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是語文學習的主陣地,是增強學生語文素養、提高學生語文成績的最有力的抓手,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必由之路。怎樣的語文課才能夠稱得上是一節好的語文課呢?
一堂好的語文課是產生于充分的準備這一基礎之上的,正所謂“功夫在課外”。這要求我們課前要做精心的設計,既要準確把握學生的實際水平,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又要吃透教材,準確把握教材的設計意圖,還要對學生可能出現的困惑進行預估,只有這樣,才能最大幅度地抵消課堂上偶然因素對課堂教學效果的影響。
一堂好的語文課應有明確的教學目標,要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科學合理地確定課堂教學目標。目標不在于多,而在于以學生的實際水平為基礎,以學生能力的可持續發展為出發點考慮,在于教學過程中的落實。一堂課徹底解決一兩個學生切實需要解決問題,真正給學生留下點東西,比浮光掠影、蜻蜓點水、隔靴搔癢的教學要有效得多。
一堂好的語文課的氛圍應當是民主的。教師要關注學生,要通過有效的措施與學生平等對話,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熱情與積極性,尊重學生個性化的思考。從這個角度來講,成功的語文課堂教學應重“學”,而不重“教”,教師要扮演好“引導者”這一角色。解決問題要多啟發,多引導,要循循善誘,注重對學生“學”的能力的培養與開發,而不能生拉硬拽。
一堂好的語文課應體現藝術性。這里的藝術性,既包括教學語言的藝術性,教學方法的藝術性,也包括課堂評價的藝術性及對課堂突發事件處理的藝術性。語言的藝術性是課堂教學中最容易得到展現的,是教師的“教”達成學生良好的“學”的結果的重要媒介。具有藝術性的語言,要流暢、生動,貼近學生實際,語速適合學生可接受程度,明白易懂。藝術性的語言的基本特征是樸實、幽默、貼近學生,具有親和力、吸引力、感染力,能夠喚起學生的注意力。
一堂好的語文課應具有“活”、“實”的特征。“活”包含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思維鮮活,教師的點撥、引導靈活。“實”有兩層含義,一是充實,即內容充實,既要有基礎知識的鞏固,重點的點撥,難點的突破,又要有適當的拓展延伸,情感升華;二是實在,要克服浮躁氣,不擺花架子,不裝腔作勢,不弄虛作假,畢竟課堂不是舞臺,學生不是道具,教案不是劇本,教學不是表演,要不得華而不實。課堂上的精彩是無法預約的。真正使一堂課散發奪目光彩的往往是妙手偶得的,為評獎或是為應付檢查而反復演練過的課,雖按部就班,有條不紊,也只能說順利,算不上成功。
一堂好的語文課應滲透新課改的科學理念,但絕不能以新課標的要求為依據,把各個環節經緯分明地羅列出來,而要把新課標的理念要求貫徹的無影無形。既要遵循母語學習的規律,又要考慮學生的認知規律。教學目標要科學,要體現三維體系,要符合學生實際,要突出教材的重難點;教學內容要適量,不能過多,也不能過少,在學生而言,多了,“吃”不了;少了,“吃”不飽;教學過程要科學,要過渡流暢、銜接自然;教學方法要科學,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中形成能力;教學環節的安排要緊湊,要注重各環節的過渡與銜接,做到環環相扣,并依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語文學習規律,創設層層深入的課堂情境,不人為地給學生理解、掌握學習內容設置障礙。
一堂好的語文課應以啟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突破口。教師要正視并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正視學生的實際水平,把激情與微笑帶入課堂,以生為本,充分發揮語言的感召力,從每位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發展的宗旨出發,激活學生的創造熱情,切實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師生互動,交往自然、和諧、融洽,優化學生的學習過程,使學生真正融入課堂,真學、真思、真練、真會。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作為審美主體的價值,想方設法發揮學生的主體力量。教師更應關注師生之間的對話,時時注意找個適合的點與學生對話,通過對話,一方面帶動生生對話、生本對話及學生與文本中人物的對話,為最終碰撞出火花做好鋪墊,另一方面,了解學生的困惑和訴求,以適時調整教學方案。
一堂好的語文課應或多或少地反映教者對文本的獨到的思考與理解。按部就班,照本宣科,充其量只是一堂講習課,無所謂精彩與成功。“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一個文本的理解往往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企圖使學生的認識如出一轍是不明智的,也是不可取的,語文教學重在通過啟發、引導使學生進行有效的思考,生成基于已有生活經驗和情感積淀的個性化的認識。很多教師喜歡借力于各式各樣的參考書籍,結果使形形色色的參考書籍屏蔽甚至消弭了自己的解讀和感悟。對于一個文本,教師只有做到字斟句酌,才有可能挖掘出深埋于字里行間的深刻韻味,才可能達到與作者的情感的共鳴。教師要研究文本,要將每一節課都視為自己展示階段研究成果的平臺。
一堂好的語文課應突出教師的主導地位。教師的主導作用集中體現在對學生思維的引導上。教師通過自己積極、有效的啟發、引導,讓學生進行有價值的思維活動。筆者認為,有價值的思維活動不是體現在結果上,而是體現在過程上,不在于解決了幾個高深的問題,而在于以問題為媒介,讓學生領會思考、解決問題的方式與方法。
一堂好的語文課,往往是不可復制的。首先在于操作者自己的氣質、興趣等心理機制和愛好、特長等能力因素,其次在于執教者秉持的教育理念和追求的教育理想,還在于“好課”生成的偶然性因素,如學生的興趣程度、知識水平,學生當時的發揮及與教師的默契程度。
總之,課堂教學中組織開展的活動、所采取的手段要契合“一切為了學生發展”的核心理念,要有利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有利于學生主動學習習慣的培養,有利于學生主體意識的激發,有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形成。評價一節課的好壞,關鍵在于看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在于學生實實在在的收獲,而非教師的表演。一堂好的語文課應像是一件流光溢彩的藝術品,將教師“教”的美同學生“學”的美完美地揉和在一起。而這一切是建立在教師深入理解、挖掘文本,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參與教學活動這一基礎上。
(作者單位: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蔡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