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運用多種研究方法,對遼寧省17所普通高校武術教學開展的現狀從教學目標制定、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師資現狀、教學反饋等七個方面進行調查,以期找到一條在短時期內振興高校民族傳統體育的途徑。
關鍵詞:遼寧省;普通高校;武術教學;現狀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32-0267-02
武術運動作為民族傳統體育學科的重要內容,蘊涵著豐富的文化背景和民族風格,在運動特點上也保留了民族傳統文化特色,它所具有的技擊自衛價值、健身價值、文化價值以及經濟價值使其吸引了不同年齡、不同體質的人群加入其中。為了了解高校武術教學現狀,筆者對遼寧省普通高校武術教學現狀進行了調查與研究,并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
一、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文在對遼寧省高校普遍調查的基礎上,以大連理工大學、沈陽大學、鞍山師范學院、渤海大學等17所普高等院校的民族傳統體育教學實施與效果作為研究對象。
(二)研究方法
采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訪談法、數理統計法、綜合分析。
將問卷寄往被調查的各高等院校體育部,由各院校體育部組織發放問卷、填寫及回收,然后負責將問卷統一寄回。問卷的發放對象為在校的一、二年級大學生,發放問卷600份,回收588份,回收率98%。其中有效問卷560份,有效率93%。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武術教學目標制定情況
通過查閱部分遼寧省普通高校武術課的教學目標和對遼寧省部分高校的武術教師在制定武術課教學目標情況的了解,發現遼寧省普通高校在武術的實際教學中,教學目標存在短期性,只是定位在身體形態的完善、技能的提高和發展上,忽視了利用武術技能進行終身體育能力的培養。從《綱要》提出的五個領域的目標來看,也只是定位在運動參與目標、運動技能目標、身體健康目標,而忽視了心理健康目標、社會適應目標。因此,在實際教學中,運動負荷理論、技能形成理論倍受重視,教師在課中過分強調運動負荷的控制和技術教學的精雕細刻,這種現象體現出了武術教學傾向武術訓練,而武術的健身原理、傳承民族傳統文化以及運用武術獲取終身鍛煉的能力沒有在教學內容和實踐中得以體現,武術教學與其他項目一樣僅僅體現在技術教學層面上,沒有把武術作為傳承民族傳統文化的載體。這里不是不提倡對基本知識、基本技術、基本技能的教育,而是要實現終身體育鍛煉就得讓學生在掌握了這些基本的技術方法之后,培養他們終身鍛煉的能力和為健康進行運動的能力,這對實現終身體育的目標顯得更為重要。
(二)武術教學內容
表1 遼寧普通高校武術教學內容的調查
從調查實施教學內容項目上分析(表1),遼寧省大部分高校開展武術教學的內容包括:武術基本功初級拳、初級劍和24式太極拳等教學內容。由于學習內容的選擇面不寬,內容貧乏,項目單調,使之缺乏吸引力。
(三)武術的教學方法與手段
表2 教師在武術教學中采用的教學方法調查
調查顯示(表2)在遼寧省普通高校武術教學中,采用的教學方法有直觀教學法、領做法、練習法等。這說明武術教學方法上的單一性與簡單性,過于關注老師教,忽視學生學。這種偏重技能的授式教學方法助長了學生學習的依賴性,扼殺了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影響了學生對教學內容的主動學習與接受。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在遼寧省普通高校武術教學中,大多數學生對于武術教師的教學方法持滿意態度(見圖1)。對教學方法持“非常滿意、比較滿意和滿意”態度的學生人數約占學生總數的60%,而持“不太滿意”和“不滿意”態度的人數占學生總數的40%左右。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探索適合當代大學生價值觀念的方法和手段,為教學服務。
圖1 學生對武術課程教學形式滿意度的調查
(四)武術課程的師資現狀
圖2 高校武術教師職稱情況
表3 遼寧省省普通高校武術教師年齡統計表
從目前調查情況顯示(圖2,表3),遼寧省普通武術課程職稱結構呈非正態分布,不利于保持教師梯隊的連續性。高職稱、長教齡的教師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和較強的工作能力,這有利于課程的建設和管理監控。但另一方面又存在著一定的弊端,有些非專業高職稱、長教齡的教師,雖說也參加過不同程度的專項進修,但對于專業方面的新知識、新發展和新動向,了解欠深。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勢必對武術教師專項能力的教學提出更高的要求,應不斷地補充新鮮“血液”,引進年輕的武術課程的專業教師。
(五)武術教學反饋
表4 教師對武術采用考評方法的調查
通過教師對武術教學中采用考評方法的調查顯示(表4),遼寧省高校教師對武術課程教學考核與評價,采用“專業成績+平時成績+身體素質”考核方式的多,有24人,占總數的75%,逐步步入綜合的軌道。一般考試內容包括專項綜合技術、戰術,占總成績60%;身體素質占總成績20%;課堂表現(包括學生參與意識、學習態度、人際關系、進取精神、提高幅度、考勤),占總成績20%。這說明遼寧省體育教學內容單一,并且重技術、輕理論的現象非常明顯,絕大部分學校忽略了學生對武術課程理論知識的掌握以及學習態度等方面的評價,考核內容過于片面。
三、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1.遼寧省普通高校在武術課的實際教學中,教學目標存在短期性,過多的強調身體形態的發展和技術水平的提高,而忽視了利用武術課進行終身體育能力和意識的培養。
2.遼寧省大部分高校開展武術教學內容的選擇面不寬,內容貧乏,項目單調,使之缺乏吸引力。教學方式仍然以講解示范為主,教學方法過于陳舊。考核內容過于片面,絕大部分學校忽略了學生對武術課程理論知識的掌握以及學習態度等方面的評價。
3.教師職稱結構呈非正態分布,不利于保持武術課程教師梯隊的連續性。
(二)建議
1.遼寧省普通高校依據本省的歷史條件和人文環境,借鑒國內其他省高校開展武術課程的教學經驗,讓更多的武術項目進入課堂,以形成高校武術課程的新格局。
2.相關部門應為武術教師提供更多的進修和學術交流機會,以提高教師的武術理論和技術水平.尤其要注重現有非專業教師的培養,使之盡快提高自身業務水平,以便更好的勝任武術教學工作。
3.武術教師應采用多樣化的、合理有效的教學方法,將先進的教學手段應用到武術教學中,以提高學生學習武術的興趣及教學效果,培養學生對武術正確的認識和理解。
參考文獻:
[1] 駱紅斌.普通高校武術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4,(1):126-128
[2] 鄧永明.高師武術選項課的教學現狀及改革設想[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4,(3):93-94.
[3] 林建華,黃景東.山東省普通高校武術選項課教學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4,(3):96-98.
[責任編輯 張宇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