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勞動的內涵深奧、復雜,外延很寬泛。筆者首創出三組概念:外化勞動與內化勞動、場內勞動與場外勞動、訂制勞動與自主勞動。對勞動過程(價值形成過程)與生產過程、勞動與勞動力,以及工資與利潤的性質做了新的闡釋,并就勞動(價值)計量問題發表了獨特看法。
關鍵詞:勞動;價值;外化勞動;內化勞動;場內勞動;場外勞動;訂制勞動;自主勞動;勞動計量;同質勞動
中圖分類號:F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32-0001-04
一、三組新的勞動概念
(一)勞動的一般闡釋
勞動是人區別于其他動物的特有的活動,是人類為滿足自身需要而做的有目的的活動,是人的生命力(體力、智力)的耗費。
“需要”,包含滿足勞動者自身需要與滿足他人的需要。在經濟學上,只有勞動產品是為滿足他人需要的勞動(為了交易的勞動),才可能成為商品,才有價值。本文討論的勞動即商品生產勞動,或創造價值的勞動。不進入交換過程、不實現價值的勞動,不屬本文討論范疇。
勞動的傳統分類,有按照行業分(按照具體勞動的外觀形式,按勞動分工來劃分),分為工業勞動、農業勞動、商業服務業勞動等;也有按照勞動復雜程度分:簡單勞動與復雜勞動;按生命力消耗形式分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按勞動的存在形態分為物化勞動與活勞動。
(二)三組勞動新概念
筆者以活勞動的形態為研究重點,提出三組新的勞動概念(從三個新的角度對活勞動進行區分)。
1.外化勞動與內化勞動
外化勞動:勞動作用對象非勞動者本人,勞動成果是物質產品、文化產品或服務的增長。這種勞動形式是傳統意義上的勞動。
內化勞動:勞動作用對象是勞動者自己,勞動成果是勞動者自身的勞動能力的提升。勞動形式有:學習、培訓、實習、考察、交流、會議及必需的思考等。公司組織的學習進修活動,之所以得支付學習者薪水,乃是因為這種學習提高了勞動者的勞動能力,對公司未來的價值增值有幫助。
外化勞動也會產生內化勞動的效果,正如后文將要進一步闡釋的。總體來說,勞動力不因勞動的支出而遞減,相反,因勞動的支出而遞增。故此外化勞動客觀上也跟內化勞動一樣,具有提升勞動者的勞動力的功效。區別在于,外化勞動的目的及主要結果是提供物質產品或服務,勞動者勞動力的提升是一個副產品(外部性);而內化勞動的目的及主要成果是勞動者勞動力的提升,提供物質產品或服務則是副產品(比如實習生的實習勞動)。外化勞動是正在形成并實現價值的勞動,內化勞動是有待形成并實現價值的勞動。外化勞動、內化勞動的劃分,與物化勞動、活勞動的劃分,是不同的。外化勞動、內化勞動都是處在“物化”過程中的活勞動,外化勞動物化在產品、服務中;內化勞動“物化”在勞動者自身。
2.場外勞動與場內勞動
從勞動發生空間時間分:
有發生在工廠、農田、辦公室,即生產或服務場所內,也多半發生在規定的時間內(所謂“上班時間”)的勞動,我稱之為“場內勞動”。這種勞動一般以“顯性”、固定化、程式化的方式表現出來,為人們所熟知。
有發生在工廠、農田、辦公室之外,即生產或服務場所之外,也是多半發生在規定的時間之外(所謂“業余時間”、“八小時之外”)的勞動,我稱為“場外勞動”,這類勞動多以“隱性”、隨機、偶然性、非程式化的方式表現出來,不容易被人認知。
盡管場內勞動多屬于受雇者的勞動(當然也可能包括雇主的某些勞動),而場外勞動則非雇主、投資者之雇傭。當然,場內勞動者(所謂“上班一族”、雇員)由于受到場內勞動的束縛,相對來說,從事場外勞動的機會相對要少些。
3.訂制勞動與自主勞動
有的勞動是已經設計好、有相對固定的范式(甚至標準化的)、也往往有時空限定的勞動,我稱之為“訂制勞動”。而有的勞動是未經設計、沒有固定范式、也沒有時空限定的勞動,這種勞動我稱之為“自主勞動”。
有些訂制勞動是由所謂“自然”來設計、制作,實際上是由人的長期經驗積累傳承的結果,并無“專利人”,比如大部分農業勞動,和一些手工業的勞動。越來越多的勞動(方式)則是由特定的人設計的,是有“專利人”的。所謂新工藝,新的勞動組織方式,就是典型的勞動設計。很多訂制勞動往往不是專門地、單獨地設計出來的,而是與勞動工具、機器設備的發明創造伴隨而生的。某種新的勞動工具、機器設備的出現,往往就是一種新的訂制勞動被設計出來的時候。由于一種新的勞動工具、機器設備的專利產生,是跟相伴而生的新的訂制勞動緊密相連的,沒有新的勞動工具、新機器設備,新的訂制勞動是無法復制、模仿的,故此一般沒有必要為此新的訂制勞動單立一項專利。訂制勞動一般都需要通過一定的學習才能掌握。越是現代化的工業生產勞動,越具有“設計”的色彩,越需要上崗前的學習培訓。
隨著技術的發展、生產方式的進步,訂制勞動與自主勞動的外延邊界也在發生變化。不少以前屬于自主勞動的,成為了訂制勞動。由于分工的細化,行業的擴展,很多過去由投資者(雇主)自發、盲目實施的活動,比如資本運作、投資決策、監督管理等的勞動,納入了職業化范疇,成為新的訂制勞動。技術進步也使得訂制勞動越來越“軟性化”、復雜化,越來越需要勞動者的能動性(自主性),乃至創新性,其“機械式”、簡單性色彩有所淡化,比如電腦程序員的工作,產品研發工作,銷售服務,資金的管理運作,以及其他管理工作,等等。但是,即便如此,這種勞動,還是屬于“訂制勞動”的范疇,因為它依然是經過雇主事先派定、安排的,必須合乎雇主的目標設定,故此仍處在雇主的自主勞動的規范、限定之下的。
正如知識的邊界不會因為人獲取的知識越來越多而縮減,反而會不斷擴展一樣,也正如機器人的誕生是解放了人的勞動、豐富了人的勞動而不是取代了人的勞動一樣,自主勞動的邊界不會因為訂制勞動邊界的增大而縮小,而是會進一步擴展,其能效也會提升。
一般來說,“自主勞動”是“訂制勞動”之母。自主勞動的一個主要功能是“生產”訂制勞動,訂制勞動則是執行、體現自主勞動的成果。自主勞動屬于價值含量較高的復雜勞動,而訂制勞動多屬價值含量較低的簡單勞動。自主勞動的“風險性”也大大高于訂制勞動,訂制勞動在實施、付出前一般都有已約定、可預期的回報(工資),而自主勞動則往往是經歷了大量嘗試甚至失敗之后,并在經受市場檢驗、認可之后,才能獲取報償。故此自主勞動得到比較高的回報似乎是比較合理的。
內化勞動、場外勞動多屬自主勞動,外化勞動、場內勞動多屬訂制勞動,前者一般規范著后者。
這里引用一段法國偉大作家雨果說的一段話,以之對勞動的復雜性、多樣性做一個小小腳注:“凝神靜思,不等于無所事事。這里面有有形的工作,也有無形的勞作。沉思靜默,就是勞動;冥思玄想,就是行動;胳膊交叉,在于活動;手掌合攏,也是工作,舉目望天,也是一種事業。”①
二、勞動過程與生產過程
勞動是創造并實現價值的活動,故此,勞動過程就是價值形成與實現過程,二者可視為是等同的。價值的創造在自主勞動(場外勞動)階段時,處在尚未對象化(物化)的觀念(潛在、隱性)形態上,當進入到生產過程(場內勞動)之后,勞動(價值)進入物化(對象化)階段,再之后,進入價值實現階段(銷售)。服務行業的生產過程(場內勞動過程),往往就是服務銷售過程,即價值實現過程。
“生產過程”,是指從投資到價值實現的過程。大致有下面幾個環節:生產場所的確定,人員聘定,采購,產品的生產,銷售。很顯然,這個過程跟場內勞動的過程是重疊的。與此生產過程相關的場外勞動過程,卻未涵蓋在內,包括大量的學習、思考,生產過程前期的資本運作、資源(包括土地)配置、市場調研、社會關系建立(包括專利合同訂立,與保險、律師、會計師等市場中介機構的合同訂立等),以及生產過程之后的利潤分配,再生產的籌備或者產能的末期處置等。專利費、品牌費、利息、地租的支付這一事實從一個側面印證了勞動過程實際上是大大超越了生產過程的邊界的。
某一產品的勞動過程(或價值形成、實現過程)則是指從該產品的設計、試驗、研制開發到企業創立、資源配置,再到該產品的生產銷售與分配的整個過程。勞動過程或價值形成實現過程大于生產過程。生產過程是勞動過程中重要的一環。通過生產過程(場內勞動過程),場外勞動(自主勞動)得到物化與價值形成并實現。
三、勞動與勞動力
勞動是勞動力的耗費形式,勞動力是勞動的隱性、潛在、貯藏狀態,是勞動的一種可能性狀態。勞動力在“量”上大于勞動力的耗費——勞動,人不可能消耗他所沒有的,也不能支出超過他所有的,正如你不能取倉庫里所沒有的。
勞動力包含體力與智力。體力與智力各自耗費的方式、規律是不同的。體力有一個自然的邊界,一個人工作8小時之后需要休息,需要用物質來維護、修復他的體力,一旦過度耗費,就更難恢復。而智力(包括知識、經驗、熟練程度、創新能力等)的積累、耗費,盡管需要有體力做基礎,但它是不需要物質性的東西來做營養,來修復、維護,而是需要通過各種方式的學習、思考、實踐(勞動)來培育、增進。智力這種勞動力,有鮮明的用進廢退的特點,隨著勞動力的使用、耗費,勞動力持有者(人)的知識、經驗、能力(其勞動力、創造價值的能力)隨之增長。
智力需要一個物質——大腦——依托,包括大腦器官在內的人體所有器官的衰退是不可避免的,故此大腦器官衰退引起的智力的減退似乎也是不可避免。不過這與其說是智力(精神性的東西)本身的減退,毋寧說是身體器官功能(物質性的東西)的減退。人的思考能力、精神產品往往是在年長、甚至在晚年時期是最好的。而當一個人物質性的存在消亡了,其精神性的存在則因其堪可傳世的精神產品而獲得長存。
現今勞動力市場,青壯年優于中老年,體力的優勢似乎強于智力的優勢,那是因為受到了生產技術的制約所導致的。同時我們也看到現今的勞動力市場上,勞動力曾經耗費、使用時間越長的,越有經驗的,越能夠獲得高酬職位。這又印證了智力的優勢。隨著生產技術不斷進步,生產將越來越倚重智力,而非體力。勞動力市場上,體力的優勢越來越將讓位于智力的優勢。
勞動力(人)的本質力量不是體力,不是物質性力量,而是智力,是精神性的力量。故此,盡管體力有逐步衰減之勢,但總體來看,無論從單個個人的歷程,還是從整體人類的歷史來看,勞動力都有不斷增長的趨勢的。勞動力就是這么一個用進廢退的奇特“商品”,越用越有,越耗費,越加增。當然,這有個前提就是:這個勞動力的耗費必須是適度的。竭澤而漁、殺雞取卵式的掠奪式耗費,對勞動力是一個損害。
四、勞動的價格(報酬)
人付出勞動取得收益,就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一樣,順理成章。收入的多寡取決于付出勞動的質的優劣及量的多少。不同的人付出的勞動的質量及其獲取的收入是千差萬別的。雇員付出的勞動屬于“訂制勞動”,或場內勞動,因此獲得雇主支付的合約工資。而雇主獲得收入(利潤),乃是因為他付出了“自主勞動”或“場外勞動”。
這里提到的觀點與傳統的“工資是勞動力的價格”不同。理由是:勞動力假如能被出售,那出售后就該易主,就不屬于勞動者,而應該屬于雇主。而事實是,勞動力與人是不可分割的,是不可以被出售的,它始終與其擁有者(雇員)同在,從未被出售過。其次,假如勞動力被出售了,就意味著勞動者失去、至少是部分失去了勞動力,這與雇員在勞動過程中往往提高、增強了他的勞動力這一事實相矛盾。一個出售者出售了某物之后,其物不僅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這在邏輯上是不通的。
雇主僅僅靠擁有生產資料的所有權而與雇員合作是不夠的,甚至是不可能的。雇主必須懂得如何去運用、經營他所擁有的生產資料(或財產,資本)。所謂勞資合作,更可視為是勞動的合作——自主勞動與訂制勞動(場內勞動與場外勞動)的合作。雇員憑付出的訂制勞動獲得的報酬(價格)是工資,雇主憑付出的自主勞動獲得的報酬(價格)是利潤。
傳統意義下的勞動市場,僅僅是指受雇者的市場,也即訂制勞動的市場。而自主勞動的市場,傳統上稱其為資本市場或投資市場。傳統的勞動市場是雇員與雇主(投資者)之間博弈場所,也是雇員之間的競爭場所,而投資市場(自主勞動市場),則是投資人之間以及投資人與市場之間博弈、互動的場所。訂制勞動的付出者往往在勞動之前就確定了其勞動報酬的多少,比較有保障;自主勞動的付出者要到訂制勞動得償之后才能夠獲取報酬,這個報酬事先也難以準確預知,故此更具風險性。
五、勞動(價值)的計量:“不可能的任務”與“無形的手”
(一)“同質勞動”
任何一個事物的計量,必須有個基本前提,那就是被計量、衡量的事物是同質的,一如數學上所謂“同類項”。對勞動的計量也是如此。一個工人的勞動與一個農民的勞動、一個經理的勞動與一個生產線工人的勞動、一個教授的勞動與一個普通職員的勞動,等等,比如說簡單勞動與復雜勞動、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等,這些勞動,顯然不可等同看待并簡單加以計算。
要對勞動進行計量,就必須抽象掉勞動的個別性差異,將之通約、簡化為同質(等質)的“人類一般勞動”,我把這同質的人類一般勞動,稱為“同質勞動”。“同質勞動”就是創造某一等量價值的勞動(生命力的標準消耗),或者說是創造等量價值的勞動的標準單位。
(二)“不可能的任務”
但是在實踐操作上,如何確定、量化這個“同質勞動”,或如何得到一個可操作、可計量的“創造等量價值的勞動的標準單位”呢?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之間如何換算?復雜勞動與簡單勞動之間存在怎樣的倍乘關系?自主勞動與訂制勞動之間如何量化比較?場外勞動與場內勞動,內化勞動與外化勞動如何通約?而人的勞動往往是一種復合性、綜合性的勞動,是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的結合,有簡單勞動與復雜勞動的參雜,也有自主勞動與訂制勞動兩重成分,還有內化勞動與外化勞動的融合。勞動的內涵太深邃,外延太廣闊,形式太豐富。要從如此復雜的現象中,找出、計算出一個“同質勞動的標準計量單位”,哪怕是某一個歷史階段的“同質勞動標準單位”,都根本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impossible task”)。同質勞動,只能是一個理論上的抽象,而非一個可量化,可操作的概念。
(三)“勞動時間”的謬誤
李嘉圖(以及后來的馬克思)用“必要勞動(時間)”對同質勞動進行表述,尤其是馬克思明確指出在未來的公有制計劃經濟社會,貨幣、價格、市場將消亡,人們憑勞動券領取所需,似乎表明勞動是可以被人為地量化、計算的,人們可以根據各人提供的勞動量獲得自己的分配量。但由于問題的實質——如何找到“同質勞動”,如何得到勞動的標準計量單位,或者如何確定“必要勞動時間”——絲毫沒有解決,盡管“勞動”后面加了一個貌似可計量的概念——“時間”,也是徒然。因為同時間里耗費的個別勞動千差萬別,“同一時間”這一概念的引入,絲毫統一、化簡不了,更掩蓋、抹殺不了在這同一時間里耗費個別勞動以及個別勞動創造價值的巨大差異。假如硬要實施這個“時間”計量方法,那么只能是霸王硬上弓,無視“同一時間”里的勞動的類別差異與個體差異,無視(或人為杜撰出)它們之間的換算通約率,“逮住禿子當和尚”,主觀地、人為地、硬性地規定、捏造出一個“標準勞動(時間)”單位。實際操作往往變成:誰在生產線、田間、辦公室呆的時間(場內勞動,或訂制勞動時間)越長,誰的“勞動時間”就越長,誰就創造了更多價值。而將那些非于生產場所發生的場外勞動或自主勞動一概排斥在計量范圍之外,不算為勞動,也不算為創造價值;而付出場外勞動或自主勞動的人若從生產經營過程獲取利益,毋庸置疑就被認為是巧取豪奪,就是“剝削”了。這種度量勞動,從而決定收入的做法,可能還隱含著這么一種前提觀念(或做法),即同質的標準勞動單位,得由領導、上級認定(所謂精英決定法,這種做法容易操作,但錯謬也大),或者多數決定法(所謂的民主決定法,這種辦法比所謂領導、精英決定法強些,但難以操作,因為不僅需要工廠內部投票,還需要全民投票,也需要就任何一種勞動方式的“價值含量”進行投票,這是做不到的)。這實際上是一種用“時間”來偷換“同質”概念的做法,是不合乎邏輯與事實的,是有違前述勞動、價值本義的,是錯謬的。以前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經濟學界曾經嘗試去尋找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結果失敗了。
(四)“不可能的任務”由“無形的手”完成
對勞動(價值)的計量,這個“impossible task”,人無能為力,但“成事在天”,有一只“無形的手”(即市場機制)來自發自動地幫我們完成。
“無形的手”是如何計量差異萬千的個體勞動(個別價值)呢?是如何把這些差異萬千的個別勞動進行同質化從而進行比較、計量呢?這個問題等于:各種商品、各種生產要素價格是如何生成的。
我們都知道,那是通過市場機制形成的。市場機制,包括私有制(財產分立的制度——哈耶克)、交易、價格、貨幣等,以及平等、自愿、守約等基本共同的原則。有了這些非人為的“天然”機制(哈耶克稱“自生秩序”),所有商品、服務的價格,包括人的勞動的價格,都“自動”生成。人根本不必為我的勞動、你的勞動誰更值錢,我的產品你的產品能賣個啥價錢,去費那個神,操那個心。商品、服務的價格,由該商品、服務的市場決定;雇工勞動(訂制勞動)的價格,由勞動力市場決定;投資者、經營者自主勞動的回報(資本的價格,利潤),由投資市場決定;誰也逃不脫市場價格、“無形的手”的控制、約束、預定。
整個市場的價格,是由超乎人的理性、作為之上的“無形的手”來形成、確定的,并反過來指導、規范市場中人的行為。市場價格,這個公認、公正且便捷省事的對勞動、價值的衡量、計量方法,是外在強加性的,是主導性、支配性的。正如在政治民意領域,人可以控制個別投票的意向,但是控制、決定不了整體選舉的方向與結果一樣,人可以控制、決定個別的交易價碼,但是無法操縱、決定整個市場的價格。
市場機制這一“自生秩序”不是人可以設計出來的,而是人類社會“自發”形成的。對之,人只能接受、認識,最多加以利用,而不可以按照人自己的所謂理性設計去顛覆、消滅,或徹底改造、全盤更換。假如人覺得人自己設計的秩序(社會建構主義,哈耶克)要比這一“自生秩序”更好,而要去人為設計、實施一個自以為更加合理公正的量度勞動與價值的方法(比如“勞動時間”法),以替代市場制度(自生秩序),從而要取締私有制,消滅市場制度,事實已經證明,必將遭到“無形的手”(所謂“自然法則”,或自生秩序)的嚴厲懲罰。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資本論[M].中共中央馬恩列斯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 亞當·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M].郭大力,王亞南,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2.
[3] 李嘉圖.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M].周潔,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
[4] 弗里德里希·奧古斯特·哈耶克.致命的自負[M].馮克利,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5] 弗里德里希·奧古斯特·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M].王明毅,馮興元,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New Exploration Of Labor
LI Yong-ming
Abstract: The content of labor is very profound and complex,its range is very large.The author originally creates three couples of concepts about labor: internalizing labor and externalizing labor,inner-site labor and outer-site labor,designed labor and original labor.The author also offers new explanation about some couples of concepts such as the production course and the labor course,price or payment of labor (wage and profit).At last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his unique view about the problem of measurement and calculation of labor (or value).
Key words: labor,value,internalizing labor ,externalizing labor ,inner-site labor ,outer-site labor,designed labor ,original labor,measurement of labor,
[責任編輯 海 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