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當前世界經濟發展中,對外投資呈現出越來越強勁的增長勢頭,發展對外投資是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客觀要求,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改革開放政策后,我國許多企業紛紛走出國門,走上國際化的發展道路。為了解決企業對外投資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通過陳述我國對外投資的現狀,分析了我國對外投資所存在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企業;對外投資;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F7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32-0152-02
一、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發展現狀
自從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后,我國許多企業紛紛走出國門,走上國際化的發展道路。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的對外投資更是取得了長足的進展。
(一)中國對外投資的規模
2009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規模超過2 000億美元,其中,亞洲、拉丁美洲是存量高度集中的地區。截至2009年底,中國1.2萬家境內投資者在全球177個國家和地區設立境外直接投資企業3萬家,投資覆蓋率為72.8%,對外直接投資累計凈額2 457.5億美元,境外企業資產總額超過1萬億美元。
(二)中國對外投資的新形式
除了通過資本市場對外投資和在國外市場建立廠房之外,并購國外企業以獲得技術已成為對外直接投資的新形式。如三九制藥集團收購日本東亞制藥公司、上海電器集團收購日本秋山印刷廠、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收購福特汽車公司旗下沃爾沃轎車公司的全部股權。
在國外設立研發中心已成為中國對外投資的新亮點。目前,中國在國外建立科研中心的有海爾和李寧這樣的企業。他們把科研中心放在引領技術和時尚的最前沿,與世界頂級企業合作,招攬優秀人才共同研發,使產品無論在質量上還是外觀上都是最先進的[1]。
(三)中國對外投資的流向
根據《2009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顯示,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國家分布非常廣泛。截至2009年底,中國1.2萬家境內投資者在全球177個國家和地區設立境外直接投資企業3萬家,投資覆蓋率為72.8%。從分布區域看,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在亞洲、非洲地區投資覆蓋率最高,分別達到90%和81.4%。其中在亞洲是中國設立境外企業最為集中的地區。
值得注意的是,與以往中國對亞洲、非洲投資較快增長不同的是,2010年中國對歐洲、北美洲、拉丁美洲投資快速增長。其中,對歐洲投資33.5億美元,增長282.8%;對北美投資15.2美元,增長3.2倍;對拉美投資73.3億美元,增長1倍[2]。
二、存在的問題
盡管中國公司都加大了海外投資力度,努力貫徹國家“走出去”的政策,希望在國際市場上提高企業的實力,但這條路還很漫長,中國對外直接投資企業整體規模和行業分布還是相當有限。從總體來看還存在著不少問題。
(一)從國家范圍來看
首先,國家尚未建立專門的對外投資促進保護立法。由于沒有專門國內立法,我國對外投資促進與保護缺乏統一規劃,外匯、保險、政策性信貸、中介服務等相關職能部門缺乏相應統一協調,現有對外投資促進與保護措施尚不能做到完全的制度化,仍具有較強的政策性。對比發達國家與一些發展中國家的立法經驗與現狀,我國在這方面的工作已經明顯落后。
其次,沒有形成權威、統一的投資促進專門機構。很多國家為了促進本國對外投資而設立了以提供信息咨詢與中介為主要業務的專門機構,如泰國政府專門設立投資委員會海外投資處、韓國設立了海外投資信息中心等機構。目前我國該領域的立法空白,沒有形成權威、統一的投資促進專門機構,實踐中各地設有不同類型的投資促進機構,但卻存在機構重復設置、職能不清、各自為政、混亂無序等問題[3]。
(二)從行業范圍來看
中國企業多集中于運輸、建筑、石油、鋼鐵等行業,這些行業的總的特點是屬于勞動密集型的行業。而金融、電信等服務性行業,一方面由于在國際市場上準入壁壘高,另一方面競爭的激烈程度實在是令人難以想象,中國企業雖然在國內擁有一定的資本,但還是不具備抗風險的能力。
在對外投資地區分布結構上,雖然我國對外投資遍布于世界160多個國家和地區,但大多數集中在發達國家和地區,如北美洲、大洋洲、中國香港等,而對發展中國家的投資明顯偏少,這對于我國開拓廣大發展中國家市場,實現市場多元化是極為不利的。
(三)從企業范圍來看
資料顯示,目前我國非金融類海外企業平均投資額為133萬美元,而當今世界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是450萬美元,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是600萬美元。中國企業的主要差距在于企業資產規模過小、效益規模不夠。
在我國對外直接投資中,新建方式在我國對外直接投資中約占78%,而以收購、兼并方式建立的企業僅占22%左右。投資方式單一,不利于我國企業在對外投資中靈活利用各種投資方式的優勢,也影響了我國對外投資的發展速度。
在中國,多數大型企業仍是國有或國有控股。國有企業在治理結構上有缺陷,使得國有企業在國外市場競爭中缺乏效率和國際競爭力。另外,中國企業在財務管理、技術標準以及產品質量標準等方面都與國際慣例有一定差距。國有企業人才的待遇和培訓比不上外企,造成人才的大量流失。由于缺乏高素質人才,企業在對外投資過程中也會遇到很多風險[4]。
三、中國對外投資的對策
中國政府在要求企業遵循“平等互利、講求實效、形式多樣、共同發展”的基本原則的同時,推出了一系列支持和鼓勵企業“走出去”的政策,主要包括:
(一)政府選擇方面
1.在宏觀上,應加強有關對外投資的立法。建議有關部門應盡快制定和建立完善的對外投資法,形成完善的對外投資法律體系,如《海外投資法》或《海外投資保險法》,以鼓勵和保護中國企業進行國際化的動力與利益。
2.建立與“走出去”相關的國際多雙邊合作機制。加強多雙邊經貿談判磋商,通過商簽多邊經貿協定和雙邊投資保護協定、避免雙重征稅協定、經濟合作協定等,積極爭取將對外經濟合作納入國際多雙邊經貿合作框架。
3.大力推行“走出去”政務電子化和信息化。建立信息網絡管理和服務系統,逐步實行網上申報和批準證書網上發放。完善“走出去”各類業務的統計、年審、年檢和評價制度及管理數據庫。建立部門間協作機制,實現外經貿管理部門與外匯、財政、稅務、海關、開戶行和駐外使領館及投資主體間的數據交換和信息共享。
(二)地區和行業選擇方面
1.在對發展中國家進行投資時,應該按照比較優勢原則,主要投資勞動密集型和資源開發型產業。在對發達國家進行投資時,在行業上應著眼于高技術行業,以獲得其最新生產技術、管理銷售技能,實現我國產業結構的升級。
2.建立行業聯盟,共享信息、共同采購原材料,通過增強討價還價能力來降低成本,最終達到多方共贏的局面。中國現在已經形成了鋼鐵聯盟、鞋業聯盟等行業聯盟,一些大的公司如中國鋁業也通過合并其他同行業的公司來擴大自己的規模[5]。
(三)企業選擇方面
1.在企業規模上應以發展專業性公司為主,建立橫向跨國公司。對經濟實力不十分強、剛開始進行對外直接投資、經驗并不豐富的我國企業來說,橫向跨國公司能內部轉讓國內生產中形成的諸如生產技術、市場銷售技能和商標等無形資產優勢[6]。
2.在投資方式上,應以合資形式為主。這樣做,一方面,可以彌補資金不足的缺陷;另一方面,我們可以通過合資形式和東道國共同經營、共擔投資風險,還可利用東道國合作方熟悉當地情況、關系廣、人緣熟的優勢,多為公司招攬項目。
3.很多大型國有企業應該加快體制改革,形成股份制,由國家占據大部分股份,而將另外的一部分股份轉讓給私人投資。企業建立相關的激勵制度,激勵員工更加努力地工作,提高企業的效率,使企業在世界范圍內的競爭更具有優勢。
參考文獻:
[1] 金鋼.中國企業跨國經營的重要戰略[J].國際經濟與合作,2009,(10):14.
[2] 張磊.全球優化戰略與中國企業國際化[M].北京:企業管理出版社,2007.
[3] 黃穎川.我國擬立法大幅放寬企業對外直接投資限制中小型[N].南方日報,2011-03-04.
[4] 侯俊軍.中小型跨國公司應成為對外投資的主體[J].國際貿易問題,2007,(8).
[5] 操緒江.中國企業國際化經營的戰略選擇[J].沿海企業與科技,2007,(12).
[6] 李曉翠.經濟全球化下中國中小企業國際競爭策略研究[J].特區經濟,2005,(12).
[責任編輯 王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