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面對當今社會信息化全球化的縱深發展,政黨自身的意識形態面臨著多方面的挑戰,其中,階級結構的變化和文化全球化給政黨意識形態帶來的挑戰最為深入。對這一現狀做出判斷并加以分析有助于問題的最終解決。
關鍵詞:全球化;信息化;政黨意識形態危機
中圖分類號:D26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32-0192-03
一、階級結構變化中的西方政黨意識形態困境
二戰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興起使人類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其主要表現在原子能、電子技術、航天技術以及生物技術在生產生活中的廣泛運用。這不僅推動了生產力的迅速發展,而且也改變了原有的產業結構、生產要素的組合方式,而這一系列變化又引起了西方社會階層的變化。
以前,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狀況如馬克思所言,“整個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敵對的陣營,分裂為兩大相互直接對立的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①但是,自從第三次科技革命之后,產業結構發生了深層次的變動:傳統第二產業占主導地位的局面不斷地向第三產業和信息產業起支配地位的產業結構轉變。隨之而來的則是社會中新行業、新部門如雨后春筍般涌現,而許多產業工人也涌入了這些新的行業,從事不同與以往的工作。這樣,傳統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在整個社會中的比例驟減,社會分層日益復雜,在原有兩大階級的基礎上出現了中間階層,而這一階層屬于哪一階級卻至今仍未形成定論。這是由于:在資本主義的不同階段,中間階層有著不同的表現形式。新科技革命前的中間階層主要是指中小商人、中小企業主、手工業者和農民等,而新的中間階層則在原來的中間階層基礎上增加了政府中級行政人員、國營和私營壟斷企業的中級管理人員和工作人員以及其他領域的專業技術人員等。② 總之,中間階層的組成人員極其復雜,他們沒有共同的境遇,同樣也沒有共同的階層認同。這就使主流政黨意識形態在如何代表這一階層利益問題上遇到難題。同時,利益呈現出多元化的中間階層也給政黨造成了利益整合上的困難。然而,中間階層日益壯大的現狀又使西方政黨必須去面對并迎合這一階層的利益。為此,正如基希海默爾所說,大多西方政黨都對其意識形態的內容做出了深入的大幅度的調整。為了保持自身在政壇上的影響力乃至爭取更多的選民,各國政黨無不制定能最大限度的體現各階層利益的綱領以實現利益代表的最大化。于是,政黨的意識形態就開始不斷地偏離左右而走向中間,選民基礎也跨越了階級的界限而日益中間化。由此,基希海默爾在1966年指出,西方政黨正在向“全方位政黨”轉型。他從5個方面分析了“全方位政黨”的特點,而其中一個特點是“政黨的意識形態色彩大大減弱”了,并進一步指出,“為了實現選票最大化的目標,政黨犧牲了他們從前的意識形態和核心選民利益,其結果是‘全方位政黨’集中在政治光譜的中央,采取相似的政策立場,強調類似的政策試題。”③為了證明論斷真實性,他檢驗了西方主要國家的政黨意識形態發展趨勢。他認為,“意識形態中間化”首先開始于西德社民黨在1959年通過的《哥德斯堡綱領》,在這一綱領中,社民黨徹底放棄了馬克思主義,宣稱自己“是具有不同信仰和不同思想的人們的共同組織”,而“不宣布什么是最后真理”,并“歡迎一切承認民主社會主義的根本意義和要求的人們參加到他的隊伍中來。”④顯而易見,社民黨已經開始有意識地淡化自身的意識形態以力圖擴大自己的群眾基礎。在意識形態改革后,社民黨在短期內吸引了大量選民并在1969年走進了久違的政府。同時,德國社民黨這一看似成功的改革行動激勵了歐洲各國的其他左翼政黨。隨后,奧地利、瑞典、英國也相繼在20世紀70年代以后出現了集體向右靠攏的現象。⑤相比之下,右翼政黨對意識形態的重視程度要弱的多(例如,一些學者認為保守黨甚至沒有一個完備的綱領),但是,面對中產階級日益壯大的局面,大多數右翼政黨也力爭改變自身形象以爭取這一階層的支持。于是,包括基民盟、保守黨和西班牙人民黨在內多國右翼政黨在自己的競選綱領中增加了福利政策,“提出要建立一個兼顧效率與公正的中右特色的‘歐洲社會模式’,喊出‘歐洲的未來在中間’的口號。”① 可以看出,西歐右翼政黨也移到了意識形態光譜的中間。
不可否認,意識形態中間化起初幫助許多西歐政黨獲得了一定選票甚至得以上臺執政。然而,歷史證明,這一舉措并沒有實現政黨的復興。甚至對于有些政黨來說,改革的高歌才剛剛唱響而政黨的衰落就再一次來臨。而對大多數黨來說,獲得議會多數并不代表自身實力在增強,只是表明對手的境況更為窘迫。有數據表明,20世紀60年代—90年代,西歐各國除德國外政黨人數均處于持續下降之中,許多政黨人數下降超過2/3(其中英國、法國等大國黨員/選民比例分別由10.0%和7.5%降至1.9%和1.5%)。②總之,意識形態中間化趨向沒有帶來新一輪的政黨繁榮,相反,西方政黨呈現出的不斷衰落態勢愈發嚴重。
因此,試圖通過意識形態中間化來適應中間階層逐漸擴大的趨勢顯然是不可取的,那么,意識形態改革應遵循什么原則,又將如何開展仍然需要進一步探討。
二、信息化全球化時代對政黨意識形態的沖擊
(一)文化全球化現象及其實質
如前所述,20世紀中葉興起的新科技革命至今方興未艾,在它的推動下,人類步入了全球化加速發展的時代。關于全球化含義,目前仍未形成定論。從通常意義上講,全球化是指各國的經濟政治文化不斷超越民族國家的界限而在世界范圍內展開的過程,而在這一過程必然會使世界各國的聯系不斷緊密并日益趨于一體化。
從全球化的進程來看,其最初形態是貨物和資本的跨國流動,隨著全球化的縱深發展,以跨國公司為載體的文化、生活方式、價值理念、意識形態等精神因素也開始在國際間相互交流碰撞融合。特別是互聯網在全球范圍的廣泛應用之后,文化方面的全球化借助這一工具迅速的發展起來了。
如同全球化一樣,對于文化全球化評論也是眾說紛紜,不一而足。有學者認為文化全球化只是某些民族主義者不必要的擔憂,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碰撞自古就有,世界不但沒有因文化沖突融合而走向衰落,相反的是,人類的文化世界仍然色彩斑斕;而另一些學者則認為由發達國家主導的文化全球化將必然會消解各個國家的民族文化,進而使民族國家與發達國家在文化上不斷趨同,最終使發展中國家成為發達國家文化上的殖民地。
實質上,文化全球化與經濟全球化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發達國家在向發展中國家輸出貨物的同時,已經將他們的文化滲透到商品中一并輸入到發展中國家。特別是報紙電影等文化產品的出口,一方面獲得了巨額的商業利潤,另一方面,發達國家的意識形態、生活方式以及價值觀念也如同工業的方式被生產和復制后迅速的傳播到世界各地。有數據表明,視聽產品于1996年超過飛機出口成為美國第一大出口產品,而與此相關的是整個世界日益變得“麥當勞化”。而當今,互聯網的產生和廣泛應用又加速了文化全球化的進程。互聯網不受時空的限制把世界聯系成為一個整體,在今天它已經成為文化傳播和文化交流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在這方面,美國也憑借其經濟與科技優勢在電腦網絡和信息技術方面也明顯的領先于世界。美國控制了互聯網上大部分信息網絡資源以及信息發布權,也借此使英語文化變得更為強勢。正如羅伯特.貝克所言,美國的經濟,政治影響以及美國的文化都單向的對歐洲乃至世界各地產生美國的巨大的壓力,使其更像我們,更加美國化。這種文化滲透將各民族的文化從中心擠到邊緣,使其不斷地弱化以至于面臨著消失的危險。這樣,許多發展中國家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著民族認同危機問題,這些國家的文化都在一定程度上被美國化了,而文化美國化從根本上講就是文化的資本主義化。那么,可以想象,文化全球化必然會使各國的意識形態在趨向于美國的過程中失去其原來的效用,這就為執政黨在意識形態建設上出了一道難題。
(二)文化全球化形勢下政黨意識形態危機
發達國家主導的文化全球化使發達國家的意識形態對發展中國家的意識形態造成了極大的沖擊,相應地也使發展中國家政黨在發揮其意識形態功能時遇到嚴重的挑戰。因為這種挑戰是全方位的,既沖擊著意識形態的基本理論、價值觀念和基本功能,也沖擊著意識形態傳統的傳播觀念、傳播體制和傳播手段。
任何政黨的意識形態都是由某種特定的思想理論、價值觀念等構建起來的,這些基本理論是不同政黨意識形態彼此區別的根本所在。同時,政黨正是通過不同的思想理論、價值觀念才得以展示出自身獨具的特色,并把選民團結在政黨的周圍。
然而,文化全球化借助互聯網這一工具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已經深入到了思維領域,認識論領域,它給人類的思維方式帶來了深刻的變化。傳統思維崇尚理性、信奉某種價值觀念,具有鮮明的核心意識,強調并認可一個中心的存在。相反,現代人的思維則更崇尚感性以及經驗的直接性,并對任何事物理論都抱有懷疑態度③(某種意義上說是西方啟蒙思想的全球化),而互聯網的發展又助推了這一趨勢,具體表現為:在互聯網興起以前,信息的流動是單向的,是自上而下的傳播體制,而在網絡時代,信息的傳播是自由的、多向的、互動的而且是沒有邊界的。因此,這種信息在全球暢通無阻的傳播使得政治的透明度不斷增強,而主流媒體偶爾一次的失真就會導致受眾對本國單方面報道的持續懷疑,而這時的求助手段無非還是互聯網,人們會在互聯網上對眾多的信息進行比較、甄別,最終做出判斷并發表自己的看法。這樣,互聯網造就了越來越強大的輿論聲勢,一國的內政往往會引發世界范圍的討論,這就使本國政黨在整合民眾時面臨巨大的困難。更甚的是,現代人并非只是一味的懷疑,而是從不對任何事物的真相做出判斷。事實是,受啟蒙思想影響著的人們懷疑的是仍未得到證明的權威性的思想觀念。與此同時,現代人并不懷疑自身的能力。因為,“啟蒙理性的基本精神是‘工具理性’,它用分析方法找出因果關系,并把一切都計量化、標準化以及形式化,以便實現對自然、社會和人類的控制。”①由此,人們一直在追求著事物的普遍性,而一旦發現了其在實踐中運用的有效性,就將其作為權威不停地加以復制。無疑,在當今社會,最具有規范化標準化技術化特征的國家首推美國。這樣,實質上美國就擁有了給任何爭論做出裁決的權力。同時,它又借助對互聯網的控制將自己的意識形態滲透到各國民眾的意識中,這就使各國民眾把美國的意識形態作為行動的圭臬,而對本國政黨的意識形態變得越來越冷漠,最多只是關注一下政黨意識形態中可被經驗的政策行為,如政黨在處理當前所面臨的緊急問題的能力以及發展經濟的能力等等。在這種情況下,意識形態的作用就難以顯現出來,政黨就很難維持其在民眾心目中的核心地位,因而在獲得民眾擁護乃至長期執政上也較以往要難上很多。
總之,政黨意識形態存在著不被認同、擁護并難以發揮其應有作用的問題,相應地,各國執政黨存在著執政地位動搖的風險,從根本上來說,政黨則面臨著走向分化、瓦解、衰落的危險。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2版)[M].第251頁.
[2] 高放,李景治,蒲國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3] 顧俊禮.歐洲政黨執政經驗研究[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5.
[4] 陳崎.衰落與轉型:當代西方政黨的發展變化研究[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0.
[5] 李啟,吳廷俊,關穎超.信息時代的傳播學[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
[6] 朱曉慧.新馬克思主義消費文化批判理論[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8.
The Crisis of the Political Parties’ Ideology in the Globalization and the Information Age
HAN Xiang-dong
(Faculty of Social Science,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Technology,Kunming 650500 China)
Abstract:Facing the deep development of the globalization and information in our society,political party's own ideology is facing many challenges.Among them,changes in class structure and cultural globalization are the most in-depth challenges to the political ideology.Making judgments and analysis for this situation is helpful to this problem’s final solution.
Key words: globalization; information; political party’s ideology; crisis
[責任編輯 海 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