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集聚-碎化態勢分析對研究區域內經濟、社會、政治與空間的變動特征和原因提供了一種新思路和方法。利用大都市碎化指數、均勻度指數、均勻度指數(面積)對陜西省關中地區1985—2009年的集聚 - 碎化態勢進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發現,從1985年以來,關中地區還是以集聚為主要趨勢的。
關鍵詞:關中地區,集聚—碎化,碎化指數,均勻度指數
中圖分類號:F06.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32-0164-03
引言
改革開放30年以來,我國城市數量和規模都得到了迅猛發展,形成了一批有影響力的城市群、都市圈。又由于分權化等一系列因素的影響,城市群、都市圈內部地方政府實力的不斷壯大,企業化傾向日益明顯,城市間差距逐漸縮小,治理結構扁平化傾向日趨鮮明,經濟、社會與空間的集聚與碎化態勢處于劇烈變化之中。胡序威(2003)認為,分析當前中國大都市區經濟、社會、政治與空間的變動特征和原因,已經成為新時期中國城市研究的重點和熱點。
集聚-碎化理論主要是應用于一些比較密集的地區,尤其是一些大都市地區,然而它作為一種定量的研究方法,對于各個層次的區域集聚-碎化態勢的測度都是有效的。羅震東(2009)認為,集聚-碎化態勢研究作為一種新的空間研究視角與方法,它將“單元間”尤其是都市區域內部“城市間”關系的變動演化作為研究的重點,旨在分析并表達區域城鎮經濟、社會與空間的協調互動趨勢。也就是說,集聚-碎化態勢的研究對于城市規劃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因為城市規劃的目的在于使一定空間范圍內職能各異、規模不同的城市形成相互分工協作、密切聯系的有機整體,這勢必要分析該區域處于何種階段,然后,采取相應的措施引導其向有利的方向發展。而集聚-碎化態勢研究作為一種比較準確的定量測度方法,在城市規劃中就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關中地區自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西部大開發以來,經濟和城市都經歷了高速增長。那么,到目前為止,關中地區是傾向于集聚呢,還是碎化?接下來應該采取怎樣的措施來進行引導?同時,為了使關中城鎮體系規劃更加合理化和科學化,我們有必要對這一區域的集聚-碎化態勢進行定量分析。然而,縱觀現有的文獻,對于西部地區區域的集聚-碎化態勢研究相對較少,定量分析就更少了。所以,本文利用大都市碎化指數、均勻度指數、均勻度指
數(面積)等數學方法對陜西省關中地區的集聚-碎化態勢進行定量分析,來研究關中地區經濟、社會與空間的協調互動趨勢,為以后的政策制定和實施提供參考。
一、定量研究方法
1.大都市區碎化指數。為了定量分析大都市碎化這一現象,Clyde Mitchell-Weaver和David Miller等人于2000年提出了大都市區碎化指數這一計量工具。他們將政治、行政指標和經濟、社會指標相結合,構成了大都市碎化指數,既能反應大都市區域中政府單元個數的變化,也能反映不同單元經濟、社會發展在區域中比重的變化。具體算法就是某一指標占總量百分比的平方根的加和,即:假設區域中每一個政府單元的某一指標為xi( i=1,2……n),
yi=xi/xi I=
I:碎化指數;yi:每一政府單元指標占區域總指標的比重;n:區域中政府單元的個數。I值越小區域越集中;當所有yi都相等時,I值最大,區域絕對均勻。
2.均勻度指數。羅震東、張京祥(2002)對大都市區碎化指數進行了改進,提出了均勻度指數,這一指數直觀體現區域內部單元分布的均衡程度,相對于大都市區碎化指數,其更直觀的體現區域的集聚-碎化程度。其算法為:假設區域中每一個政府單元的某一指標為xi( i=1,2……n),
yi=xi/xi NI=/
NI:碎化指數;yi:每一政府單元指標占區域總指標的比重;n:區域中政府單元的個數。NI越接近于1越均勻,值越小越集聚。
3.均勻度指數(面積)
而羅震東、張京祥(2009)又將均勻度指數進行改進,將空間面積的不均衡程度納入公式,提出了均勻度指數(面積),這一指數反映了區域各單元空間面積的差異程度。其基本算法是某一指標占總量的百分比與空間面積占總面積的百分比的乘積的平方根的加和,即:假設區域中每一個政府單元的某一指標為xi( i=1,2……n),
yi=xi/xi×(Si/Si) NI=
NI:均勻度指數(面積);yi:每個區域單元指標占區域總指標的比重與每個單元轄區面積占總面積的比重。NI值的范圍為大于0,小于等于1。NI越大越均勻,越小越集聚。
二、關中地區集聚—碎化態勢分析
關中地處亞歐大陸橋中心,處于承東啟西、連接南北的戰略要地,是西部地區經濟基礎好、自然條件優越、人文歷史深厚、發展潛力較大的地區。關中“一線兩帶”擁有五市一區,54個縣(市)和404個建制鎮,包括西安、銅川、寶雞、咸陽、渭南、楊凌,面積5.5萬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積的27%,人口2 611多萬人,占全省人口的59.2%。
為了全面的衡量關中地區的集聚-碎化態勢,本文選取以下7個指標進行趨勢研究:國內生產總值(GDP)、第二產業總產值、第三產業總產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地方財政收入、地方財政支出。其中GDP最能反映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而其他六項指標則從不同的方面反映關中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七項指標數據均來源于1986—2010年的《陜西統計年鑒》。對于碎化指數、均勻度指數、均勻度指數(面積)我們采用國內生產總值(GDP)、第二產業總產值、第三產業總產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等7個指標的算術平均值,相對于單個指標來說更綜合。圖一為關中地區1985—2009年碎化指數、均勻度指數、均勻度指數(面積)。
圖一中的碎化指數直觀的體現了關中地區集聚-碎化態勢的變化,從1985—2009年關中地區碎化指數上下波動,說明集聚與碎化是同時存在的,但是在整體上呈現出集聚趨勢的。均勻度指數與碎化指數有大致相同的變動趨勢,但在1998年關中地區行政區劃出現調整時,卻呈現出相反的變動趨勢。相對于碎化指數和均勻度指數,均勻度指數(面積)整體的變化趨勢較平穩。三種指數便顯出不同的趨勢,這主要是由于三個指數算法和側重點的不同,碎化指數是綜合了政治和經濟兩種因素的指數,尤其對行政單元個數的變化反映最為敏銳。因此,1998年關中地區增加楊凌示范區這一行政區劃調整,使得碎化指數大幅上升。而均勻度指數是在碎化指數的基礎上消除了行政單元個數的影響,所以,1998年行政單元個數增加使得均勻度指數迅速下降,出現了與碎化指數不同的趨勢。均勻度指數(面積)是在均勻度指數的基礎上將經濟發展與空間聯系起來。然而,羅震東(2000,2009)的研究顯示江蘇沿江地區寧鎮揚、蘇錫常、通泰三大都市圈2000年之前的碎化指數都在3.5左右,2000年之后雖有所下降,但仍在2.7以上。這說明,與東部沿海地區相比,關中地區的碎化指數還較小,發展主要還集中在以西安為中心的中部地區。綜合三種指數,我們可以看出,關中地區從1985年以來是以集聚趨勢為主的。這與胡序威、周一星(2000)研究得出的國內其他發達的城鎮密集區先集聚后碎化的發展趨向是趨同的。
三、結論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從1985年以來關中地區還是以集聚為主要傾向的,這主要是由于關中地區正處于工業化中期,資本、技術、產業在轉移過程中受到核心城市西安強大吸引力的影響,西安對周圍城市產生的向心力強于離心力,呈現出明顯的集聚傾向;同時,我們也可以發現,近些年來,像財政收入、財政支出這類指標開始出現微弱的碎化傾向,這主要是由于各城市對外開放的程度不斷提高,同時西安對周邊城市的輻射和帶動效應有了明顯的增強以及陜西省政府對于關中地區除西安外其他城市的政策扶持。所以,接下來,我們就要防止由于關中地區各城市間的過度碎化,所導致的各級地方政府企業化傾向日益突出,區域協調發展問題突出等問題,加強對于關中地區的區域管治。
參考文獻:
[1] 胡序威,周一星,顧朝林,等.中國沿海城鎮密集地區空間集聚與擴散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
[2] Clyde Mitchell-Weaver,David Miller,Ronald Deal Jr.Multilevel governance and metropolitan regionalism in the USA[J].Urban Studies, 2000,37(5/6):851-876.
[3] 羅震東,張京祥.大都市區域空間集聚!碎化的測度及實證研究——以江蘇沿江地區為例[J].城市規劃,2002,(4).
[4] 羅震東.分權與碎化——中國都市區域發展的階段與趨勢[J].城市規劃,2007(11).
[5] 夏顯力,趙凱,馬健梅.陜西關中城鎮集聚-碎化指數測度及其分析[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社會科學版,2008,(1).
[6] 羅震東,朱查松,張京祥.都市區域空間集聚—碎化趨勢研究——江蘇沿江都市區域的實證[J].人文地理,2009,(1).
[7] 張京祥.地方政府企業化主導下的城市空間發展與演化研究[J].人文地理,2006,(4).
[8] 趙西君,劉科偉.集聚-碎化理論在城鎮密集區城鎮體系規劃中的應用——以關中隴海沿線城鎮密集區為例[J]. 干旱區資源與 環境,2005,(5).[責任編輯 杜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