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美貿易格局基本是以中國整體對外貿易順差、美國整體對外貿易逆差不斷上升為顯著特征的。中美兩國經濟的內部都存在著消費、儲蓄和投資之間的結構性失衡,外部存在國際收支失衡。
經濟學理論認為,外部平衡與內部平衡密不可分,外部結構性失衡的根源應該從內部的結構性問題中找尋。根據儲蓄—投資法,任何國家的貿易平衡狀況都可以通過其儲蓄—投資結構反映出來,因此儲蓄—投資結構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一國貿易平衡的結構性原因。也就是說,內部失衡的儲蓄投資缺口導致了外部失衡的經常項目余額,而外部失衡只是內部失衡的反映,并不對其構成實質性影響, 二者之間呈正向線性相關。
一、中美兩國內外部失衡現狀分析
(一)中國的內部失衡
長期以來,中國經濟表現出一種“高投資、低消費”的內部失衡,一個重要原因是收入和支出預期的變化。二十世紀90年代以來,經濟結構重組和勞動力市場趨于開放,使得居民對于未來收入的不確定性增強;分配和消費方式轉向市場化,居民對子女教育、住房、養老、醫療等的預期支出大幅增加。在這種情況下,由于中國尚未建立起一個全面、有效的社會保障網絡,居民只能通過增加儲蓄來進行預防。除此之外,“三農”問題、城鄉收入差距增大、就業形勢嚴峻以及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等均制約了居民的消費。
前世界銀行副行長錢納里和以色列經濟學家賽爾昆合作的錢納里模型給出了相同國民收入水平上平均的儲蓄率和投資率。而我國儲蓄率、投資率都遠遠高于錢納里標準提出的一般國家發展標準,并且平均高出至少20個百分點以上,體現出我國宏觀經濟高儲蓄、高投資的特點,并且近幾年儲蓄率增速遠遠快于投資率的增速,幾乎全部年份都是儲蓄率高于投資率。因而投資、儲蓄差額越來越大,就成為我國宏觀經濟內部不平衡的最重要表現。
(二)美國的內部失衡
美國宏觀經濟增長本身主要是由消費增長拉動,而投資本來就位于一個相對較低水平,同時過低的儲蓄制約了投資的發展,使其不但沒有增長,反而呈現下降趨勢。美國投資率遠遠低于錢納里相應人均收入情況下的投資率標準,近幾年已經低于錢納里標準將近10個百分點,儲蓄率也顯著低于一般標準并呈遞減趨勢。也就是說,美國的消費率是在本就遠遠高于錢納里標準的情況下,又呈現遞增趨勢。過高的消費率對應偏低且呈遞減趨勢的投資率,其必然結果就是消費和投資形成一個剪刀差,且其差額將越來越大。另外除少數幾年外,美國投資率一直高于儲蓄率,但是其偏離并沒有非常明顯的趨勢。
綜上所述,美國的內部失衡主要表現為嚴重的消費、投資失衡和相對比較小的儲蓄、投資失衡。盡管美國儲蓄投資失衡偏離數額不是特別大,方向也并不是非常明顯,但是從總體上來看,美國儲蓄大體低于投資的現實還是存在的,即美國宏觀經濟存在儲蓄、投資的結構性失衡。
(三)中美兩國外部失衡現狀分析
中美兩國外部失衡主要體現在貿易差額上。兩國對于貿易差額的統計有所不同,中國統計的順差額明顯低于美方,而中國和美國的統計數據都沒有準確反映出兩國之間真實的貿易情況。這種差異主要來源于香港轉口及加價、離岸價與到岸價的區別、統計范圍的差別以及對服務貿易的統計等。經過修正后的中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大致等于兩國統計數的算數平均(楊正位,2006)。1990—2009年,經過調整后的中美貿易差額呈遞增趨勢,特別是從1994年起增幅明顯,累計數額巨大,2000年起中國一直是美國的第一大逆差國,2007年中國對美國順差高達2097.95億美元,年平均增速達到24.3%。2008年后受經濟危機等因素的影響,中國對美國貿易順差開始下降,2009年出現了10%以上的降幅。
二、內部失衡對外部失衡的影響機制
(一)模型設定:
式中,EX為中國對美國貿易順差占GDP的比重,SI1為中國的儲蓄率與投資率的差值,SI2為美國的儲蓄率與投資率的差值。
(二)樣本數據來源及處理
中國的儲蓄S、投資I的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美國的儲蓄S、投資I 數據來源于美國商務部網站。根據我國國家統計局的計算方法,投資率=(資本形成總額/支出法GDP)×100%,美國的投資率也根據同樣算法計算得到。由于上文假設T - G = 0,故S=I+EX,所以儲蓄率=S/GDP×100%。貿易差額來自中國海關和美國商務部,經過上文所述的平均調整。根據數據可得性,樣本期間選擇1990—2009年。
(三)回歸結果
擬合方程為:EX=142.78SI1-204.44SI2-278.94
se=(38.03) (51.94) (140.75)
t= (3.75) (-3.94) (-1.98)
R2=0.8257,調整后的R2=0.8052,F統計量為 40.27,P=0.0000,SI1和SI2都在1%的置信水平上顯著。
1. 模型的擬合優度為0.8257,F檢驗值為40.27,模型十分顯著地說明實證結果可以驗證理論分析。中美兩國儲蓄投資差確實解釋了大部分的貿易差額,內部失衡對外部失衡影響顯著。
2. SI1的系數為142.78,說明中國儲蓄投資差異對兩國貿易差額有正向影響,也就是說,儲蓄率與投資率的差越高,貿易順差越大。這是很好理解的,高儲蓄意味著低消費,過剩的投資只能靠外部需求來消化。SI2的系數為-204.44,說明美國儲蓄投資差異對兩國貿易差額有負向影響,這可能是由于所選數據中包含了經濟危機的影響。危機后儲蓄投資差增大,可能是由于居民儲蓄意識開始增強,減少了對進口商品的需求。但是我們同時也回歸了1990—2007年的數據,SI1和SI2的系數均表現為正,驗證了前文的理論分析。
3. 比較SI1和SI2二者系數大小可知,美國內部儲蓄投資失衡對中美貿易失衡影響的系數絕對值更大,這說明美國內部失衡對中美貿易失衡影響的作用效果更明顯,同時意味著如果要調整中美之間貿易失衡,則調整美國內部經濟結構效果將會更加明顯。當然,調整需要雙方的共同努力,只是在調整的過程中,調整美國內部失衡將對調整兩國之間失衡有更明顯的效果。
三、調整兩國內外部失衡的建議
第一,中國應調整發展策略,從而降低對于外部市場的依賴性,進一步刺激內需,使得國內的需求能夠發揮更大的作用。要將擴大內需的重點從投資轉向消費,包括政府消費與居民消費。政府支出是目前擴大內需的重要力量,居民消費由于其具有分散決策的特點,很難在短期內通過政策來刺激它。從長期來看,社會整體消費能力的提升也有賴于公共財政保障機制的建立和貧富差距的縮小,使得過高的儲蓄能夠順利轉化成消費和投資。
第二,在保證投資穩步適當增長的前提下,調整投資結構,改變原來出口導向性引資策略,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以期保證宏觀經濟穩步增長的同時,改善我國目前內外失衡的狀況。實施有利于減少“雙順差”、平衡國際收支的稅收政策。嚴格規范外資進入的行業和領域,進一步調整出口退稅政策,促進出口與進口貿易的平衡發展。
第三,美國的經濟增長是由消費拉動的,美國政府近年來一直采取各種各樣的政策刺激消費,最終使得美國居民形成了目前的超前消費觀念。因此,美國政府有必要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轉變居民消費觀念。保證居民的超前消費能夠保持在比較適度、合理的消費水平之上。
(責任編輯 耿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