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21世紀這個知識經濟和資源稀缺的背景下,那些跨部門、跨地區業務增多的企業面臨著對有限的資源進行優化配置和激烈的市場競爭,企業必須尋求解決方法才能應對挑戰。從資源配置視角出發,通過引入資源消耗會計,改進預算管理模式,達到對企業未來內部生產經營活動進行規劃、控制和協調,從而使企業的資源得到最合理的配置。
關鍵詞:資源配置;預算管理;資源消耗會計
中圖分類號:F830.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32-0166-02
預算管理的實質是在有限資源的約束下,通過配置投入資源以及控制投入產出比的過程,最終實現企業資源的優化配置。樹立從資源配置角度考慮的預算管理觀念實質上可以通過引入資源消耗會計這個成本創新方式來達到目的。通過資源消耗會計的引入,可以實現企業資源配置的路徑。優化后的預算管理模式中的預算編制與執行、控制與考評,可以完成對企業資源的最佳配置和使用。
一、預算管理的資源配置觀
“資源”的定義范圍相當廣,這里的“資源”指那些能夠以貨幣計量,將來能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流入的,這個定義與會計中資產的定義相似。具體來說是可以納入預算體系進行管理的資源,包括人、財、物、信息、商譽以及技術和知識的積累等有形的和無形的資源。
市場機制作用的發揮對市場資源進行了初次分配,要想實現初次資源的優化配置,企業就要對投入的資源進行二次優化配置。預算管理通過企業預算的編制,實現對企業資源進行優化配置,通過預算的執行與控制使企業的發展與所擁有的資源及自身的經營環境保持動態平衡,從而也保證了企業資源投入產出比最大,最終也就實現了企業資源的優化配置。
美國管理會計師協 會(IMA)在2002年推出了資源消耗會計,它創造性地將美國的作業成本法(ABC)和德國的彈性邊際成本法中的精華相結合,取長補短,形成了一種新的成本會計方法,它更有利于成本管理和控制。要發揮預算管理在企業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就應該引入資源消耗會計這個成本創新方法,對企業的資源消耗的成本計量有一個清晰的認識。此外,還應該優化預算管理的編制與執行、控制與考評,這是實現預算管理對企業資源優化配置的保障。
二、資源消耗會計概述及其在預算管理中應用的必要性
(一)資源消耗會計概述
在資源消耗框架中,主要是基于計量的成本分配(計劃與實際)。資源消耗根據數量加以核算,并按每一資源單位進行評價。因此,這些成本從資源結集點向成本對象(例如,作業、項目、產品、顧客等)進行分配。在這種處理方式下,資源消耗會計注重成本性質的分析,并為實現收益目標而致力于E/I產能 (剩余 /閑置生產能力)的管理。
符合資源消耗會計特征的基本原理有如下八個方面(Benjamin、Simon,2003):對所有資源結集點的產能進行定量化地處理;對E/I產能進行精心的管理;深刻了解資源結集點的相互關聯性;將所有的關聯成本靈活運用作業成本進行歸屬計算;確認被投入資源的成本的性質,在當初以及在資源消耗點上的變化;有的關聯成本進行歸屬計算;基于多元收益性目標的層面,僅局限于集中計算和吸收固定費用,而不對產品/顧客的全部成本進行集中計算和吸收;在操作方面,不僅是戰術層次,且在戰略層面也支持資源的管理和經營決策。
(二)資源消耗會計在預算管理中應用的必要性
引入資源消耗會計后的預算管理本質上是一個以預算為標準的管理控制系統。它從戰略的視角,以資源數據為基礎編制預算,運用資源消耗會計的這個成本創新方法,達到企業資源優化配置,并最終達到企業目標。
企業管理層通過預算的方式確定工作任務和業績標準,由企業的全體成員進行執行;為了保證預算的執行過程符合預算規定的目標和標準,企業管理層必須設置專門的組織對預算執行過程和結果經行監控和計量;然后進行比較并提出優化建議和業績報告,最終達到完成預算目標的目的。
三、引入資源消耗會計后預算管理的主要內容
引入資源消耗會計后的預算管理是以預算編制為起點的,預算是根據企業的戰略規劃和經營目標所需資源需求數量及價值進行編制的。根據已經編制的預算,利用資源消耗會計的成本核算方法計算出剩余/閑置產能,對剩余/閑置產能充分利用,重新編制新的預算,然后進行預算的執行,當然要在企業管理層支持的情況下,帶領全體成員執行,并且各個部門相互協調,將預算執行好。在預算控制中首先要進行前饋性預算控制,包括進行組織設計和設置相關指標等。預算執行的實際計量和實際運行結果要與預算指標進行比較,從而進行反饋性預算控制,即對實際運行結果與預算指標進行差異分析,進行反饋、提出進行下次預算編制的優化性建議,最后得出業績報告。就這樣不斷地循環下去,最終實現預算目標。在實施引入資源消耗會計后的預算管理的過程中,深刻理解這個以所需資源需求數量及價值為核心的動態循環過程,對于保證引入資源消耗會計后的預算管理有效運行是至關重要的。
四、資源消耗會計在預算管理中的具體操作
引入資源消耗會計后的預算管理是一個系統的工程,它包括編制預算、審批預算,以及預算的執行、前饋性預算控制和反饋性預算控制等必不可少的環節。具體操作如下:
1.預算編制按照自下而上與自上而下相結合的方式編制。各個資源需求部門根據以往資料及其所細分的資源結集點將所需資源制定成某部門預算表草稿,所有資源需求部門將預算表草稿上報給企業預算管理部門,預算管理部門根據匯總的預算表草稿編制成企業預算表草稿,上報給企業管理層,企業管理層根據企業戰略及企業所處的經營環境對草稿進行修訂,審批預算,最終形成企業的預算。
2.當一個資源消耗部門有多個不同“產出”時,就要將這一個資源消耗部門按不同的產出分成不同的資源結集點,即一個資源結集點只有一個“產出”。一個資源消耗部門只能由一個負責人負責,但是一位負責人可以同時負責多個資源消耗部門。資源消耗部門的負責人將預算目標進行細分至其下的若干資源結集點,使得相關責任人對具體的資源結集點負責,做到層層負責,層層把關,保證預算的執行,從而達到前饋性預算控制的目的。
3.設置預算監督部門對預算執行情況進行控制,以最小的單位資源結集點為基礎進行控制。在計算差異時,由各個資源消耗部門的負責人將其負責的資源結集點的實際資源消耗情況與預算數進行比較,從其自身方面分析其產生的原因,形成預算差異分析報告,上報給預算管理部門,預算管理部門根據企業的外部經營情況進行分析產生差異的原因,對可以優化的差異提出建議。從而為下次編制預算提供參考,也形成了動態的循環。
4.企業管理部門根據預算差異分析報告及業績報告對預算的執行情況進行考評。在差異分析報告及業績報告上可以清晰看出每個資源結集點的執行情況及其投入產出情況,企業管理層可以據此進行考核與評價,實現預算管理的激勵和約束作用,這樣就達到了反饋性預算控制的目的。
五、小結
從資源配置的視角對預算管理模式進行優化,通過引入資源消耗會計,對企業所擁有的資源進行優化配置,從而使得企業計劃工作很好的開展與完善,減小了企業的經營風險與財務風險。企業預算管理的制定、執行、控制和評價預算過程,是企業采用量化的工具,達到企業自身擁有的資源與企業的發展目標以及其所面對的經營環境保持動態一致的過程。
預算管理作為一種先進的管理方式,它將企業的短期經營目標與長期戰略目標相結合,以其具有的機制性、戰略性與全員參與性等諸多優點越來越受到理論界及實踐界的關注。本文通過資源配置的視角,將資源消耗會計引入預算管理,在有限資源的約束下,通過配置投入資源以及控制投入產出比的過程,最終實現企業資源的優化配置。同時,也為進一步完善預算管理體系進行探索,并為我國企業實行引入資源消耗會計的預算管理提供了理論借鑒。
參考文獻:
[1] Benjamin,L. and T.Simon. A planning and control model based on RCA principles[J].Cost Management,2003,(7-8).
[2] 陳永強.加強企業預算管理,優化資源配置[J].企業研究,2010,(11).
[責任編輯 杜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