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黨的十七大提出了科學發展、社會和諧、改善民生的戰略部署,提出了“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等任務,這對開展稅收服務民生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在分析稅收服務民生的含義和意義的基礎上,簡要分析我國稅收服務民生的現狀,著重在四個方面對我國的稅收服務民生建設提出了政策建議。
關鍵詞:稅收;服務民生;民主建設;法制建設
中圖分類號:F812.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32-0094-02
一、稅收服務民生的含義與意義
(一)稅收服務民生的含義
我國當前的民生問題指的是與人們衣食住行等方面密切相關的生存、生活問題,以及與發展相關的政治、社會和文化問題。民生問題的本質是提供人們需要的公共服務、公共設施,以滿足其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社會需要。而這些需要的滿足離不開國家稅收的保障和支持,由此,民生問題與稅收之間產生了必然的聯系。
稅收服務民生,就是要求國家綜合運用稅收政策、稅收制度、稅收管理等方面的手段和方式,妥善解決人們的生存、生活問題以及與發展相關的政治、社會和文化等問題。
(二)稅收服務民生的意義
稅收與民生息息相關,稅收服務發展,發展改善民生。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稅收的本質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充分發揮稅收職能作用,是改善民生問題的重要保障。稅收服務民生與小康社會、和諧社會和科學發展觀密切相關。稅法的制定、稅制的設計、稅收政策的調整、稅收的征管、稅收收入的使用及稅負的高低等,都關系到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
稅收服務民生實際上使稅收政策和社會政策實現了統一,其效果不僅是能夠推進公共服務的提高及均等化,改善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群體之間的不平等狀況,有助于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還有利于我國黨和政府在積極應對此次金融危機中所采取的“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一系列宏觀調控政策的實現。應當說,稅收服務民生在擴大內需、改善投資與消費失衡、促進經濟增長、維護社會穩定方面將發揮重要作用。
二、我國稅收服務民生的現狀
我國這些年的財稅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當我們以基尼系數、快樂指數、社會進步、環境資源、信任信仰等作為綜合衡量標準時,結論可能就不那么樂觀了。于是,近些年財稅改革的目標逐漸從偏重生產建設轉向關注民生,表現為從“建設財政”到“吃飯財政”,再到“公共財政”和 “民生財政”,稅收服務民生的發展趨向日益凸顯,財稅政策重點向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領域傾斜,向社會發展薄弱環節傾斜,向困難地區、困難群眾傾斜,著力解決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突出矛盾和問題,著力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但是,由于我國市場經濟發育還不夠完善,法治建設和社會管理水平不高,一些公共服務和社會事業離現實需求還存在較大差距,公共服務呈現出“總體水平偏低、發展不平衡、效率低、水平趨同”的基本特征,解決民生問題還有許多工作要做,在稅收服務民生方面需要做的工作也是我們當前亟須思考的問題。
三、我國推進稅收服務民生的對策
(一)加強稅收民主建設
稅收民主是稅收服務民生的基石,是納稅人權利的實現方式。稅收服務民生要求在稅收民主建設方面確立納稅人權利和人大對預算的監督。
1.確立納稅人權利在憲法或稅收基本法上的地位,建立納稅人的專門監督制度。構建內涵豐富的和諧社會,關鍵是人,作為現代社會的人在稅收領域即為納稅人。納稅人意識的核心是納稅人的權利和責任意識。應修改憲法和預算法,或者出臺稅收基本法,確立納稅人權利的法律地位,賦予納稅人監督政府財政收支的基本權利。這是國家與人民之間權利義務對等性的基本要求。
2.加強人大的預算監督,包括對預算本身的科學性、合理性及其執行情況進行監督與約束。確定人大預算審批權范圍,明確預算修正權歸屬;落實人大預算委員會行使預算協助審批權;明確預算法被否決的法律后果及責任,督促編制機關認真履行職責;提高預算安排的公開性、透明度,使人大便于監督進而更好地行使質詢權、建議權。
(二)完善稅收法治
稅收法治是稅收服務民生的依據和保障,和諧稅收必定是法治稅收,法治稅收則必須實現稅收服務民生。稅收服務民生要求在稅收法治方面完善稅收立法和堅持依法治稅。
1.完善稅收立法,加強稅收服務民生法制建設。(1)在稅收立法過程中,要以民生為基本理念,既要在宏觀上把握稅收收入總量與國民收入的恰當比例,防止稅收對經濟的過度扭曲,又要在微觀上堅持讓利于民。(2)完善稅收民主立法程序。民生稅法涉及利益范圍非常廣,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因此,在出臺民生稅法前要廣泛征求意見和做好調查研究,堅決避免民生稅法出臺的倉促和草率。(3)提高稅收立法層次,抓緊出臺稅收基本法,及時將有關稅收條例和部門規章上升為法律或行政法規。(4)進一步提高立法技術,使稅法周密細致,防止被規避和濫用。(5)對出臺的民生稅法要跟蹤問效,存在問題的,要及時修改和完善。
2.堅持依法治稅。(1)嚴格貫徹執行稅收法律法規和稅收政策,做到稅法面前一律平等,絕不隨意曲解和變通稅收政策,更不能徇私枉法。規范稅收執法,是對公平正義的最大維護,也是服務民生最有說服力的舉措。(2)深入推行稅收執法責任制和執法過錯追究制度,對稅收執法權力運行實施過程監控,規范自由裁量權,減少執法隨意性,最大限度地保護納稅人合法利益。(3)加強稅收征管,確保稅收收入持續平穩增長,為各級政府有效地履行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職能,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改善民生提供財力保證。
(三)強化稅收功能
稅收功能包括稅收效率原則和稅收社會政策原則。稅收效率原則要求稅法的制定和執行必須有利于提高經濟運行的效率和稅收行政的效率,稅法的調整必須有利于減少納稅主體的奉行成本和額外負擔,降低社會成本。稅收社會政策原則是指稅法是國家用以推行各種社會政策最重要的手段之一。稅收服務民生要求我們通過稅收手段促進教育、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等民生安全網的構建,解決民生的基本問題。稅收服務民生要體現稅收效率原則和稅收社會政策原則,主要是通過稅收調節收入分配和社會資源配置實現的。
1.根據加強宏觀調控和完善稅制的需要,實行結構性減稅等綜合性稅收服務民生政策。具體措施是:(1)實施利于促進投資改善的稅收政策。應在一定程度上繼續實施再投資退稅的稅收優惠,鼓勵機器設備投資和小企業發展。(2)實施利于擴大消費需求的稅收政策,適時繼續提高個人所得稅工薪所得減除費用標準。(3)繼續實施促進再就業的稅收優惠政策。(4)對農民專業合作社實行增值稅、印花稅等稅收激勵政策。(5)實施成品油稅費改革,落實取消和停征的行政事業性收費等稅費的減免舉措。
2.稅收服務民生要求發揮好個人所得稅調節收入分配的職能。我國當前貧富差距問題比較突出,已為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我國自2011年9月1日起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雖然是對以前規定的完善,但是個人所得稅制的收入調節功能體現得還不夠充分,整體制度設計以及執法力度不同導致納稅人之間的不公平。為此建議進一步加強個人所得稅制的改革:(1)推進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改革。一方面,加大對高收入者的調節力度;另一方面,對于中低收入者則盡量減輕其稅收負擔。(2)綜合考慮居民消費支出增長及物價上漲因素等情況確定工薪費用扣除標準。對養老支出、教育支出、醫療支出、基本住房支出應當有明確的標準,按比例進行稅前扣除。(3)研究年薪制的個人所得稅、私營企業主的收入問題和靈活就業者等新問題。(4)完善個人所得稅征管條件和配套措施,其中包括儲蓄實名制、個人財產登記、個人收入申報及交叉稽核、信用卡制度以及大量數據計算機處理等。
3.開征社會保障稅。一個運行比較成熟的經濟體制,必須要有一個比較成熟的保障體系來支撐。目前在我國有必要開征社會保障稅,這應成為我國社會保障體系改革的重要而緊迫的任務之一,使人民“老有所養,老有所依”,早日變為現實。開征社會保障稅,既堅持了公平與統一的原則,又為安定民心、穩定大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體現了公平享受社會保障的權利與繳納費用的義務的對等,從根本上徹底解決國家和民眾普遍關注的社會安定和社會共享問題。
4.進行資源稅改革,開征環境保護稅。資源稅是直接關系民生的資源財產和生存發展的重要稅種。應調整和完善資源稅制度,擴大資源稅征稅范圍,增加資源稅的稅目。提高資源稅的稅率,改進計稅依據和計征方法,實行從量計征改為從價計征,以實現對資源的有效開發、使用和保護。環境保護涉及人們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關系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環境保護稅是改善民生,造福后代的重大措施,是直接關系人們生存環境的大問題。應把我國多年來征收的排污收費、資源補償收費、生態環境補償收費改變為統一征收環境保護稅,以有效地積累財政資金治理環境,有效地保護環境資源,為提升生態文明創造良好的條件。
(四)提高納稅服務水平
稅務機關向納稅人提供周到的服務,是稅收服務民生的一種體現,這種服務應貫穿于稅收征收、管理、檢查和實施稅收法律救濟的全過程中。(1)征納關系是一種平等的法律關系,作為征納雙方的稅務機關和納稅人是一對平等的法律主體。稅務機關要充分理解、尊重納稅人的主體地位。(2)要加強稅收宣傳,對稅收法律法規,特別是新出臺的稅收政策,采取有效方式及時宣傳告知納稅人,讓納稅人及時知曉政策、理解政策,提高納稅人對稅法的認知度和遵從度。(3)采用實地監控與信息化監控相結合的辦法,依托征管軟件,并充分利用與工商等部門的外部信息交換,加強稅收數據分析,提高稅源監控的質量和效率,盡可能地減少實地監控對納稅人的干擾。(4)改進管理方式,大力推行科學化、精細化管理。根據稅收管理規律,盡可能地規范、壓縮管理程序,優化管理流程,減少審批手續,對那些煩瑣復雜、加重納稅人負擔的報表資料和管理辦法,要在科學論證的基礎上及時修改,切實提高行政效能。(5)建立征納雙方的溝通機制,加強同納稅人的平等交流和真誠溝通,特別是在納稅人對納稅事項有爭議的時候,要客觀地對待納稅人的疑義,并認真做好解疑釋惑工作,妥善處理征納矛盾。
參考文獻:
[1] 劉尚希.面向民生的稅收制度改革[J].稅務研究,2008,(5).
[2] 杜君.改善民生視角下完善我國個人所得稅稅收制度的思考[J].現代商業,2010,(15).
[3] 孫哲.稅收制度改革與和諧民生構建[J].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09,(1).
[4] Spicer,M.W.,and S.B.Lundstedt,1976,“Understanding Tax Evasion”,Public Finance,Vo.l 31,p295-305.
[責任編輯 海 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