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農村建設是新世紀我國城鄉協調發展的重大戰略舉措,不僅要改善農村的生產方式,提升物質文明建設水平,而且也要在農村建設現代文明、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推動實施“農村體育健身工程”是一項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舉措,更是推進全民健身活動、提高農民健康水平及生活質量、促進農村基層體育事業全面發展的重要措施。
關鍵詞:和諧農村;健身工程;基層體育
中國分類號: F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32-0022-02
前言
近年來,隨著黨中央對三農問題的重視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科學發展觀”以及“構建和諧社會”等方針政策的提出,國內學者圍繞著三農問題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對近年來農村體育發展的趨勢,有了一定的經驗,提出了一定深度的建設性意見和建議。體育要在農村、農民中落戶需要一個有計劃、有步驟的構建過程。首先,要加速農村城鎮化進程。鄉村城鎮化是人類文明的大趨勢,可以從根本上改變農民的生活方式。其次,要傳播新的體育思想與價值觀念,加速家庭文明化進程,鼓勵農民進行體育文化消費,加強家庭精神文明建設。再次,進一步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解決農民醫療養老問題。具有中國特色的全民健身體系正在形成,隨著大中城市群眾體育事業健康、穩定的發展,鄉鎮農村體育事業將成為群眾體育今后工作的重點。
一、農村體育現狀
城鄉二元結構限制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城鄉二元社會結構是造成中國目前城市、農村差距的重要因素。最顯著的特點是社會差別與地理差別相互重疊、相互加強,是從制度上對農村居民的歧視,這種社會歧視性差別存在于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等社會的多個方面。在構建和諧社會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下,發展農村體育是一項緊迫和現實的任務。溫總理在“關于制定第十一五規劃的說明”中明確提出了“努力提高廣大農民群眾健康水平,積極開展全民健身運動”。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實施以來,農村體育更是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二、農村體育設施工程
農村體育設施又可以叫做農民體育設施工程。在關于《十一五農民體育健身設施建設規劃》的通知中,明確指出農村體育設施建設的發展目標,使1/5的行政村建有公共體育場地設施,并形成一定規模的農村體育組織網絡和體育骨干隊伍,促進當地農民體育健身活動經常開展,這必將有力地促進農村體育事業的發展,也必定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產生深遠而有意義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提高農村人口的整體健康狀況,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疾病的發生,減少醫療費的負擔;可以豐富農村業余文化生活,培養新型農民,建立科學文明、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農民群眾的生活水平;通過開展經常性的體育活動將增強農村基層組織的凝聚力。總之,實施農村體育健身設施工程,發展農村體育事業,不僅可以提高廣大農民群眾的健康素質,改善生活質量,更可以繁榮先進文化,引導農民移風易俗,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對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著重要意義。
結合農村文化與現代文化的特點,創建特色的農村體育文化是未來一段時間內農村體育發展的必然選擇。首先,要加強城鄉交流,促進城鄉體育文化整合。只有打破城鄉壁壘,加強城鄉交流,積極促進以現代文明為特征的城市體育文化與傳統鄉村文明為特征的農村體育文化融合,并最終實現體育文化的整合,農村體育文化的培育才得以順利進行。其次,改善大眾體育文化傳播體制,引導新農村體育文化發展。
三、農村體育發展的瓶頸
在農村體育的發展研究中,體育意識始終被列為核心因素之一。在鄉鎮農村,要促進群眾體育的廣泛參與,充分發揮群體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目前,農民日益增長的體育健身需求同農村公共體育場地設施嚴重不足之間的矛盾是制約農村體育活動開展的主要矛盾。這就要求地方應加快經濟發展,利用多途徑擴大群眾體育設施建設,加快解決公共體育設施嚴重不足的問題。政府還要充分利用學校、企業及其他已有的健身場地、設施來緩解農村體育資源缺乏的現象,滿足農民體育鍛煉的需求。實施“農村體育健身工程”,必須抓住體育場地建設這一基礎環節,大力推進農村體育場地設施建設。通過各級政府的投入和廣大農民群眾的參與,把體育場地建到農民身邊,提供最基本的健身條件,為農村體育組織的建立健全開展提供平臺,將有效地推進農村全民健身服務體系的建設,使廣大農民能夠享受到基本的體育服務。
四、提高農村體育現狀的方法
加強對農村體育的規劃和管理。政府要對農村體育加強管理,統籌規劃,充分發揮政府宏觀調控的職能。把農村體育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中,各級體育局及相關部門要明確在農村體育發展中的職責,加強公共體育政策的制定落實以及過程監督環節的調控。政府要加大宣傳力度,充分利用一切新聞媒體,如:利用電視、廣播、報刊、互聯網、鄉鎮畫廊、講座、宣傳板報等媒介進行宣傳,營造良好的農民健身氛圍。通過宣傳教育使農民樹立科學的健康觀,逐步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
縣鄉兩級政府應加大對體育工作的重視程度,用科學發展觀指導農村體育。體育局要協助指導鄉鎮成立鄉鎮體育協會,配套建立涵蓋縣、鄉、村的多層次農民體育協會和單項體育協會,建立以鄉鎮為龍頭,以村民委員會為基礎,以農民體協為紐帶的具有較強輻射力的農民體育組織網絡。以政府為主,利用好體育彩票公益金,將全民健身工程資助重點轉移到農村,幫助農村改善體育場地設施條件。鼓勵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個人資助體育健身活動。逐步形成一種政府撥款,社會籌集和個人投入相結合的多元化資金投入格局。另外,積極推進學校和企業的體育場地在日常使用外有組織地向社會開放。
農村基層體育人才匱乏是影響農民參加體育鍛煉的又一個重要原因。建立和健全社會體育指導員崗位培訓制度,實行責任、權利和義務相結合,無償指導和物質獎勵相結合,使農村社會的體育人力資源得到有效的利用。根據農村的生產、生活特點,開展形式多樣、大中小型相結合的群體活動。在農閑、節假日組織比較大型的體育活動,在平時組織一些小型、多樣、分散的體育健身,娛樂活動,以使體育真正成為人們生活的組成部分。
五、結論
體育意識與觀念是影響鄉鎮農村群眾體育發展的核心因素與難點問題。政府應從當前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出發,擴大宣傳,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充分利用傳播媒體、宣傳畫、設立服務點等途徑來支持群眾體育事業,改變人們的體育意識與觀念。地方政府是鄉鎮農村群眾體育發展的執行者和調控者,組織管理機構則是直接執行者。“十二五”期間政府和體育機構應抓好三個環節:一是建設好群眾身邊的場地;二是健全群眾身邊的體育組織;三是開展好群眾身邊的體育活動。政府應加強地方經濟與科技文化的發展,鼓勵帶動本地區經濟發展的先進企業資助全民健身,鼓勵體育部門及各階層群眾開展不同年齡、不同項目負荷與鍛煉效果關系的研究。
體育場地設施建設是當前農村體育事業乃至全國體育事業發展的需要。農村公共體育場地設施建設必須做到投資渠道多元化,以政府、社會集資、體育彩票公益金共同投入為主,以在不增加農民負擔的前提下自籌經費作為補充,引導農民自愿投工投勞,加快場地設施的建設速度。同時,相關部門要推進農村的學校、團體和企業單位體育設施的開放力度。地方傳統體育項目是鄉鎮農村群眾體育發展的寶貴財富。
參考文獻:
[1] 代永勝.當前我國體育人口偏低的原因及對策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7,(3).
[2] 駱秉全,孫文.多元化籌集農村體育經費問題研究[J].體育科學,2007,(4).
[3] 關金永,馮艷麗.我國農村體育現狀與發展對策研究[J].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2005,(9).
[4] 黃愛峰.新農村建設下的農村體育發展思考[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6,(11).
[責任編輯 王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