯網的概念,然后對傳統散貨物流模式及其弊端進行了詳細分析,最后對物聯網在散貨物流中的應用進行了研究:描述了系統應用框架,并分別對控制服務中心、貨車系統、貨主系統、中介系統等進行詳細規劃分析。該文對解決傳統散貨物流模式弊端,提高運輸效率與質量,降低運輸成本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物聯網 散貨物流 模式 應用
物聯網技術是近來研究的一個熱點,同時我國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也對物聯網技術的應用給予了高度重視,許多省市均將物聯網產業列入未來重點支持對象。“停車場式”的傳統散貨物流方式長期以來一直是各地散貨物流的主要形式,各地一般均設有大小不一的貨物集散(運輸)中心,為貨主與個體車主(一般通過貨運中介)達成交易搭建一個自由平臺,但這種方式具有很多局限性,經濟效益低下,并造成了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為此,筆者對物聯網技術在散貨物流中的應用模式進行了研究探討,望能對解決傳統散貨物流模式弊端,提高運輸效率與質量,降低運輸成本起到一定的借鑒意義。
一、物聯網的概念
物聯網的英文名稱叫“The Internet of things”。顧名思義,物聯網就是“物物相連的互聯網”。這其中有兩層意思:第一,物聯網的核心和基礎仍然是互聯網,是在互聯網基礎上的延伸和擴展的網絡;第二,其用戶端延伸和擴展到了任何物體與物體之間,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因此,簡要來說物聯網技術就是通過射頻識別(RFID)、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信息傳感設備,按約定的協議,把任何物體與互聯網相聯接,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以實現對物體的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絡技術。
物聯網用途廣泛,遍及智能交通、環境保護、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業監測、水系監測、食品溯源等多個領域。但目前物聯網的應用還存在一系列問題:例如安全與隱私問題,物聯網商用模式有待完善,技術標準的統一與協調問題,公共管理平臺的建設問題等。尤其在應用開發上,物聯網的價值不是一個可傳感的網絡,而是必須各個行業參與進來進行應用,不同行業,會有不同的應用,也會有各自不同的要求,這些必須根據行業的特點,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有價值的開發。物聯網在散貨物流中的應用也需進行系統合理規劃,才能發揮其最大效用。
二、傳統散貨物流模式分析
在傳統散貨物流模式主要有三個相關方,分別為:貨主(即貨物委托方,主要是商販、中小工商企業、第三方物流、托運公司等)、貨運中介(主要是常駐停場周邊的貨運中介公司、貨運部、配貨站、私人中介等)、司機(即貨物承運方,主要是車隊司機、個體車主)。在這種模式下,個體司機(尤其外地司機)一般將貨車停在集散地,去尋求配貨信息;貨物中介也一般將門店設在集散地,利用小黑板的形式發布貨源信息或者直接尋找合適的貨車;而貨主也主要通過中介尋找貨車。由于過度依賴配貨市場,使這種模式下帶來了很多弊端:
1.用地問題:為了能供大量貨車停靠,集散地需提供大型停車場所,而隨著城市的擴張,用地緊張現象逐漸明顯,并且隨著地價的上升用地成本也隨之上升,使得傳統停車場式散貨物流模式生存空間受到挑戰。
2.空載率問題:由于車源貨源信息流通不暢,使得貨車空載成為必然。一方面,外地車主在找不到合適貨源的情況下可能不得不“非滿載”甚至空載而歸,另一方面由于車主(尤其外地車主)配貨過于依賴配貨市場,使得車主卸完貨一般都要空載前往附近配貨市場尋找貨源信息,然后再空載前往提貨點提貨。貨車空載率過高,大大增加了貨運成本,這些成本部分由車主承擔,其他部分則轉嫁到運費上。
3.運輸效率及質量問題:配貨信息傳播的不及時,以及貨車司機對于線路選擇的盲目性使得運輸效率及運輸質量降低;另外由于對個體司機缺乏信任,貨主一般都會派人跟車以確保貨物安全,這也對運輸效率及成本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三、物聯網在散貨物流中的應用研究
1.應用框架結構。物聯網技術在散貨物流中的應用框架結構如圖所示。該應用模式擬為廣大的貨主、貨車司機、貨運中介(整車中介、托運中介)群體提供一個配貨信息服務平臺。該平臺能對散貨物流業務中的各方面信息進行有效整合,通過存儲、分析、匹配、發送等,實現信息的及時有效傳遞。平臺運營方可以通過向貨車司機、貨運中介、貨主提供對應服務并收取適當傭金的方式進行營運。
2.控制服務中心。控制服務中心為信息處理及通訊中心,它由散貨物流管理系統、無線通訊系統、地理信息系統(GIS)、數據庫等組成。散貨物流管理系統功能主要包括用戶管理(包括貨車、貨主及中介等),車源貨源信息的更新與維護,車輛及貨物狀態跟蹤,以及導航服務,貨運交易,貨源車源信息的分析、匹配及傳遞等。系統中海量信息的計算處理主要依靠云計算服務商提供的云計算服務實現。
散貨物流管理系統是一個開放式的自助式的系統,貨主、貨車司機以及貨運中介等通過系統實現貨運交易。用戶管理功能主要負責用戶基本信息的維護、歷史交易記錄,以及用戶信譽等級評價,這些信息為開放式信息,可供雙方相互選擇交易時參考。車源貨源信息的更新與維護可由貨主、貨車及貨運中介自主完成。貨運交易主要實現運費支付、雙方評價等功能。控制服務中心匯集的貨源、車源信息,按照預先設定的算法進行匹配:一般對于整車運輸,控制中心直接為貨源匹配相應貨車;對于零擔運輸,控制中心會根據車輛狀態提供一些推薦裝載方案(信息)供車主選擇。當交易達成,貨物裝上車輛后,車輛及貨物狀態跟蹤由系統自動實現,并由司機選擇是否提供導航服務。在貨物運輸過程中,車輛的一些重要狀態信息(如到達目的地,當前地理位置,運輸線路等),以及貨物狀態變更信息等可及時傳送給貨主以及中介(如果有),也可為貨主及中介提供實時查詢服務。
3.中介系統。中介系統主要為各地的貨運中介(公司)提供相關信息管理服務,貨運中介可通過互聯網登錄控制服務中心,通過專門的中介系統完成其所掌握的車源貨源信息的更新服務,并借助系統提供的貨源車源信息的分析、匹配及傳遞服務,可為有需求的車主及貨主(主要為那些沒有注冊的用戶)提供更為優質的中介服務。當交易達成時,貨運中介的傭金收取可由控制服務中心的交易系統自動完成,交易完成后,貨主及車主除可以雙方互評外,還可對貨運中介的服務質量進行評價。
4.貨主系統。貨主系統主要為貨主客戶端軟件,該軟件可在電腦或手持終端(如收集,掌上電腦等)上運行。貨主注冊后可通過該系統客戶發送配貨請求,對貨源信息進行更新維護。控制中心可根據貨源信息向貨主提供最佳車主信息供其選擇。同時,如果貨主貨物配備相關識別芯片,貨主系統還可對貨物進行動態識別管理,在貨物的運輸過程中還可以實時監控貨物狀態。貨源信息主要包括:貨主信息、貨物種類、重量、體積、貨物的目的地、要求發送時間,以及到達時間、理想運費等。
5.貨車系統。貨車系統主要為移動終端,由RFID系統、GPS系統,以及終端操作系統組成的集成。控制中心可通過車載終端中的GPS進行定位跟蹤;貨車司機可通過車載終端系統實時修改車輛信息和貨運狀態信息;控制中心與車載終端可進行信息實時交換。貨主也可通過電腦進行車源信息維護。
車源信息主要包括貨車信息(司機、車牌、車型、車種、載重量、車載容積),貨運狀態信息(目前位置、是否處于貨運狀態、剩余可裝載重量),以及配貨意向信息(意向目的地、配貨時間、貨物品種要求等)。貨車位置由GPS系統記錄。
當貨車司機與貨主達成交易后,司機可按系統發送的裝載指令進行配貨;貨車利用GPS系統到相應的貨源地進行裝貨;貨車到貨源點后,貨主和貨車司機根據由控制中心發給交易雙方的信息進行核對;裝貨并進行運費交付;貨車司機用車載終端更改貨運狀態信息;到達貨物目的地,卸貨后,貨車司機用車載終端更改貨運狀態信息,并向控制中心發送到達確認信息。
6.貨物。如果貨物配備相關識別芯片,除貨主可對其動態管理以外,貨物的相關信息(如數量、運輸注意事項、實時狀態等)還可與貨車系統、中介系統進行信息交互,可提醒司機進行相關處理,另外一旦車載系統探測不到貨物,系統將并啟動防盜報警。在運輸途中,貨物的狀態信息會通過車載終端發送到控制服務中心,并發送給貨主或供其查詢。
四、總結
該應用模式的優勢主要在于:(1)貨車司機可隨時隨地獲得配貨信息,所以無需將車停靠在集散地,從而緩解了用地的緊張;(2)貨源信息和車源信息可以更廣泛的及時收集;(3)配貨信息可,以及時的生成和傳遞,所以可以大大減少貨車的空載率,降低運費成本;(4)貨車可以及時獲得最優化運輸路徑,從而提高了運輸效率;(5)貨主可以通過互聯網對貨物進行實時監控,無須派人跟車,保證了運輸質量;(6)該系統有效的整合了整車運輸和零擔運輸的貨源信息以及更精準有效的進行配貨。
雖然本文對物聯網在散貨物流中的應用進行了探討,但系統運營模式、系統的開發實施、車載終端設計等眾多問題仍需進一步探討。
參考文獻:
[1]劉浩云.物聯網導論[M].科學出版社,2010.12
[2]宋昕,黃磊.基于物聯網的散貨港口提貨業務流程優化與系統設計.物流技術,2010(12):230-230
[3]黃益群.公路物流價值鏈分析圖.http://blog.sina.com.cn/s/ blog_4a05ef840100dr2n.html,2009-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