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之際,在當前國際國內形勢復雜變化的情況下,回顧中國共產黨90年的偉大精神具有重要意義。首先,需要了解中國共產黨在90年中產生哪些了偉大的精神;其次,這些偉大精神具有哪些鮮明的特征;最后,我們應該如何繼承和發揚這些偉大精神。這些都是需要我們深刻領會的。
關鍵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改革開放精神
中圖分類號:D2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32-0186-02
列寧指出:“黨是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它的任務決不是反映人民群眾的一般水平,而是帶領群眾前進。”[1]于是,在中國共產黨成立的90年里,中國共產黨人站著時代的前列,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持科學發展觀等理論指導下,創造和改變了歷史。在此過程中形成一系列可歌可泣的“精神”。這些精神博大精深,內容十分豐富,涵蓋了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社會和黨的建設等各個方面。認真學習這些“精神”和踐行這些“精神”是當代中國人的責任和使命。
一、偉大精神
井岡山精神產生于中國共產黨人在土地革命時期領導的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斗爭與建設,是中國革命走向獨立的肇始。在極其嚴酷的斗爭環境下,中國共產黨人和紅軍將士一直保持著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旺盛的斗志,以驚人的革命毅力和吃苦精神,克服種種困難,始終堅持艱苦卓絕的斗爭。因此,井岡山精神的主要內容大致體現在:一是堅定的革命信念。中國共產黨人是在大革命失敗后,在敵人的屠刀下仍堅持革命。二是堅持黨的絕對領導。井岡山的斗爭之所以有別于以前的農民起義,就在于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有先進的馬克思列寧主義和理想。三是密切聯系群眾的思想作風。四是一切從實際出發,敢于闖出新路。中國共產黨在十月革命的影響下采取城市暴動遭到失敗后,勇于放棄城市,采取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五是艱苦奮斗的作風。
長征精神是中國革命在大革命失敗之后面臨的又一個重大的挫折,迫使中國工農紅軍進行重大戰略轉移的過程中形成的。長征中的作戰,是在敵強我弱,紅軍兵力、裝備居于絕對劣勢且無后方依托的戰況下進行的。正是在這種艱苦卓絕的斗爭過程中,形成了令人蕩氣回腸的長征精神。長征精神表現為:一是樂于吃苦、不懼艱難的革命樂觀主義。即在革命與生命面臨生死存亡的時刻,也依然保持樂觀向上的精神風貌。二是勇于戰斗、無堅不摧的革命英雄主義。紅軍在相較于國民黨的物質各方面都處于落后的狀態下,依然堅持頑強地與國民黨作斗爭。三是重于求實、獨立自主的創新膽略。紅軍在長征過程中,特別是在遵義會議之后,完全按照中國實際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豐富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四是善于團結、顧全大局的集體主義。
延安精神產生于1937年1月黨中央毛主席進駐延安,到1948年3月為了迎接全國解放戰爭的勝利,東渡黃河,前往華北,結束了在陜北和延安13個春秋的輝煌歲月。這一時期人們通常稱為延安時期,形成的精神也被稱為延安精神。其主要內容:一是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二是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三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四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
太行精神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太行這片革命熱土上形成的。其精神體現了,在國家危亡的生死關頭,表現出的不怕犧牲、不畏艱險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表現出的百折不饒、艱苦奮斗的精神;雖在民族危亡時刻,但表現出的革命樂觀、為民族解放萬眾一心、敢于勝利的精神;同時表現出為人民利益英勇奮斗、無私奉獻的精神。
西柏坡精神是毛澤東在西柏坡召開的中國共產黨七屆二中全會上提出來的。西柏坡是中國革命史上最后一個農村指揮所。西柏坡時期較之井岡山時期和延安時期,我黨我軍的軍事力量、經濟力量及政治影響力均已發生重大變化。這一時期,是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轉變的關鍵時期,其歷史轉變的中心任務是奪取民主革命的徹底勝利和實現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到城市的偉大戰略轉移,把中國社會主義事業推向新的更大勝利。西柏坡精神是緊緊圍繞這一中心政治任務培育出來的。主要內容為:一是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開拓進取精神;二是堅持依靠群眾,堅持團結統一的民主精神;三是戒驕戒躁的謙虛精神;四是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
“兩彈一星”精神產生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當時我國面臨著嚴峻的國際形勢,為打破核大國的訛詐與壟斷,為了世界和平和國家安全,在條件十分艱苦的情況下,黨中央高瞻遠矚,果斷做出了研制“兩彈一星”的戰略決策。老一代科學家和廣大研制人員在茫茫戈壁上,冒酷暑嚴寒,克服了各種難以想象的艱難險阻,突破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終于在1964年10月16日成功爆炸了我國第一顆原子彈;1966年10月27日,導彈核試驗成功;1970年4月24日,人造衛星發射成功。“兩彈一星”精神,成為20世紀中國人民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的可貴民族精神。其精神被江澤民總書記概括為“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于登攀”。
改革開放精神在“中國第二次革命”的過程中形成的。其精神大致體現在:一是只有改革和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二是在改革開放中不迷失自我,走“中國特色道路”;三是憂患意識。
除了上面所列舉的偉大精神之外,還有其他一些偉大精神,如紅巖精神、雷鋒精神、抗震精神等,時時在激勵著中華兒女。那么這些偉大的精神具有什么特征呢?
二、偉大精神的鮮明特征
毛澤東指出:“工作的時候就要有一股革命熱情,就要有一種拼命精神。”[2]這些在中國共產黨成長的過程中產生的偉大精神具有如下特征:
1.實踐是偉大精神的鮮明特色。一方面,這些偉大的精神都是在實踐中產生的,也是在實踐中發展完善的;另一方面,這些偉大精神的繼承與發展也是體現在實際行動之中的,并不僅僅是口號或者空話。例如,井岡山精神強調敢闖新路,指引黨和工農紅軍開辟“工農武裝割據”的新路,是在中國革命以城市暴動為斗爭方式失敗之后開辟地新的道路,這是在實踐中闖出來的,同時根據中國的國情采取了武裝斗爭、土地革命和根據地建設三位一體的革命道路;西柏坡精神強調堅持“兩個務必”,提醒廣大黨員和領導干部不被勝利沖昏頭腦,是在當時中國革命要即將取得勝利、全國即將解放的黎明時期,毛澤東根據當時的客觀實際提出了“兩個務必”的重要思想;“兩彈一星”精神強調大力協同、勇于登攀,激勵廣大科研人員密切合作、集體攻關,面對原子武器這樣精密的技術,自然需要團隊合作,而“兩彈一星”精神正好是利用了社會主義有利于辦大事的優勢,并且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
2.創新是偉大精神的活的靈魂。仔細領會這些偉大的精神,我們就會發現這些精神一個鮮明的特征就是創新,敢走不同于以往的路。例如,井岡山精神實質上是走了一條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這在馬克思列寧的著作中是沒有的,是一種全新的道路。長征精神的創新體現在超長距離的轉移,這在人類歷史上都就是絕無僅有的。“兩彈一星”精神的創新性就更為明顯了,讓中國完全自主掌握了核武器技術,從此中國真正地走入大國行列。改革開放更是一場創舉,改變了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不相容的固有模式,造就了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模式,走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一偉大成果。
3.理性與人文并重。黨的偉大精神以科學理論為指導、以社會實踐為基礎、以客觀規律為依托,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體現,彰顯了科學理性。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等都強調“實事求是”,大慶精神突出“講求科學、‘三老四嚴’”。同時,這些偉大的精神關注人的利益、滿足人的需求、促進人的發展,體現出強烈的人文關懷。從延安精神強調“實踐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到改革開放精神強調“以人為本”,人民利益始終在我們黨的價值體系中處于核心地位,始終是衡量黨的一切工作最終也是最高的價值尺度。黨的偉大精神教育人更激勵人、依靠人更發展人,始終不離開對人的關懷,體現的是我們黨對自身活動目的性的積極追求。
三、傳承與發揚
胡錦濤同志說:“今天我們弘揚延安精神,就要堅定正確的理想信念,自覺學習和忠實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堅定不移地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而奮斗;就要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始終不渝地為最廣大人民謀利益;就要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大興求真務實之風,既敢于探索、勇于創新,又腳踏實地、埋頭苦干,扎扎實實做好改革發展穩定的各項工作;就要堅持謙虛謹慎、艱苦奮斗,增強憂患意識,注意防微杜漸,厲行勤儉節約,激勵廣大干部群眾在前進道路上永不自滿、永不懈怠。延安提出用延安精神建設延安,這個口號很好。希望大家振奮精神、堅定信心、扎實工作,使革命圣地不斷煥發出新的光彩。”胡錦濤總書記的講話雖然只是提到了延安精神這一個精神,但卻為我們如何繼承和發揚這些偉大的精神提供重要指導。
在當今全球化的時代,世情、國情、黨情已經且正在發生著深刻變化。我們黨面臨許多前所未有的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面臨著長期而又復雜的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和外部環境考驗,同時面臨著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脫離群眾和消極腐敗等危險。因此,我們應該在這些偉大精神的指引下,做到:
一是堅定正確的理想信念,始終保持對黨、對人民、對事業的無限忠誠。
二是我們要傳承和弘揚這些偉大精神,錘煉堅忍不拔、百折不撓的品格,始終保持知難而進、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
三是我們要傳承和弘揚這些偉大精神,堅守黨的政治本色,始終保持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艱苦奮斗是這些偉大精神的優良傳統,是中國共產黨取得90年輝煌成就的基石。在思想開放、理念更新、生活多樣化的時代,堅持艱苦奮斗的政治本色意味著保持一種生活準則、一種工作作風、一種利益觀念、一種精神狀態,乃至追求一種高尚的奮斗目標和人類共同的價值方向。
四是我們要傳承和弘揚這些偉大精神,始終堅持為人民服務的政治立場,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系。 正如鄧小平所說:“世界觀的主要表現就是為誰服務。”[3]偉大精神培育我們的世界觀,自然也就使得我們要與人民密切聯系。
偉大精神是我們寶貴的財富,雖然時代發生了變遷,但這些偉大精神的本質并不會發生變化。作為21世紀的中國人,都應該從這些偉大精神中汲取前進的動力,使這些偉大的精神成為中華民族騰飛的動力源。
參考文獻:
[1] 列寧.列寧專題文集:論無產階級政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38.
[2] 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85.
[3]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92.[責任編輯 李 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