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010YBB206);湖南省情與決策咨詢研究課題,編號201011BZZ125
[摘 要]本文在對二級農產品供應鏈“四流”進行簡要概述的基礎上,分析了農產品供應鏈“四流”的關系,并以湖南為例重點探討了農產品供應鏈“四流”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關鍵詞]農產品供應鏈 四流 現狀 原因
供應鏈“四流”問題的分析和研究是科學開展供應鏈管理的基礎。農產品供應鏈“四流”問題包括從農資采購開始到農產品流入到最終消費者的整個供應鏈的“四流”問題,限于篇幅問題,本文主要討論從農產品生產者到最終消費者的二級農產品供應鏈 “四流”問題。
一、農產品供應鏈“四流”概述
供應鏈“四流”是指在供應鏈上各節點之間進行的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等四個流程。(1)物流是指在供應鏈上節點之間進行的農產品物質實體的流通,該流程的方向是由農產品生產者、中介、合作組織、龍頭企業、批發與物流、零售商等指向消費者。該流程的研究目的主要是如何讓物質實體以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完成整個流程; (2)商流是指農產品在供應鏈上節點之間進行的買賣流通過程,它是接受訂貨、簽訂合同等的商業流程,主要是與農產品所有權轉移有關的流程。該流程是供應鏈上節點之間的雙向流動,但在供應鏈上該流程的最終指向是最終消費者。目前農產品供應鏈商流形式趨于多樣化:比如傳統的守株待兔式的農戶“自產自銷”、“農戶+中介+消費者”、“農戶+批發商+零售商+消費者”、“農戶+電子平臺+消費者”等。研究農產品供應鏈商流問題的主要目的是如何減少商流環節縮短商流時間,如何減少農產品供應鏈商流所帶來的交易成本等; (3)信息流是供應鏈上與農產品商流、物流、資金流相關信息的流程。該流程一般是在供應鏈上節點之間雙向流動的。但隨著電子商務信息共享平臺的出現,信息流流程也表現為“節點+ 信息平臺節點+節點”的平臺中介模式。農產品供應鏈信息流的最終指向具有多樣化特點,因為不同信息流的最終指向不同。農產品供應鏈信息流的努力方向是如何實現供應鏈信息共享,如何減少因信息流滯后或不足對商品流通的不利影響;(4)資金流通是供應鏈上節點之間進行的貨幣流通。該流程的方向是由消費者經由零售商、批發與物流等指向生產商。由于電子商務的出現、銀行功能的多樣化以及實現資金流安全化和快捷化的需要,資金流出現了“節點+結算中介節點+節點”中介模式。
二、農產品供應鏈“四流”關系分析
崔介何教授在《物流學概論》中對商品流通過程中商流、物流和信息流“三流”關系的演變進行了分析:(1)在原始的以物易物階段(W-W),物流是主體,商流和信息伴隨期間,即物流包含商流和信息流;(2)商品流通的第二階段即“以錢買物”階段(W-G),此時人們遵守的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商流和物流融合其中含信息流的這樣一種“三流”關系;(3)在商品流通的第三階段(W-中介-G),隨著“錢莊”、“銀行”等貨幣中介的出現,使得物流和商流可以分離,隨著商流和物流的分離,信息流的地位凸顯,人們盡力掌握對方和中介的有關商品交易的各種信息,此時物流、商流、信息流三流并列;(4)商品流通的第四階段(W-電子中介-G)伴隨電子技術和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而發展。電子技術、信息技術使商品流通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此時信息流已處于重要地位,有時甚至是信息流的好壞決定商流和物流的有無。通過以上崔教授的分析可知:不僅物流、商流、信息流三流相互聯系相互作用,除原始的以物易物階段外,資金流也伴隨其中并發揮重要作用。由此可見, “四流”相輔相成,其中某個流程的受阻、缺位都將嚴重影響其他流程的順利實施,最終表現為供應鏈“四流”整體不暢。因此,研究供應鏈“四流”現狀,找準“四流”問題及相互關系,分析其原因是增強供應鏈整體競爭力的關鍵。
由于農產品供應鏈核心主體的缺失和資金實力的不足,農產品供應鏈的構建和管理一直滯后于其他供應鏈。農產品供應鏈商品流通的發展階段普遍表現為 “二階段為主、三階段為輔、四階段有了良好開端”。因此供應鏈缺失、界限模糊、核心主體不清、管理缺位、主體實力有限、供應鏈節點數量少、網絡覆蓋面窄、供應鏈模式傳統競爭力低下等是各地農產品供應鏈共有的特性。由于供應鏈本身的落后,因此供應鏈“四流”表現出界限不清、“四流”太短、覆蓋面太窄、物流和商流分離動機不強、信息流被忽視或不暢、信息流成為發展現代物流和商流的瓶頸、以錢易物式資金流阻礙了其他流程的快速發展,加大了其他流程的成本和風險。
三、農產品供應鏈“四流”現狀及原因分析——以2010暑期組織學生對湖南農產品生產基地的調研數據為例
1.湖南農產品商流模式落后,商流渠道不暢
具體表現為:首先,農產品商流廣度和深度雙向不足。農產品商流雖應環節越少、速度越快、成本越低越好。但傳統“自產自銷”商流模式占湖南農產品商流模式的主體。因其主體資源和能力的限制必然導致銷售半徑偏小,輻范圍狹窄的特點。有67%的被調研對象表示其生產的產品的主要由自己銷售,且購買者主要集中在本鄉鎮;其次,湖南省農產品商通模式落后。調查發現:龍頭企業在湖南省農產品銷售中所發揮的作用還非常有限,這主要是湖南省龍頭企業品牌、規模、數量等方面不足所致;湖南省訂單農業比重偏低;農超對接對湖南省大部分農業生產者而言是新鮮事;中介在湖南省生豬銷售中起決定作用,但在其他農產品的銷售中發揮的作用甚微;農業互助合作組織在各級政府的推動下在數量上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很多是“有名無實”。比如雙峰縣各類專業合作組織和專業服務機構達248個,合作社成員6.75萬戶,占全縣農戶總數32%。但入社農戶普遍表示真正能為農戶辦實事為農戶分憂的合作社沒幾個。這主要是因為政府介入下成立的合作社本身缺乏成立的動機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電子平臺銷售在我省目前還處于概念性嘗試階段;與“CSA農場模式”、“都市觀光型休閑農業模式”結合的新型產消對接模式在以長沙為中心的周邊取得了良好的開端。農產品供應鏈商流系列問題產生的原因主要有供應鏈節點的“散、弱、亂”、供應鏈節點組織管理的缺位、節點主體長期形成的習慣阻礙以及整合“散、弱、亂” 節點的理論和實踐經驗的缺乏等。
2.湖南農產品物流模式和技術落后
首先,與“自產自銷”商流模式相對應的是“自銷自運”式物流。調查發現:8.16%的被調查者“沒有使用運輸工具”,44.90%的被調查者僅使用“三輪車或摩托車”將農產品運往銷地市場;其次,加工、包裝、儲存、配送及信息處理等物流功能環節的缺乏和相關作業設備的缺乏,大量裝卸及搬運等物流作業所帶來的繁重勞動消耗及勞動力成本阻礙了農產品供應鏈物流的發展;再次,物流鏈各環節信息阻塞,缺乏透明和暢通機制,農產品在運輸途中發生環節脫鉤、無謂耽擱的事時有發生;最后,在農產品產地和銷地缺乏布局合理的集散市場,在重要交通樞紐地段缺乏省級和市級農產品中轉市場。在長沙的馬王堆和紅星農副產品市場也常有因批發零售混合、內部布局規劃不合理及管理缺位等引致的交通擁堵、物流效率低下等事件發生。
3.湖南農產品供應鏈“四流”網絡建設滯后
農產品的快速批量流通,離不開農產品流通的商流網絡、物流網絡、信息網絡和資金流網絡的建設。由于前面所提到的農產品供應鏈系列問題的存在,湖南農產品供應鏈“四流”網絡建設嚴重滯后。首先,農產品“四流”網絡不分;其次是“四流”網絡覆蓋面太窄;再次是農村信息網絡和資金流網絡的嚴重缺位。“四流”網絡方面的問題也是農戶不得不“自產自消”和“自產自銷”的主要原因。因此,構建專業的的供應鏈“四流”網絡是湖南農業現代化、產業化進程中首先應解決的問題。
4.湖南農產品供應鏈流通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分析
農產品供應鏈流通成本居高不下是普遍存在的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遠距離銷售的農產品因為流經環節太多,流通鏈條太長,各環節層層加碼引致的“四流”成本一路攀高;二是近距離“守株待兔”式“自產自銷”模式耗費生產者大量勞力和因無法及時銷售及科學儲存而帶來的大量損耗;三是物流設施設備和技術的落后,特別是多次裝卸搬運成本的居高不下;四是物流各環節作業處理不當導致農產品變質損壞程度嚴重,這令本已居高不下的物流成本“雪上加霜”;五是因農產品產地分散且種植規模小,難以采用現代化的批量流通模式,難以有效解決“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難以發揮流通資源的集聚和規模效應;六是農產品流通主體的“散、弱、亂”決定了流通效率的低下;七是農產品城市配送業發展落后,“最后一公里”流通成本居高不下;八是因湖南省大宗、重要農產品批發市場規模較小,數量較少;九是市場培育、市場準入,市場監管、農產品加工與流通“綠色通道”等方面缺乏一系列相關的配套政策措施。
參考文獻:
[1]崔介何.物流學概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5第四版,15頁
[2]劉瑞涵,周云.北京產果品供應鏈整合運作模式探討.中國農學通報2010,26(5):29-35
[3]http://www.chinacpx.com/zixun/122073.html 流通中的“四流”及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