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古代貨幣政策的得失與王朝興衰密切相關。西漢、三國的蜀國以及唐初的貨幣政策的成功,促進了經濟發展,增強了國力,鞏固了政權;而王莽時期、宋朝貨幣政策的失敗,加速了經濟崩潰,造成了社會動蕩,促使王朝走向衰亡。這些歷史的經驗與教訓,在金融形勢十分復雜的今天,猶應予以認真的反思與借鑒。
關鍵詞:中國古代;貨幣政策;得失;王朝興衰
中圖分類號:F822.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32-0208-02
在中國古代的歷史上,貨幣政策得失互見。成功的貨幣政策可以使國家興盛,失敗的貨幣政策可促使國家衰亡。筆者認為這是一個值得認真研究的問題。
一、穩定開明的貨幣政策對國家興盛的推動作用
從西漢、三國的蜀國及唐朝的貨幣政策,可以看出成功的貨幣政策對發展經濟、增強國力及鞏固政權具有推動作用。
1.西漢貨幣政策促進了經濟發展
漢武帝的經濟制度依賴一個最基本的基礎,就是貨幣的流通。漢朝初年沿用了秦朝的半兩錢。由于對民間鑄錢采取了默認的態度,小錢逐漸出現,市場上流通的貨幣很不規范。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元狩三年(公元前120)漢武帝開始廢止四銖半兩錢,鑄造新的三銖錢,并相應制訂了皮幣(方一尺的白鹿皮定價四十萬)以及白金貨幣 [1]。然而,這一政策失敗了。一系列的失敗之后,誕生了五銖錢。
五銖錢,顧名思義重量為五銖,約3.5克。五銖錢成為后來七百多年中國貨幣的主體,一直到唐朝的開元通寶出現(公元621年)后才被取代。然而,最初漢朝一如既往在各地鑄造。雖然是官方鑄造,分散的鑄造使得質量不一,并難以防止民間的私自鑄造。元鼎四年(公元前113)西漢政府痛下決心,廢止各地鑄造貨幣的權利,統一由中央鑄造。各地均輸官將銅礦石等運來,地方鑄造的五銖錢也一律回收作為原料鑄造新錢。中央獨占鑄幣的權利以及貨幣的成功流通為漢武帝時代的經濟財政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并大大增加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能力。因此才有了衛青、霍去病、李廣、班超們可以揚威異域,國力大增。
2.蜀國的貨幣政策促進國家的穩定
蜀國的貨幣政策與劉巴密切相關。劉巴,字子徹,是三國時期第一流的才智之士,每當重大事件,他都能以敏銳的政治眼光做出準確的判斷。早在跟隨劉璋時,他就曾諫阻劉璋不要引劉備入蜀。這在當時對劉璋來說不失為良言。但劉璋昏聵,終致亡國。追隨劉備后,劉巴也多有奇策良謀。劉備攻成都時,為鼓勵士氣,曾許諾城破之日不過問府庫財物。所以成都城破后,劉璋數年的積蓄被士卒一掃而光,導致軍用匱乏。劉備問計于劉巴,劉巴建議趕鑄面值百文的大錢,把貨物定出價格,開放市場。結果,那些被士卒搶走的財物很快就回收了 [2]。諸葛亮曾稱贊說:“運籌策于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徹遠矣?!痹缭谀莻€時候,劉巴就懂得用貨幣的供需量來調節經濟增長,用政府手段來干預市場、平抑物價,比英國的經濟學家凱恩斯的貨幣理論整整早了1700年。應該說劉備的荊州軍遠征蜀地并能很快站穩腳跟,穩定了經濟形勢,與曹操、孫權形成鼎足之勢與正確的貨幣政策密不可分。
3.盛唐的貨幣政策推進了開元盛世的出現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國力鼎盛的時代,除了明君賢相、詩仙畫圣之外,當然離不開穩健的貨幣政策——開元通寶。
唐朝承隋之后,又重新恢復建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當時,封建地主經濟與文化在全國范圍內得到了較長時期的穩定發展,整個封建社會的經濟與文化均呈現出繁榮景象。唐太宗于公元626年8月即位后,勵精圖治,審慎地調整了統治政策,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諸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封建國家出現了一個政治清明,經濟發展,國力強盛的相對穩定的局面,史稱“貞觀之治”。唐玄宗李隆基于開元元年(公元713年)登基后,在位44年。在他統治前期的開元年間,唐朝進入極盛時期,是唐朝高度發展的黃金階段,史稱“開元盛世”。其時,在城市中,商業興旺,交通發達,很多城市都設邸店,為商人服務,并出現了原始的匯票“飛錢”和信用機構“柜坊”,當時商品交換活躍、錢幣收支頻繁程度可見一斑。唐代冶煉技術取得新成就,全國有168個銀、銅、鐵、錫冶煉所,金屬器物以捶擊與澆鑄制為主,運用切削、刻鑿、焊接等技術。另一方面,漢五銖錢在隋以前已流通了七百多年,其間歷經盛衰,大小輕重已無統一標準,即使隋五銖也有大小多種樣式,至隋末戰亂,社會上薄小劣錢大量出現。唐建國后,為適應其統治需要,于高祖武德四年著手整頓貨幣,頒詔廢五銖錢,改鑄統一的開元通寶。
錢幣在唐代始有“通寶”,開創了錢幣史上的新紀元,在錢幣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從此,中國的幣制正式脫離以重量為名的銖兩體系而發展為通寶幣制,成為唐以后歷朝的鑄幣標準,沿襲近1300年。唐代開元通寶的鑄制與流通,在我國錢幣形制發展史上有著劃時代的意義。唐朝幣制的成功推行,對唐朝經濟社會的穩定與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二、混亂的貨幣政策加速政權的瓦解
我們從王莽時期及兩宋的貨幣政策中可以透視出失敗的貨幣政策能直接導致經濟崩潰,出現政治危機、社會動蕩乃至王朝的衰亡。
1.王莽改革幣制的失敗加速了政權的衰亡
在漢朝四百年的歷史上出現了15年的中斷,始作俑者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空想家王莽。無論幾千年來人們怎么評價王莽試圖挽救西漢末年的政治危機進行的改革,但他所實行的貨幣改革,加重了百姓的負擔,因而招致了全國從上到下的反對,由于改革失敗導致了身死國滅,卻是不爭的事實。后人曾經在評價王莽幣制改革時說: 中國歷代幣制的失敗,多有別的原因,而不是貨幣本身的缺點,只有王莽的寶貨制的失敗完全是制度的失敗 。
王莽共進行了四次幣制的改革。第一次是在他即位前的居攝二年(公元7年),下訟在五銖錢之外增鑄大錢、契刀、錯刀。 新朝建立后,王莽又在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進行第二次改革,廢除五銖錢及刀幣,另外發行 寶貨 ,計有五物(金、銀、龜、貝、銅)、六名(錢貨、黃金、銀貨、龜、貝貨、布貨),共28種貨幣。由于貨幣種類太多,換算起來又十分困難,因此流通非常不便。所以人們仍在暗地使用五銖錢。為推行新幣制,王莽采取強制措施,下令嚴禁私鑄錢,甚至民家藏有銅、炭者,都被指為私鑄貨幣,一家盜鑄,五家連坐。即使這樣,也無法使新貨幣順利流通。一年以后,王莽被迫廢除剛剛施行的28種貨幣,只留小錢(值一錢和五錢)和大錢(五十兩)繼續使用。第四次改革是在天鳳元年(公元14年),廢大、小錢,另作貨布、貨泉兩種 [3]。貨泉重五銖,貨布重25銖,但一貨布卻值二十五貨泉,貨幣價值的比例十分不合理。這次改革,非但沒有理清混亂的貨幣體制,反而加劇了混亂。而且,這些改革都是以新鑄的劣質貨幣代替質量較高的舊幣,然后又以更劣的貨幣代替原來鑄造的貨幣,每更換一次貨幣,百姓就要遭受一次盤剝。由于這些貨幣無信譽可言,所以在王莽施行貨幣改革期間,物價飛漲,社會經濟十分混亂,黎民百姓深受其害,每一易錢,民用破業而大陷刑 ,不少人甚至在市場上痛哭 [4]。
2.宋朝幣制失敗亦構成其衰亡之因
提到宋朝我們總會想到一系列積貧積弱的詞匯:求和、歲幣、城下之盟、燕云十六州……可是最近幾年為北宋唱贊歌的專家們忽然發現并認定宋朝是中國經濟發展最好的年代,其中北宋的交子(后改為錢引)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成為了一大重要論據。筆者認為,恰恰相反的是脫離了金銀做支撐的紙幣產生本身說明這個經濟體產生了問題。交子約產生于太宗淳化年間,開始由成都16家富商聯合建立交子鋪,發行交子 [5]。天圣元年成立益州交子務,翌年發行官辦交子。交子發行以三年為一界,界滿以新交子收回舊交子。每界發行控制在125萬余緡(貫),以鐵錢為鈔本,幣值較穩定,這個時候交子對經濟發展起了促進作用。從仁宗慶歷年間因對西北用兵,益州交子務在陜西發行無鈔本交子60萬貫,以充軍費。神宗熙寧年間,規定兩界交子同時使用,引起貶值。哲宗紹圣年間,因對付西夏,增加發行額達到188萬余貫,由于兩界發行,實際數加倍,于是通貨膨脹加劇。到北宋徽宗在位時,政府濫發交子,交子信用下降,遂于大觀元年把交子務改為錢引務,改稱交子為錢引。不久,河、湟的軍費全仰發行紙幣來解決。發行額達2 655余萬貫,其數相當于神宗以前的42倍,一般貶值 3/4,有些地區貶值90%,引起物價飛漲,民怨沸騰,北宋政權在內外交困中加快走向滅亡 [6]。可以說,北宋滅亡不僅是軍事上的失敗,而經濟上的崩潰、政治上的腐敗、統治者的昏庸無能才是亡國的根本原因。
南宋亡于蒙古而不是金起碼說明南宋的失敗不僅是軍事上的,經濟上的原因也不可忽視。紹興三十年開始由官府發行會子。孝宗淳熙三年開始兩界并行,光宗紹熙元年(又曾三界并行。到寧宗開禧年間韓侂胄之流靠大量發行紙幣作為軍費,從此發行額扶搖直上。開禧年間發行14 000萬貫,嘉定年間23 000萬貫,理宗紹定五年22 900萬貫,紹定六年32 000萬貫,嘉熙四年50 000萬貫,淳佑六年65 000萬貫 [7]。與此同時,會子幣值也直線下降:乾道四年一貫合銅錢770文,咸淳三、四年為75 文,已跌到不足1/10。在此情況下,“市井視之,糞土不如,朝廷寶貨,自輕太甚”,“民愈不售,郡縣科配,民皆閉門牢避,行旅持券終日有不獲一錢一物者?!钡胶髞?,一貫會子已不值一文錢。嘉熙三年李韶概括說:“楮券日輕,民生流離,物價踴貴,遂至事無可為?!盵8] 南宋經濟已到了崩潰的邊緣,這樣的國力又怎能抵御得了蒙古的鐵騎。
三、經驗教訓
從上文的論述中,已可看出幣制的得失直接牽動著經濟能否順利運行,牽動著國家生死存亡的命脈,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經驗教訓。實際上,不管古代現代,不管經濟危機還是金融危機,歸根結底都是貨幣層面出了問題,進而導致人心恐慌、信譽崩潰和市面蕭條,嚴重的會導致政治混論、政權更替甚至產生因轉移國內矛盾會發生戰爭。比如上世紀20年代歐洲各國爆發的經濟危機直接導致了德國民族主義情緒高漲,希特勒乘勢而起登上歷史舞臺,二次世界大戰成為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浩劫;近期中東北非局勢持續動蕩,埃及、沙特、也門諸多國家發生顏色革命,也是由于這些國家最先在經濟領域的崩潰引發的。
在古代,貨幣形式只有貴金屬貨幣(金銀)、賤金屬貨幣和法定紙幣(如:北宋的交子),國家可以用行政手段強行穩定市場秩序。而到了現代,貨幣的形式卻是紛繁復雜的,令人眼花繚亂。除了傳統的貴金屬貨幣、賤金屬貨幣、法定紙幣,還有銀行放貸、國債、股票,還有虛擬貨幣,至于期貨、期權等金融衍生產品種更是種類繁多,層出不窮。
在古代只有政府可以發行貨幣,而到了現代,可以發行貨幣的機構有:政府、銀行、實業型商業公司、網絡公司、金融投機機構,等等。所以,在古代一般只有政府可以制造金融危機,而現代,政府、銀行、商業公司、金融投機機構都有可能造成金融危機。而且,現代的金融危機,在信譽化、法制化、自由化、信息化、炒作化的武裝和打扮之下,這種偷竊行為更是無形、有力和規模空前。今天波及全球的美國金融風暴,直接原因就是以“兩房”為代表的美國抵押貸款機構,濫用信譽,向美國社會和全世界的投資人,(非強制性)發行了規模過大、過于樂觀的“債券貨幣”所致。而這些債券規模巨大信譽薄弱,已經到了脫離了貸款消費者長遠支付能力的程度。所以,一旦美國的眾多貸款消費者無力還貸,就將爆發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其本質是美國抵押貸款機構利用他們“先進而美味”的貨幣工具,引誘并偷盜了全世界投資者的價值和資產。由于長期積累的次貸危機引發,數月間連鎖反應,有瞬間拉垮美國金融構架之勢。
總而言之,中國古代幣制得失的經驗教訓,頗值得借鑒,在今天復雜的金融形勢下,更應予以認真思考,以免重蹈覆轍。
參考文獻:
[1] 蕭清.中國古代貨幣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2] 陳壽.三國志.卷三十九蜀書九[M].北京:中華書局,2007.
[3] 班固.漢書.王莽傳[M].北京:中華書局,.2005.
[4] 司馬光.資治通鑒[M].卷三十七.北京:中華書局,2007.
[5] 脫脫.宋史[M].卷五.本紀第五.北京:中華書局,1985.
[6] 脫脫.宋史[M].卷十九.本紀第十九.北京:中華書局,1985.
[7] 脫脫.宋史[M].卷一八0.北京:中華書局,.1985.
[8] 脫脫.宋史[M].卷四二三李韶傳.北京:中華書局,1985.[責任編輯 海 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