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提出了校企合作的組織機構建設和法制建設的具體思路,分析了制定《校企合作教育法》的必要性,研究了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激勵機制。該機制主要由組織機構、法律制度、考評制度、獎懲制度有機結合而成。
關鍵詞:校企合作;職業教育;激勵機制;培訓機構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符: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32-0175-02
機制主要由機構和制度構成,任何一項工作都要有具體的人來完成,要使一項工作能夠出色地完成好,就要有一個好的工作團隊(組織機構)和好的制度。機制主要有以下幾個要素:工作任務和標準(政府下達),誰去干(定責任、定人員),怎么干(法律和制度),由誰檢查評價,結果怎樣,如何處理(獎懲兌現),由誰監督,效果如何(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等反饋給政府)。以上要素的有機結合就是機制。通過這一機制的運作,人們對干這一件工作的熱情更高。取得更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則該機制是正激勵機制;若通過這一機制的運作,降低了人們干這一件工作的熱情,社會效益和經濟效變差了,則該機制是負激勵機制。
一、建立健全相應的組織機構
1.在政府建立校企合作的協調機構,在國務院、各省市成立校企合作辦公室,由政府協調機構協調財政、稅務、工商、教育、人事、勞動等部門及行業主管部門,保證各項政策法規落到實處。
2.建立由教育主管部門代表、行業協會代表、企業界代表、職業院校代表組成的職業教育委員會,負責監督職業院校的教學與管理,審查職業院校的招生計劃、專業設置、人才培養方案、課程設置、專業教材的編寫與審查、授課內容、學生實習實訓方式、就業指導等,以保證職業教育質量的提高和實用性的增強,加強職業教育的不可替代性和對企業的吸引力。
3.建立職業院校與企業合作的促進機構,專門負責職業院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與協調。各職業院校應當從本校的實際情況出發,根據校企合作業務量的需求設置相應的校企合作促進機構。對于校企合作相關業務量較大的學校,可以設立功能較齊全的專業化組織機構;對于校企合作業務量較少的學校,則可以設立相對綜合性校企合作促進機構,但也要明確職責,并隨著校企合作業務的增加,逐步增設相應機構來滿足校企合作的發展需要。職業院校與企業合作的促進機構要與行業協會、合作企業、教育主管部門、政府協調機構加強聯系、及時溝通校企合作的有關信息,及時準確填報校企合作的基礎臺賬資料,及時匯總上報。
4.在行業協會里建立相應的職業教育與培訓機構,負責職業技術標準與職業資格標準的制定,并參與職業技能鑒定,參與職業教育質量的評估。行業協會可以組織由企業職工、職業學校學生共同參與的行業技能大賽。
5.在企業里建立相應的職業教育與培訓機構,負責組織落實校企合作和職工培訓的各項事宜,負責企業參與職業教育與培訓的基礎臺賬資料的建立完善和情況匯總上報,并在政府建立的校企合作信息平臺上公布,接受社會各界的監督。
二、 完善制度體系
1.完善法制體系
現行的法律法規對職業教育的主體不明確,多數是“號召”、“鼓勵”、“支持”企業參與職業教育,企業在職業教育中的地位不明確,企業可以參與也可以不參與職業教育,可以多參與也可以象征性地少參與職業教育,因為企業沒有法定的地位、義務、責任和權利。職業教育要靠職業學校和企業共同來辦,沒有企業參與培養不出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這一點已被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和我國近幾年的實踐所證實。建議政府完善有關法律法規,明確企業在職業教育中的地位、義務、責任和權利。企業除了義務和責任外,在職業學校專業設置、招生規模、人才培養的規格、人才培養方案、專業建設、課程建設、實習基地建設、學生技能鑒定、學生就業指導等方面要有參與權。進一步明確企業在職業教育中的義務和責任,做到責任明確、指標量化。
2.盡快制定《校企合作教育法》
制定《校企合作教育法》,明確職業學校、合作企業在合作辦學中雙方的地位、義務、責任、權利,明確政府在合作辦學中具體的財政、稅收支持政策,明確雙方在資金使用、設備使用、人員使用、場地提供、招生、就業、培訓等方面的責任。
3.完善檢查、考核、評估制度
要使一項工作得到具體落實,不讓它成為一紙空文,就必須制定一套量化的考核辦法、量化的獎懲辦法,就要做到考核方法切實可行,考核指標量化具體,獎懲依據明確,檢查評估常規化、制度化,考核評估過程和考評結果公開透明。
4.完善獎懲制度
(1)對于職業教育優秀企業免征教育附加費,企業評先、升級,企業領導提拔任用,企業專業技術人才配備等方面優先考慮。
(2) 對于職業教育合格企業教育附加費減半征收,企業評先、升級,企業領導提拔任用,企業專業人才配備等方面適當考慮。
(3) 對于職業教育不合格企業,批評教育,限期整改,教育附加費全額征收,并處一定罰金,企業評先、升級,企業領導提拔任用,企業專業人才配備等方面謹慎考慮。
(4)對企業在職業學校建立生產線的企業,學生實習生產產品的產值免稅。
(5) 允許企業付給實習學生的工資低于法定最低工資標準,以提高企業接納實習學生的積極性。
(6) 對在職業教育與培訓中有突出貢獻的企業家,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或授予相關榮譽稱號。
(7) 對于不參與職業教育的企業,征收學徒稅。
結語
建立激勵機制的目的在于調動校企雙方合作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積極性,鞏固和發展校企合作的成果。校企合作的正常運行既需要發揮雙方領導的積極性,還需要充分調動企業員工和學校師生的積極性,還需要發揮行業協會的橋梁和紐帶作用,更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導、社會輿論和新聞媒體的積極關注。校企合作雙方要定期對雙方的職能部門、對學生進行培養和指導的企業員工、學校教師和表現突出的學生作出符合實際情況的評價,對在合作過程中有突出貢獻的部門或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政府部門要出臺政策措施,對在校企合作工作中做出成績的學校和企業給予政策方面的鼓勵或優惠,引導更多的學校和企業走校企合作共同培養人才的道路。行業協會在行業標準的制定,行業技能鑒定,行業技術發展規劃,行業人才需求分析及培養方案,行業發展趨勢及展望等方面要經常組織職業學校、企業、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開展討論交流,組織開展技能大賽,促進行業發展,形成良好的學術氛圍。社會新聞媒體、社會輿論要對校企合作給予關注,及時宣傳報道,形成良好的社會環境。
參考文獻:
[1] 虞璐,樓世洲.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動力機制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7,11(33):10-13.
[2] 狄陽群,丁振.論企業參與職業教育——以制度為分析視角[J].職業技術教育:科教版,2006,(25).
[3] 趙一兵,單強.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的研究與探索[J].教育與職業,2009.11(32):27-28.
[4] 曾憲明,賈劍方.構建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激勵機制[J].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8):71-73.
[責任編輯 高惠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