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區域金融的不斷發展和深化,經濟增長與區域金融的關系成為經濟學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通過采用重慶市1996—2010年的金融相關比率、證券化程度、金融發展效率等數據和指標對區域金融與經濟增長進行實證分析,得出經濟增長與證券化程度、金融相關比率呈正相關關系,與金融發展效率呈負相關關系。對結論進行分析,并試圖分析重慶建設長江中上游金融中心不足。
關鍵詞:區域金融;經濟增長;實證分析
中圖分類號: F830.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32-0024-02
一、國內外研究狀況
對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研究由來已久。1911年熊彼特(Schumpeter)就指出了一個國家金融部門的發展對該國人均收入水平和增長率的積極效應,認為一個運行良好的金融系統對經濟的長期增長有促進作用。這一論斷后來也得到了戈德史密(Goldsmith)實證研究的支持。1969年,戈德史密斯分析了35個國家從1860—1963年間的金融結構和金融發展問題,得出了“經濟與金融發展之間存在著一種粗略的平行關系”的結論。之后,麥金農(Mckinnon)和肖(Shaw)兩人分別提出了“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論。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逐漸成為經濟學的一個重要研究領域。但是,這些研究大都只涉及金融中介或銀行,而對證券市場的研究重視不夠。到了20世紀90年代,金融發展理論受到新制度經濟學、內生增長理論和新興古典經濟學的影響,突破了麥金農和肖的框架中外生給定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場的限制,許多學者除了對銀行業進行歷史分析外,開始將金融發展的研究背景拓展到股票市場上來研究與長期經濟增長的關系,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分析方法開始突破傳統的跨部門、跨國界的平均分析,并轉向單個國家的時間序列分析。
在國內,周立、王子明等通過對中國各地區1978—2000年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發現中國各地區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密切相關。周好文、鐘永紅等利用我國1988—2002年的時間序列數據,對地區間金融中介發展與經濟增長的相關關系及因果關系問題進行分析。運用多變量VAR系統的研究,結果表明:金融中介的規模指標和效率指標與經濟增長在各地區間的因果關系不一致,這與地區間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有直接關系。杜朝運(2007)建立了一個動態模型分析區域經濟增長與金融發展的協調關系及相互之間的影響,認為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存在許多的最優組合點,這些點構成一條最優路徑曲線。董繩(2007)運用1980—2004年間相應經濟指標的面板數據對我國東、中、西部經濟增長與金融發展進行了實證分析,結果表明,中西部地區更多的依靠信貸規模擴張來推動經濟增長,而東部地區更多的依賴于金融效率的提升。尹優平(2008)利用我國各地區1978—2005年的數據,采用固定效應模型以控制各地區存在的固定效應進行研究,發現改革開放以后,中國中部地區的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促進作用最大,其次是東部以及東北地區,最小的是西部地區。另外,談儒勇(1999)、韓廷春(2001)、周立(2002)等的研究也得出了很多有意義的結果。
上述的這些研究結果表明:金融發展可以通過高比例儲蓄轉換為投資、提高資本配置效率、影響儲蓄率等方面促進經濟增長;反過來,經濟增長也會引致和促進金融發展;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一種相互促進的關系。但是,上述研究都是從某個或某些國家這一大的宏觀層面上來研究的,得出的結論也是宏觀性的,這樣的研究結果就不一定適用于一個國家的某個地區。特別是在我國經濟發展處于不平衡以及存在地域分割的情況下,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相互促進關系就不一定具有適用性。因此,關于中國各地區金融發展的問題,已有的研究在樣本區間、衡量方法以及系統性方面,還存在某些缺欠。鑒于目前研究的缺陷,本文選取重慶市(1996—2010)數據進行實證分析,探討區域金融發展與區域經濟發展的相關關系及其程度,進而評價區域金融政策與效應。
二、區域金融與經濟增長的實證分析
(一)模型的選擇與建立
1.金融發展指標的確定
經濟增長指標指的是國內生產總值(GDP),這里用人均GDP表示。金融總量增長的全部金融相關比率(FIR)指的是某一時期一國全部金融資產價值與該經濟活動總量的比值。本文用存貸款總額與GDP的比值來表示。
證券化程度指標(S/GDP)指經濟中通過股票、債券、基金等方式取得的融資額占GDP的比值。本文在衡量證券化程度中,由于在統計資料中基金的數據比較難以找到,因此這里僅用股票和債券的總融資額來衡量。
金融發展效率指標(SLR),是體現銀行將資金盈余部門的存款轉化為貸款的效率。本文用貸款與存款的比值來表示。
2.模型的建立
本文在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
Y=AKαLβ(1)
的基礎上,引入經濟指標和金融各項發展指標,得到區域金融與經濟增長關系的模型:
InRGDP=α+βInFIR+γInS+λInSLR+μ(2)
其中:RGDP表示人均國內生產總值;α表示常數項;β、γ、λ表示系數;FIR表示金融相關比率;S表示證券化程度;SLR表示金融發展效率;μ表示誤差。
(二)模型的數據來源與說明
本文采用重慶直轄以來的相關統計數據,樣本區間為1996—2010年。本文所使用數據均來自2000—2010年《重慶市統計年鑒》,數據均未作處理。本文對所有數據進行對數處理。
1.RGDP:直接采用統計年鑒上的GDP與人口總數的比值。
2.金融相關比率(FIR):通過采用統計年鑒上的存貸總額與GDP的比值。
3.證券化程度(S):由統計年鑒上的企業發行債券額、股票發行額和GDP計算而得。
4.金融發展效率指標(SLR):直接由統計年鑒上的貸款與存款的比值計算而得。
(三)時間序列平穩性檢驗
在對數據進行處理后,用ADF方法對數據時間序列進行平穩性檢驗。從表1中可以看出,各指標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均是平穩的。可以進行回歸分析。
表1 ADF檢驗結果
(四)實證結果與分析
在模型(2)的基礎上做RGDP、FIR、SLR和S的回歸分析,利用Eviews5進行回歸分析得出(2)式中的參數以及回歸方程結果如下:
InRGDP=-0.34+0.92InFIR-1.96InSLR+0.17InS
t= (-2.4462) ( 1.9172) (-2.5884) (3.6918)
(五)格蘭杰因果檢驗
由于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中滯后長度的選擇是任意的,并且因果檢驗的結果對滯后長度的選擇比較敏感。因此,本文對InRGDP、InFIR、InSLR、InS相互之間進行了格蘭杰因果檢驗,從滯后期1到3分別進行檢驗,并將部分存在顯著結果的數據整理如表2所示。
如表2所示,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金融發展規模、金融結構是經濟發展的原因,金融發展效率不是經濟發展的原因。經濟增長是金融發展規模、金融結構、金融發展效率的原因。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雙向因果關系。
三、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1.回歸結果表明,校正的模型擬合度為0.693 2,F統計檢驗為19.284 3,各參數的t檢驗值基本通過檢驗,基本都在α=0.5的顯著性水平左右。從以上可以看出,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與金融相關比率、證券化程度正相關,彈性分別為0.92和0.17,都對重慶的經濟發展有促進作用。
2.通過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表明:現階段重慶市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雙向因果關系,為良性循環。一是表現為供給引導,金融體系動員傳統部門的資源,轉移到能促進經濟增長的現代部門,促進經濟增長;二是表現需求拉動,經濟的發展需要更有效地分散風險,降低交易成本,而金融的發展可以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最后表現在投資的刺激,2011年來,重慶的投資大幅攀升,促進了就業,增加了居民的收入,促進了經濟增長,刺激了金融的發展。
3.金融效率卻與經濟發展負相關,彈性為-1.96。通過與相關金融比較發達的城市進行比較,可以得出區域金融對重慶經濟發展的貢獻是比較小的。究其原因,有金融體系不健全、傳統金融占絕對比重、企業的資本化程度低以及金融人才缺乏等等。
(二)建議
重慶建設成長江中上游金融中心應考慮以下幾點:政府支持金融創新;進一步強化經濟實力對周邊的輻射效應;加強金融基礎設施及制度建設,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加大對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及培養、留住更多的金融人才。
參考文獻:
[1] 周立.中國各地區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實證分折[J].經濟研究,2002,(10).
[2] 張穎熙.區域金融發展與金融一體化問題研究——基于中國的實證與分析[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7,(4).
[3] 杜朝運.區域金融與經濟發展協調的模型研究[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3).
[4] 楊慧芳,邱力生.中國區域金融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的比較[J].統計研究,2008,(7).[責任編輯 李 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