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建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需要政府出資和補貼。福利經濟學作為理論分析基礎,從社會福利的角度對市場經濟體制的優缺點進行評價,通過謀求實現社會經濟福利最大化而進行各種政策的傾向性選擇。同時,西方發達國家在工業化進程中,不斷改革創新居民的社會福利制度,這一實踐過程為我們提供了政府參與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寶貴的改革經驗,從而為進一步完善黑龍江省農村新型養老保險制度奠定基礎。
關鍵詞:福利經濟學;農村養老保險;黑龍江省
中圖分類號:F840.6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32-0112-04
一、福利經濟學理論回顧
(一)早期的福利經濟學
早期的福利經濟學以亞當·斯密思想為核心,認為市場機制就像一支看不見的手,調節資源的配置和產品的分配,使得個人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的同時也實現了社會福利的最大化。
亞當·斯密之后,法國經濟學家巴斯夏提出了“社會和諧論”,邊際主義學派把社會福利歸結為人們在消費中獲得的效用,一種心理上的滿足感。
新古典學派的馬歇爾提出福利經濟學的三個重要概念:消費者剩余、生產者剩余、外在經濟。馬歇爾提出的概念后來成為了福利經濟學研究的重要分析工具。
(二)舊福利經濟學
1920年,英國著名經濟學家阿瑟·賽斯爾·庇谷出版了《福利經濟學》一書,自此,福利經濟學理論體系得以構建。福利經濟學的主要內容:(1)以邊際效用價值論為基礎論述了福利的含義。他把福利分為兩類:一類是廣義的社會福利,另一類是狹義的經濟福利。廣義福利難于計量,經濟學研究的重點應是可用貨幣計量的經濟福利。(2)主張基數效用論。他認為,提供人們最大限度滿足的是物的效用,可以通過單位商品的價格來計量,個人福利是可以計量的。(3)認為經濟福利和國民收入這兩個概念是對等的,對其中之一的內容的任何表述,就意味著對另一個內容的相應表述。(4)強調收入的均等化。他認為,收入的邊際效用遞減,收入越大邊際效用越小,因此,他主張把富人的部分貨幣轉移給窮人會增加效用,從而增加經濟福利。(5)國民收入量的增加和均等化的收入分配是福利經濟學研究的主題,檢驗社會福利的標志是國民收入的大小及國民收入在社會成員中的分配情況。(6)要使一國經濟福利有所增加必須增加國民收入量。國民收入總量的增加是促進經濟福利、徹底解決貧困問題的主要因素。而增加國民收入量的關鍵在于資源的有效配置。一般來說,資本主義的自由競爭可以最適度地配置生產資源。如果出現了生產資源配置不當,由國家采取適當的調節措施如課稅和補貼,可以實現生產資源的最優配置,增進社會經濟福利。
庇谷作為一位偉大的經濟學家,其關注的重心一直是實際收入及分配。庇谷認為,實際收入與資源稟賦、資本、知識、公民素質、政府及國際貿易有關。同時,分配問題涉及工資、工人補貼、失業及其引發的復雜后果。庇谷的結論是更平等的收入分配可以增進福利。由于經濟周期會影響跨期分配,這一問題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對政府干預的討論,包括稅收、轉移支付等財政政策,這就蘊涵了工人退休后養老保險的福利早期雛形的思想。
(三)新福利經濟學
羅賓斯對庇古的福利經濟學提出挑戰,反對庇古關于效用可度量和效用可比較兩個基本命題,反對庇古的收入均等化政策主張。
帕累托、埃奇沃斯、費雪利用無差異曲線分析法建立了序數效用論,認為效用只能按照序數進行相對比較,消費者追求最大滿足的途徑不能如庇古所理解的那樣力求達到最大滿足總量或最大效用總量,而是力求達到最高的滿足水平,即最高的無差異曲線。帕累托并且提出社會福利最大化的標準——帕累托最適度原理。
卡爾多在《經濟學的福利命題與效用在個人間的比較》中提出了新的福利標準——虛擬補償原理,即在一項社會變革中,如果受益者在補償受損者后仍有剩余,則這種變革認為是提高了社會福利。
希克斯對卡爾多標準進行了補充,認為只要社會經濟變革以提高效率為導向且每項變革都能提高生產效率,國民收入就會不斷增加,經過足夠的時間,所有社會成員的福利都能提高,變革后的受損者最終會得到補償,該標準稱作假定補償原理。
薩繆爾森進一步提出了社會福利函數理論,認為補償事前是無法預測的,應該把福利最大化放在最適度條件的選擇上。社會福利是每一個社會成員個人福利的總和,是一個多元函數,社會福利與收入分配密切相關,即使生產和交換都滿足最優條件,沒有合理分配,社會福利也不可能達到最優狀態。要使社會福利達到最大,經濟效率是必要條件,合理分配是充分條件,社會無差異曲線與效用可能性曲線的切點就代表社會福利的最優值點。
綜上,無論是新舊福利經濟學,都是從社會福利的角度對市場經濟體制的優缺點進行評價,通過謀求實現社會經濟福利最大化而進行各種政策的傾向性選擇。眾所周知,市場經濟最大的弊端就是“窮人愈窮,富人愈富”。 我們可以借鑒西方國家使用的各種方法,解決和預防我國現階段存在的問題,而福利經濟學無疑是解決問題的好途徑。
二、西方發達國家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異同點綜述
通過選取代表性國家透視西方發達國家的三種主流農村養老保險制度(表1),比較其異同點,對我國的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具有重要意義。
三、我國農村養老制度現狀
國際上通常把人口老齡化起點定義為60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10%或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7%。國家統計局的數據表明,2007年我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占總人口數的比例已高達8.1%。①按照國際標準,我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我國擁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而大部分分布在農村,因此,中國農村老年人口增長速度要遠快于城鎮,中國人口老齡化的重負農村將承擔大部分。因此,我國農村養老問題日益突顯,能否妥善解決直接關系我國社會和諧和經濟長期發展。
從經濟學角度看,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推進與成熟,城鎮化速度不斷加快,我國農村家庭規模縮小、功能在弱化;人口流動速度快、代際傾斜嚴重;家庭養老作為主要的養老方式面臨越來越多的排斥,而且老年平均壽命不斷延長。而中國大部分農村,貧困仍是主要問題,老年人基本的生存權和發展權是否能得到充分保障值得我們深思。
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的數據,中國農村能享受退休金的老年人僅占5.5%,能享受集體養老補貼的占0.4%,高達94.1%的老年人則完全依靠家庭養老。農村老年貧困人口為736萬—922萬人,貧困率高達8.6%—10.8%。① 因此,建立全方位,覆蓋廣的綜合化農村養老體系勢在必行。
四、建立和完善黑龍江省農村養老保險制度
(一)黑龍江省農村養老保險發展歷程與現狀
自1991年開始,黑龍江省開始進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1994年底《黑龍江省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規定》出臺,但由于多方面原因,2004年后農保制度基本處于停滯狀態。到了2009年12月12日,黑龍江省啟動新型農村養老保險試點工作,并公布出臺實施意見與細則。試點工作首先在國家批準的市縣展開,再逐步推廣全省。
根據黑龍江省經濟與社會發展報告中的統計數據表明,黑龍江省人口老齡化趨勢逐漸遞增,而且農村老齡化程度高于城鎮,因此,農村養老保險問題困難日益突顯,為保障黑龍江省經濟平衡有序發展,農業的穩固地位,要切實解決好農村養老問題。
(二)黑龍江省農村養老保險試點工作存在的問題
按照黑龍江省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政策,試點縣(市、區)行政轄區內具有農業戶籍、年滿16周歲(不含在校學生)、未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農村居民,可自愿參保。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由個人繳費、集體補助、政府補貼構成。參保的農村居民要按規定繳納養老保險費。個人年繳費標準分為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等5個檔次,試點各縣(市、區)可根據實際情況增設繳費檔次,最高標準不得超過1 000元,參保人按年度自選檔次一次繳費,至60周歲止。最低繳費年限為15年,其間因特殊情況可以間斷,只要累計滿15年即可。實際年齡距離退休年齡不足15年的,可一次性補繳保費。農村居民參加養老保險,政府將給予補貼。補貼分為中央財政補貼和地方財政補貼兩個部分,見表2。
1.參保制度設計科學性有待提高
(1)基礎養老金欄目中暫定每人每月55元,沒有明確繳費年限,也即無繳費年限長短的要求,一視同仁,這就不能激勵中青年的農民對繳費的積極性,會造成參保率低的情況。
(2)個人賬戶養老金欄目中,最低繳費限額為100元,補貼為30元相當于繳費金額的30%,而到了500元的繳費檔次,補貼才為50元,僅僅相當于繳費金額的10%,不升反而降得厲害,出現了交的越多補得越少的局面。
2.黑龍江省地方財政對新農保的年補貼數額有提升的空間
從總體來看 (表3),東部地區地方財政對新農保的年補貼數額占地方財政收入的比重0.84%與中西部地區的比重0.88%相差無幾,而黑龍江省的比重為0.59%,低于各區域的平均水平較大的幅度,因此,在全國范圍來說,地方財政對新農保的年補貼數額比重較低,補貼力度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3.經辦機構不健全及效率不高
黑龍江省的實際情況是縣級經辦人員數量不足而且在沒有激勵機制的條件下工作效率不高。鄉鎮經辦人員流動性較大。
(三)結合黑龍江省實際及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的可行性政策分析
1.適當調高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補貼標準并科學設計檔次之間的補貼激勵機制。
2.適當加大政府財政對農村養老保險的支持力度,至少向全國看齊。
3.制度的完善與經辦管理要有創新性思維。這就要求在堅持農民自愿的情況下,制度上在激發農民積極性的同時,又能給農民建立一個表達意見和建議的平臺,還要加大信息的公開性和透明度,充分尊重農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及監督權。
4.提高黑龍江省新農保經辦管理的能力。可以通過整合資源,實行聘請村級代辦員并按每人每年服務人群來確定經費及工資并直接列入財政預算,這樣通過工資的激勵機制來解決鄉鎮以下基層經辦人員不足及提高工作效率的問題。
《黑龍江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2010年10月26日中國共產黨黑龍江省第十屆委員會第十四次全體會議通過)中提出,以推進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工程為重點,建立完善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斷提高保障標準,健全保障體系;促進經濟加快發展,使全省人民過上更加幸福、更有尊嚴的美好生活。因此,切實落實并解決好農村養老保險的試點工作,積極為向全省鋪開做準備,在龍江十二五期間就顯得尤為重要。
參考文獻:
[1] 高文敏,李偉.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國內外經驗借鑒及啟示[J].黑龍江社會科學,2011,(8).
[2] 姚明霞.西方福利經濟學的沉浮[J].當代經濟研究,2001,(4).
[3] 井潤生.西方福利經濟學的發展演變[J].石家莊經濟學院學報,2001,(12).
[4] 周長城,周慶華.養老保險制度的國際比較[J].湖北社會科學,1996,(4).[責任編輯 高惠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