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就會計信息失真的概念、表現、原因及會計信息失真的應對措施等問題進行探討,指出會計從業人員專業素質和業務水平低是造成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的主要因素。
關鍵詞:會計;信息量;信息失真
中圖分類號:F27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32-0122-02
長期以來,會計從業人員專業素質和業務水平低是造成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的主要因素,這一觀點也被廣泛認可。我作為從事會計工作多年的專業人士,對此提出幾點建議及措施供參考。
一、會計信息失真的內容與形式
會計信息失真是指會計信息的形式與提供違背了會計核算的客觀性原則,不能真實、準確地反映企業各項經濟活動所包含的經濟內容。
(一)會計信息失真的內容
會計信息的情況可分為三類:規則性失真,是指因會計規則不健全和不完善而導致的會計信息失真;違規性失真,指企業故意違反法律、法規而導致的會計信息失真;行為性失真,指會計人員素質不能滿足會計工作的需要導致的會計信息失真。
(二)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
在會計工作的實踐中,一些企業中會計信息失真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原始憑證失真。有些企業對原始憑證的審核流于形式,對填寫不完整、不規范的原始憑證收據以入賬;或將不能作為入賬依據的白條、收據等也魚龍混雜地計入會計憑證;有的還以制作假原始憑證的方法進行“變通”,將一些非法的收支變成“合法”的收支。原始憑證的失真致使企業的資金收支渠道不能明確地劃分,進而造成企業資金流失。
2.財務賬目失真。有些企業不按照會計準則的有關規定設置會計賬簿和使用計科目,缺乏系統性。有些企業在設置“存貨”明細帳時,有意不按存貨的品種明細分類進行設置,而籠統一概之,由此造成企業成本核算失實,也導致企業利潤核算失真。
3.統計報表失真。企業利用會計報表編制技巧和會計制度的缺陷,對外提供虛假報告,這類會計信息失真在企業招標、經營資質申請,貸款申請等過程中表現尤為突出,企業會計信息的失真,其對社會的危害性也是有害的。
4.經營成果失真。有些企業通過截留、轉移、坐支收入等致使企業的經營收入失真,成本失真則表現為少計、漏計成本費用或虛列、多列成本費用。收入、成本的失真又決定了企業的經營成果必定失真,也導致稅收的流失。
5.企業業績失真。有些企業存在粉飾業績,逃避責任的現象。如費用、資產損失等潛虧掛賬,企業將原屬于本期列支的各類費用通過“待處理財產損失、待攤費用”等科目以攤銷等方式轉入到以后各期負擔,由此造成會計信息中本期費用失實,進而影響當期利潤水平的真實性。有些企業短期內反映出財務盈利水平的增長,卻對企業的長期發展造成比較嚴重的影響。有些企業通過對應收賬款中已明顯無法收回的壞賬損失不做財務調整,對庫存商品的滯銷產品不進行及時處理等方式,對這些不實資產列入會計報表的資產類項目,虛增資產,借此粉飾任期內的經營成果,但卻給企業今后的經營制造障礙。
二、會計信息失真主要表現
(一)會計誠信缺失
會計誠信就是會計對社會的一種基本承諾,即客觀公正、不偏不倚地把現實經濟活動反映出來,并忠實地為會計信息使用者服務。
1.企業的經濟管理者控制會計的獨立性。會計歷來就不是獨立自主地處理各項業務的,尤其是對外報告事項。在現實性中會計往往依附于某種力量,或則說是在某種力量支配下處理事務,這種力量究竟來自于總經理、董事長、還是政府官員,不同場合或許不同。但這種力量對于會計處理具體業務則有著主宰力量。
因此,對于一些企業存在著會計信息失真的現象,不能簡單地定論為是會計人員專業水平、業務素質低下而造成的。
2.企業的“道德自由空間”。在現實中,會計誠信往往又是在一定范圍內成立的。如:在家庭內部、企業內部及政府內部,會計誠信原則的實現可能比較容易。但是超出特定的范圍,尤其是在不同的利益主體間,實現會計誠信則會阻力重重?,F實中不少企業在招聘會計人員過程,會把一些擅長做假賬作為一個基本條件來聘用會計人員。會計作為個人一旦介入某個單位,必須徹底忘記會計的“超規范”,而接受受聘企業“道德自由空間”的約束,逐漸地做起假賬。另外,一些企業領導對會計存在著各種模糊認識,直接干擾會計正確履行職責,導致了會計人員陷于不得不做假賬的境地。會計人員的“道德自由空間”得不到更新或復原,假賬盛行之風就難以杜絕,會計無誠信可言,會計信息也無真實可信。
綜上所述,會計信息失真簡單地歸咎于會計人員的誠信缺失,是不合適的,其實更多的情況是會計人員受制于人,而不得已而為之。
(二)企業內部制度不完善
一些企業沒有完善有效的內部財務控制制度,致使會計資料在傳遞過程中,因相互脫節而發生錯誤或因兩個不相容職務缺乏相互制約而發生舞弊;有些企業雖有內控制度一應俱全,但在實際工作中,得不到有效實行,形同虛設,流于形式,不少企業會計人員及企業領導對這方面認識不足,致使內部控制制度的制定過于馬虎、簡單,更談不上實施效果。內部控制實施效果不理想,會計監督就無從談起,在財務運作過程中出現的差錯不能及時察覺或抑制,通常是待違規違記行為發生后才設法堵塞或懲處,使內部控制失去效力,無法有效防止舞弊行為的發生,從而影響會計信息的真實性。
(三)會計工作監督機制不完善
經營者作為有限理性的“經濟人”,為追求契約利益或契約外自身最大利益即為實現其自身效用的最大化,謀求不正當的經濟利益或為了職務升遷,企業領導會示意會計人員做假賬或直接粉飾會計報表。而企業的財務人員由企業經營者直接聘任的,這就意味著企業的財務工作在某種意義上是隨著企業經營者意志而改變,作為財務人員本身的內部財務監督職能就難以發揮。我國雖然有各級的財務監督部門。但由于管理體制不合理等原因,這些機構的權責缺乏約束,遠遠沒有形成組織嚴密的企業外部監督體系。有些會計師務所為了爭取客戶往往采取降低收費標準的手法,在進行驗資,審計、資產評估時常常敷衍了事,對某些客戶弄虛作假的行為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不但起不到監督作用,有些還起到掩護的作用。
三、防范會計信息失真的對策
(一)科學管理原始憑證
應充分利用現代技術對發票等原始憑證進行科學管理。如:利用計算機運算、匯兌功能、開發發票管理軟件,用電子發票取代手工發票,并盡量實現全國性跨地區、跨部門聯網,建立計算機發票全國交叉審核網絡,使虛開,盜開發票現象得到有效遏制。
(二)建立和健全企業內部控制制度。
現代企業一個重要特征是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因而形成企業外部所有者將其所擁有的資源委托給企業經理人員經營管理,并對代理人進行監督和控制。完善有效的公司治理結構是公司健康發展的基礎,是企業的會計信息具有較高相關性和可靠性的體制保證。
(三)加強企業內部審計
企業內部審計具有評價、監督、鑒證和防范功能,其中尤以監督和防范職能最為重要,內部審計機構的設立,對會計信息質量發揮著積極的作用。通過內部審計人員對會計信息以及經濟活動進行的審查,可以發現內部人造假的行為,確保會計信息真實、準確、合理、合法的披露;內部審計機構的設置對企業內部潛在的舞弊人員具有威懾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企業舞弊的發生;內部審計對發現的錯弊情況予以糾正和查處,能防止類似行為再次發生。
(四)加大處罰力度、降低風險收益
根據經濟學的原則“最求效益最大化”的有限理性經濟人,其行為必定遵循成本收益原則,獲得風險收益是經營者提供失真會計信息的主要目的,那么使經營者造假代價高于其風險收益就是一種有效的防范。會計信息失真的措施,要求加強會計監督,加大處罰力度,降低其預期的風險收益。同時,應加強對企業管理人員必要的財務知識教育,強化其會計法制知識,使他們能夠自覺地遵守國家財政法規制度,支持會計公證,合法處理會計事務、從而提高會計信息質量。
(五)完善會計人員管理體制
要改變原會計人員管理體制,實行所有者委派財務總監,領導會計機構及會計工作,會計人員對財務總監負責,財務總監對所有者負責。企業業務運行由經營者全權負責,財務總監與經營者相互配合相互監督,通過財務總監使所有者與經營者達到激勵相容。在這種管理體制下,被委派會計人員的考核、調整、任免和管理由委派機關負責,使會計人員從企業中獨立出來,不受企業負責人的制約。這既保證了會計人員的根本利益,又能使委派的會計人員站在委托人以及社會公眾的立場上公正、客觀地處理會計事務,避免企業經營者輕易操縱會計財務的弊端,達到盡量避免會計信息失真的目的。
(七)建立高效廉潔管理體系
高效廉潔的行政運行目標是轉變觀念,樹立服務意識,精兵簡政,提高辦事效率,清除腐敗現象,凈化社會風氣,是要創造寬松的外部環境。
參考文獻:
[1] 王建輝.決策有用性談會計信息披露的改進與完善[J],財務會計,2000,(1).
[2] 柴梅紅.計信息失真的內外原因[J].山西財源,2004,(2).[責任編輯 王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