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促進城市與自然的不斷互動,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解決城市的內澇問題,化解城市與自然間的矛盾。這不僅需要借用古代建筑理論對城市和建筑進行規劃和選址,同時還要運用仿生學原理,使自然與城市形成一個開放的巨系統,以及對自然資本進行投資,不斷恢復和擴大自然資本的存量。從而使城市與自然互動起來,達到相互的融合;使市民普遍安居樂業,幸福感增加。
關鍵詞:城市;自然;互動
中圖分類號:F29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2011)32-0086-03
伴隨著生態文明建設、兩型社會等問題的不斷提出,城市與自然的問題上升到了新的高度,使人們重新審視城市與自然的關系。
一、城市與自然互動的提出
城市與自然互動,實質就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城市與自然應形成有機的整體,兩者不斷地互動,最終使人與自然和協相處,這才是解決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的根本方法。正如生態學中講的那樣,持續不斷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是一個生態系統長期生存和發展的基礎[1]。城市與自然整體上就是一個生態系統,兩者不斷地進行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使得人與自然可以和諧的相處,使得城市更富于活力,使得在城市中生活的人們得以安居樂業。而在2010年5月廣州遭遇的暴雨和7月百余城市因暴雨發生的內澇[2],以及 2011年北京發生六次的暴雨使多處路段發生積水,都給城市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使交通嚴重的受阻,影響了市民的正常工作和生活秩序。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盡管很多,但實質上卻表明了城市與自然的互動出現了問題,才會導致城市建設的問題在自然力的作用下,顯得“弱不禁風”。由此,解決城市與自然之間的矛盾,使其良性互動成為了首要的事情。
二、城市與自然的矛盾
1.自然本體論走向人類本體論的迷失
中國在商周時期就制訂了一系列保護自然生態資源的建設措施,來指導城市的建設。古代城市的建設思想屬于“自然本體論”,風水理論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理論體系。漢劉熙《釋名》曰:“宅,擇也,擇吉處而營之?!惫湃嗽浾f過:“山水廣大,出度量寬宏之人;山川狹窄,出胸襟狹隘之人;四山端正,水清凈,出光明正大之人?!惫湃苏J為,生活的環境對人的生活、心情、壽命都有很大的影響[3]。由于當時生產力水平的低下以及早期樸素生態觀的影響,決定了古代城市建設的思想,同時也反映出當時人類的生產力水平在大自然面前是處于劣勢的,所以人要順應自然。
工業革命之后,科學技術進一步提高,人類嘗到了征服自然的甜頭,以人類為中心的思潮迅速興起。房屋,耕地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大片的樹林被砍伐,河道被侵占,對于自然資源人類一點都沒有手下留情,與此同時自然界對人類的報復也是一次強過一次,這促使人類對自己的行為反思,城市與自然應是有機整體的思想開始被喚醒。對我國而言,城市的空前繁榮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但也混雜著人類征服自然的浮躁,以及經濟利益的驅動?,F在的大都市和城市群很多都建在不宜筑城建宅的地方,不僅超百萬人口的大城市大多分布在沿江沿海地帶, 甚至在江海會合處,而且許多新興城鎮也在地勢低洼之處拔地而起。這就包含了自然對其報復的隱憂,一旦洪水、海嘯、暴雨等自然災害到來,首先就是這些城鎮會遭受沖擊,人民生命和財產會受到損害。雖然人類本體論在我國目前的城市建設中仍處于主流,但也開始積極探索符合自身國情的城市建設理論,如“生態城市”[4]“山水城市”[5]的提出。這些構想雖然已經頻頻出現,但無論從理論的完善程度,還是從實際的操作,并沒有完全走向城市與自然是有機整體的理論核心。因此說,目前我國城市建設理論仍迷失在人類本體論中。
2.個體走向整體的不足
我國13億人口聚居創造了許多“大都市”、“城鎮密集區”、“城市群”[6]。在前些年,大約每年有2 000萬的農村人口涌向城市,城市的發展速度日益加快,這理應迫使我國的城市建設理論視野從個體城市轉向整體區域。但是,因為條塊分割等多種因素,目前對于區域自然資源、基礎設施等和對整體的引導基本沒有在城市的建設理論體系中體現出來,尤其是實踐的行動計劃幾乎沒有在相應的職能部門中體現出來。協調自然和城市之間關系問題往往就靠少數規劃單位的專題研究,并且研究成果僅僅是包含在龐雜的規劃成果之中。例如,目前城市的排水系統主要有合流制和分流制,新修建的排水管網,一般是將雨水和污水分流。而老城區的排水管網大多數是雨水和污水合流,排水的管徑小,并且人口的不斷增加,使老城區的服務性用水、生活用水、環境用水不斷加大,原有的管網同時還承載著污水的排放,已處于了滿負荷的排放狀態,一旦遭遇暴雨或持續時間稍長的中雨,管網就無力承載了。還有些老城區的排水管道是根據當時的周邊環境和地形地貌來考慮排放量的。但隨著舊城區的改造,環境的改變,使原主干管應能承載的輸送能力,發生根本性變化,也即配套建設了很多接入主干管的排水支管,而主干管仍舊是20世紀70—80年代甚至是50—60年代修建的排水管道,一旦遭遇大到暴雨,排水未形成系統的地段即被積水所困[7]。
3.從量走向質的乏力
從對城市建設關注的外在表現來看,我國已經逐漸重視城市與自然的相互融合,但是各種建設行為缺乏正確建設的理論指引。近年打著生態建設、美化城市等旗號下,“大樹進城”、“城市化妝”等建設行為屢屢出現。雖然這類建設行為初衷良好,但問題的關鍵是用大量的生態建設行為(量)代替了真正意義上的城市生態水平(質)的提高。有人曾在香港大公報撰文說,中國人特別擅長干大事:城市的大街建得整潔、漂亮,小街就雜亂、簡陋;長江上建起了大壩,南水可以北調,城市的下水道卻修不好。我國大部分城市一般為“1—2年一遇” (1年一遇是指每小時排雨達到36毫米)標準,重要地區為“3—5年一遇”標準。而在實際施工時,多數城市一般取標準的下限。北京最常用的設計標準是1年一遇,有些偏遠地方甚至達不到1年一遇,天安門才是10年一遇的標準。降雨一旦超過標準,路面就會積水,從而引發城市內澇。國外的城市排水標準普遍較高,美國紐約是“10—15年一遇”標準,日本東京是“5—10年一遇”標準,并在1970年專門頒布了《下水道法》,對技術指標和排水能力均有嚴格的法律規定;法國巴黎對下水道排水能力建立了完善的實時監控體系;甚至是地處沙漠的沙特,對排水系統的設計也達到了特大暴雨標準。城市的防洪能力應與城市人口、經濟發展的總體水平相適應。然而,相當一部分城市管理者看好的是馬路廣場,樓堂館所,商業大街,標志性建筑,亮化工程等,將時間、資金、精力用在出GDP的項目上。將大部分的公共財政投入到看得見的“形象工程”、“政績工程”, 顧此失彼,忽視了城市水利這一“埋在地下的政績”[8]。城市的建設應該是實實在在的給城市的安全帶來更多的保障,讓市民沒有后顧之憂的去工作、學習、和生活,而不是只做大量的表面文章,對于實質的問題沒有徹底解決,這樣只能是治標不治本,城市與自然之間的矛盾不能從根本上化解。
三、使城市與自然交融
城市與自然關系的實質就是人與自然的關系,是自然辯證法研究的主要內容。勞動是聯系主體和客體的紐帶。在自然界漫長的演變中,產生了會勞動的人,人和自然是互為對象性的存在,人不能脫離自然界而生活,同時自然界也因人的活動而發生著改變,從天然自然轉向人化自然。正是由于人有意識的勞動,才把這種對象性關系建立起來;人是能動與受動的統一。人雖然是有意識、有目的、有創造性活動能力的主體,但也要清楚地明白自然界對人及其活動的先在性、制約性,自然規律是人類實踐活動的客觀依據。所以說,城市與自然和諧相處,有機地成為一個整體,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
首先,運用古代建筑理論對城市和建筑進行規劃和選址??茖W合理的建筑設計會有利于城市的生產和人民的生活, 會有效的防災減災。我國古代城市的建筑設計是有一些歷史局限性,但也有很多值得借鑒的地方。眾多考古資料證明,古代建筑理論的重點就是重視人的居住環境。“環境選擇”的傾向,主要表現有:靠近水源,便于生活、農業用水;位于河流交匯處,便于交通;處于河流階地上,有肥沃的耕作土壤,并能避免洪水侵襲。墓地要在居民區以外,擇高而建,忌在低凹處、易受洪災、不易防御、不通風、易污染、易高溫的地方建房。所以說古代建筑理論追求的是自然的情懷,提倡“人之居處,宜以大地山河為主”,要求建筑物要與周圍的自然環境融為一體,主張整個環境在形式和功能上要有機結合[3]??傊?,其目標是面向自然的,也是面向整體的。古代建筑理論對于建筑選址模式的論述,其本質就是對自然環境進行審慎周密的考察,順應自然,因地制宜,有節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創造良好的、更適于人類的居住環境,使城市因為融入了自然而更美麗。
其次,運用仿生學原理,模仿自然界的食物鏈和循環模式,使自然與城市形成一個開放的巨系統。仿生學是模仿生物系統的原理來建造技術系統,或者是人造技術系統具有生物系統特性的科學。簡言之,仿生學就是模仿生物的科學[9]。蝙蝠擁有回聲定位的技能,即使在黑暗中、雙目失明的情況下同樣不會碰到障礙物,就此原理人類展開研究,從而發明了雷達。在高達42℃的撒哈拉沙漠上,白蟻能夠正常的生活,于是人類通過研究蟻穴的構造,建造了津巴布韋的自然降溫建筑[10]。有人說自然界,生物的進化史就是一部解決困難化解危機的百科全書。人類可以向綠葉學習如何制造能源,向貝殼學習如何制造材料,向森林學習如何管理群體,向自然學習如何自我修復,如何系統的看待問題。例如,對于內澇問題可利用仿生學原理對城市的新開發區或舊城改建區進行規劃設計時,在建筑物周圍適當設置高位花壇和下凹式綠地。高位花壇可以對初期的雨水凈化,提高后續滲透系統的安全性。而下凹式綠地對降雨的攔蓄率很高,蓄滲效果明顯,減峰效果突出。如果城市能更多地像自然界一樣工作,人類也就更多地接近生存之道。
最后,向自然資本投資,不斷恢復和擴大自然資本的存量[11]。自然資本是資本的第四種形式,由自然資源、生命系統和生態構成。 只有向自然資本投資,才能使生物圈生產出更豐富的自然資源,推動生態系統的服務,朝著使城市范圍免遭巨大破壞的方向努力。我國目前的城市建設主要是控制土地利用的性質和強度,把土地主要歸結到了人類的經濟和社會屬性,忽視了土地的自然屬性,使自然資源頻頻被侵占。城市內的水面減少,大量的建筑建建在原有的綠地和水域上,降低了城市防洪調蓄能力,城市雨水得不到調蓄或滯留,導致排澇能力不足。并且湖泊、塘堰大多處于地勢低洼處,是天然的雨水聚集地。而目前留存的湖泊和水體大多數被堵截或修建成游樂、休閑的景點,失去其調蓄功能。作為城市中留存的湖泊或水體,尤其是處于居民比較集中的地段的湖泊,應將地面收集雨水通過雨水管道直接就近排放湖泊水體,還其調蓄本來面目。只有這樣,城市才能免遭內澇的侵害,市民才能更好的生活。
城市問題是我們身邊的問題,是民生問題,是與每個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息息相關的問題,是大問題。因此,使城市與自然互動起來,相互提升自身的活力,相互融合,才會使人民生活質量從根本上提高,才是真真切切的以人為本,才能構建和諧的社會。
參考文獻:
[1] 曹湊貴.生態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91.
[2] 周展.“百余城市內澇”并非全因天災[EB/OL].人民網, 2010-07-10.
[3] 丁文劍.現代建筑與古代風水[M].上海:東華大學出版社,2008:91-92.
[4] 楊立新,張新宇.論生態城市的科學內涵[J].環渤海經濟瞭望,2010,(4).
[5] 鮑世行,顧孟潮. 城市學與山水城市[M].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6:47.
[6] 吳啟焰.城市密集區空間結構特征及演變機制——從城市群到大都市帶[J].人文地理,1999,(1).
[7] 朱明安,李穎.城市積水原因分析及防治對策探討[J]. 城市道橋與防洪,2011,(4).
[8] 盲目的城市化將帶來災難[EB/OL]. 光明網, 2010-10-11.
[9] 孫毅.仿生學研究的若干重要進展[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10,(3).
[10] 不用空調的恒溫建筑[EB/OL]. 中國廣播網, 2009-11-05.
[11] 王穎.城市社會學[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5:505.[責任編輯 王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