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城市一體化不是簡單的城市合并,而是兩個地緣接近、功能相對獨立的城市,在擴張中相互銜接,以至最終融合的過程。目的是通過產業優勢互補與區域協作的方式促進兩個城市乃至周邊城市群的共同發展。但在具體實踐中,發現除了各地方政府因行政壁壘導致利益糾葛之外,還有更復雜的部門和行業利益糾葛,這顯然超出了當地政府的協調能力范圍。
關鍵詞:城市群;一體化;協調
中圖分類號:F29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32-0082-02
在我國計劃經濟時期,國家注重行政隸屬關系,一定程度忽視了地區或城市間的經濟發展聯系,形成各自相對分割的封閉經濟,使得地區間發展極端不平衡,社會經濟、產業發展、交通物流、人力資源等無法實現共享,從而無法形成相鄰城市間的優勢組合、優勢互補。市場經濟條件下就有可能充分利用各具特色的相鄰城市之間非常靠近的空間特點,進行一體化建設,組成一個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新型大城市,從而形成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一種新模式。
一、K市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問題
1.各種“資源”稀缺成為制約地方經濟發展的瓶頸
K市作為內陸平原地區,礦產、能源等 “硬資源” 稀缺,這種“硬資源”的稀缺從客觀上造成了K市經濟發展不能依附于自然資源;另一方面,雖然K市擁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農村剩余勞動力存量大,但中高級技工和具備研發能力的科技人才相對較少,“軟資源”實力較弱。目前,該市高級專業技術人員每千人僅2.1人,中級專業技術人員每千人10.4人,初級專業技術人員每千人16.4人。唯有從根本上改善“軟資源”的稀缺,有效阻止本地人才外流和加強對外來人才的吸引力,否則“軟”、“硬”兩方資源稀缺勢必會繼續阻礙該市的社會經濟發展。
2.產業結構有待進一步優化
K市經濟結構中存在三種產業結構不合理、工業規模較小、產業層次偏低和優勢產業不突出等問題。這些問題制約了該市經濟的總體增長質量。對K市來說,在當前形勢下要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就要緊緊抓住中原經濟區建設上升到國家層面的大好時機,以城市一體化和承接沿海城市產業轉移為重大機遇,把優化經濟結構作為經濟工作的主線,科學調整,抓住重點,努力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水平,使經濟結構更加符合新時期經濟發展的要求。
3.項目引進有待優化
在以往招商引資和城市發展過程中,K市這樣一個自身實力相對較弱的中小城市,長期以來基本處于一種被選擇狀態,往往被剝奪了發言權和選擇權。隨著國家批復建設中原經濟區大錘落地,許多大型、優勢企業看中了K市人力資源、土地成本優勢和發展前景,紛紛伸出了橄欖枝。這時,我們更應慎重對待:一是要清醒地認識到面對這樣的重大歷史機遇,K市必須進一步加強招商引資力度,引來大項目帶動經濟快速發展;二是要善用自己的發言權和選擇權,絕不盲目引進項目,更不能“零條件”準入;三是要做到有計劃、有規劃地引進企業和項目,利用自身優勢,明確自身支柱產業定位,形成有效的產業鏈,帶動經濟快速發展。
二、國內其他城市一體化發展的經驗與做法
1.長株潭(長沙、株洲、湘潭)一體化
長株潭一體化是中部六省城市中建設城市群中的先行者。在行政區劃與經濟區域協調下,通過項目推動經濟一體化,長株潭為其他城市群發展做了榜樣。成為“中國第一個自覺進行區域經濟一體化實驗的案例”。按照“規劃指導,基礎設施先行,重大項目支撐,產業發展為核心”的發展思路,著重推進基礎設施一體化、城市相向發展和產業一體化。1999年,湖南省長株潭經濟一體化辦公室組織編制完成了長株潭“交通、電力、金融、信息、環境”五個網絡規劃。實施長株潭經濟一體化發展戰略初期,主要是按照“交通同環、電力同網、金融同城、信息同享、環境同治”的要求,實施五個網絡規劃,實現城市相向發展。宏觀上要求超越三市按行政區劃獨自規劃、發展產業的舊格局,三市統一規劃產業布局、統一產業政策、統一整合資源,突出特色,深化分工,優化結構,構建三市合理分工、優勢互補的區域產業發展新格局,不斷提高區域競爭力。
2.沈陽城市群一體化
2010年4月6日,國家發改委正式批準設立沈陽經濟區國家新型工業化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所謂沈陽經濟區是由沈陽、鞍山、撫順、本溪、營口、阜新、遼陽、鐵嶺八個城市組成的,區域面積7.5萬平方公里,總人口2 359萬,城市化率達到65%,是中國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區之一。目前,沈陽經濟區總體發展目標已經確定,即力爭經過3—5年的努力,以沈陽經濟區城際連接帶的新城和新市鎮為依托,通過采取同城化、珠鏈式和組團式的三種區域空間發展模式,將城際連接帶建設成為聯接八個城市的交通帶、城鎮帶和經濟帶;再經過5—10年的努力,基本實現沈陽經濟區一體化。八城市正在著力打造以沈陽為核心的沈鐵、沈撫、沈本、沈遼鞍營、沈阜五條城際連接帶,形成八城市集群發展的新格局。
目前,八城市按照總體要求,基本編制完成37個新城、新市鎮的總體規劃,確定了每個新城、新市鎮的發展定位、發展規模、產業發展、土地利用。
3.長三角經濟區一體化
在整體規劃與協作方面,長三角做得較好。長三角已經建立了常務副省長一級的定期溝通機制,形成了長三角地區各城市市長論壇制度。最關鍵的是,長三角各城市都自覺意識到上海的龍頭老大地位,開始進行各自資源的整合和調配,使江浙兩省的物流、資訊流、人才流,都與上海進行相應的對接,形成不同城市的定位和分工,逐步形成經濟一體化下的城市分工合作局面。
蘇浙滬三省市和19個城市人事部門就共同簽署了《長三角人才開發一體化共同宣言》,啟動了長三角人才一體化建設。長三角地區按照共同宣言確定的市場主導、開放自主、互惠共享、優勢互補的原則。以實現區域內人才自由流動為最終目標,通過項目合作、政策銜接,逐步建全工作機制、穩步推進人才開發一體化工作。
三、已有的城市一體化發展模式對K市的啟示
1.加強區域內各地政府合作,避免城市在發展中的同質化競爭
制約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要障礙是體制性障礙。如何打破體制性障礙,在整個區域發展當中,不僅是中部城市經濟一體化問題,而且這是全國的共性。因此,應構建多層次、多形式的協調機制,激勵約束政府行為實現城市間的博弈均衡。一是成立威權式組織。即形成一個跨地區的協調組織和合作機制,著重協調區域內重大問題如產業布局等。二是成立談判式組織,擁有相應的談判式組織,就區域內重大問題進行投票仲裁。如在引資中某個城市采取 “傾銷式” 稅收優惠或土地出讓價格,嚴重損害了其他城市的利益,就可以由受損方向區域治理委員會起訴,由治理委員會進行仲裁。
2.政府管理創新,培育多元主體參與機制,確立主體伙伴關系
政府是區域協調的核心主體,但不是唯一主體,因為它并不擁有推動區域發展的全部資源。城市圈是一個人口與經濟活動高度聚集的空間,它的發展和競爭力的提升都離不開非公共部門的資源與活力。應通過機制設計和制度保障來體現它們的利益和 “呼聲”,也只有如此才能從微觀機制上減少區域發展的摩擦成本。長三角經濟一體化地區在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嘗試。政府的角色只是提供一個平臺,而平臺的主角應該是企業家。基于區域發展的共同目標,就必須整合所有利益相關者的資源,構建公共資源和私營資源間的合作網絡,實行多元區域治理。
3.創建區域共同市場,促進區域內資源的合理流動
遵從市場經濟規律,打破各城市之間的市場地區分割與地方行政保護,建立各種共同市場優化資源配置。區域共同市場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讓各城市都能體會到 “集體租金” 增加所帶來的利益分享。可以建立區域內一體化的消費品市場、資本市場、技術市場及人才市場以消除各種阻礙要素合理流動的非市場干預,為區域一體化營造合理的經濟基礎。
參考文獻:
[1] http://www.chinanews.com/cj/2010/10-14/258561.shtml,中新網.
[2] 陳湘滿,常奇.城市化與長株潭經濟一體化研究[J].城鎮化研究,2003.
[3] 于國安.城市群一體化的發展及趨勢[J].學習時報,2010,(12).
[4] 喻新安,蔣曉明.中原城市群一體化研究[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 李 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