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是人類永恒的話題,是人類最基本的情感,然而現實生活中“啃老族”“蟻族”的應運而生,辱罵毆打老師的與日俱增,鄰里同學之間“刀光劍影”的不斷升級,無不昭示著愛的缺失。
步入中學,學生的獨立性增強,會擁有較多的民主。比如自己支配更多的錢財和時間,能部分參與家庭的一些重大活動,故有些學生有時會錯誤地理解這種民主,漸漸滋生叛逆心理,從而放松對自己的要求,在出勤、清潔、紀律、作業、預習、復習、考試等環節出現漏洞。教師同樣的要求,可不同的學生的表現往往大相徑庭,如同樣實施誠信考試,有人設法作弊;同樣布置衛生掃除,有人中途溜號;同樣要求完成作業,有人抄襲拖欠。這,也就不能不反思我國家庭教育的差異。
為此,我在不同年級嘗試了《愛的教育》的導讀,收獲頗豐。
七年級
導讀步驟與成效:
1.請學生閱讀《愛的教育》,學習做讀書筆記(好詞好句、精彩片段,從一個個故事中讀出了什么?為什么被感動?受到了哪些啟發?結合實例或聯系生活實際寫感受。)
2.自選一個故事進行復述,即用自己的話把這一故事內容依照記敘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要素概述。例:
A. 寬宏大量
一天,三四個同學正在取笑家庭貧窮、有殘疾的葛祿西,葛祿西大怒,將墨水瓶擲向弗蘭奇,不料卻打著了老師。甘倫怕葛祿西受罰便替他頂罪,但最后葛祿西承認了錯誤,老師批評教育了那些欺負葛祿西的同學。
B. 最精彩的一課
紳士的兒子諾比士與燒炭工的兒子裴迪爭執時,氣急敗壞地辱罵了裴迪的父親,紳士知道后,逼著兒子向燒炭工和他的兒子道歉,又要求老師將他們安排坐在一起;紳士與燒炭工親切握手,諾比士和裴迪友好擁抱,老師感動地說:“這是本學年最精彩的一課”。
3.以“我最喜歡的xxx”“說句心里話”為題進行口頭作文,要求言而有據,言之成理。例:
①馬里奧舍己為人,把生的希望給了寇利泰,他是真正的英雄!《遇險的船》。
②“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馬珥珂用行動實踐了名言。《萬里尋母》。
③成績好的不只他一個,但他的孝順無人能比——潘克希《純真的孝行》。
④人海茫茫,能成為同學很不容易,我們應友好相處,珍惜這美好的時光。
⑤人難免會犯錯,但只要你勇于對自己的過錯負責,就會得到別人的寬恕。
⑥《打雪仗的教訓》教會了我知錯就改,教我反省了自己對父母、對老師的態度。
⑦從我做起,讓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不損害祖國的尊嚴。
⑧這本書讓我體會到了同學之間真摯的友誼,體會到了人性的善良與美好;這本書讓我學到了好學生應擁有的品質。
⑨每一個人都值得我們去關注,每一件事都值得我們去留意,他們都可以寫成一篇篇好文章。
⑩《愛的教育》讓我明白了作文要讓讀者從中找到生活的影子,這樣才能引起讀者的共鳴,成為膾炙人口的作品。
4.將以上實例抄錄成“名人名言”張貼在學習園地中。將復述得較好的故事情節裝訂成集,供大家傳閱。
八年級
導讀步驟與成效:
1.收集作者、寫作背景、作品價值等相關資料。
2.以《愛的教育》為例,學習閱讀的各種方法。
3.年段統一命題、統一考試、統一改卷,舉行名著閱讀與寫作競賽,評出優勝者。
4.班級同學自由組合出手抄報,并裝訂成本,供師生比較、欣賞。
內容、模塊——閱讀方法、作品簡介、人物畫廊、精彩再現、互動測評、感悟體會。
例:走進“序”“跋”(作品簡介)
《愛的教育》原名《心》,它的另一個題目是《一個意大利四年級小學生的日記》。《愛的教育》成書于1886年。是意大利作家埃德亞米契斯為9-13歲的孩子創作的一部小說。它采用日記體形式,以最樸實的語言,講述一個叫安利柯的小男孩成長的故事。全書共100篇,由三部分組成:①主人公安利柯的日記。②安利柯父母的教子篇。③老師講的九則故事。這三部分都以青少年的情感教育和品德教育為中心。
《愛的教育》對于為人父母、為人師長、為人子女是一本頗有裨益的教育經典。它一出版就受到教育界的重視和歡迎,可以說超過了任何一種《教育學》或《教育概論》。它問世后百余年來一直暢銷不衰,被譯成數百種文字和方言,并且多次被改編成動畫片、電影、連環畫,讀者遍布世界各地。
感悟體會:
①《小抄寫員》圍繞父與子之間矛盾的一次次沖突,表達出深切的、令讀者難以忘懷的父子之愛。兒子的行動告訴我們,他情愿忍受父親嚴厲的責罵和漸漸的冷淡,一次又一次地幫父親抄寫,他對父親的愛多真切啊!而父親的感情變化,正是說明了他寧可自己受苦,也不愿占用兒子的學習時間,對兒子的愛多深沉啊!這是一對令人敬佩的父子,他們執著地愛著對方,他們的心靈美好而崇高。
②“愛”是沒有限制的,小到同學之間的友好交談,老師對學生的鼓勵,父母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愛,甚至萍水相逢的人們的一個微笑……大到無償獻血、捐獻骨髓,“希望工程”,抗震救災……《愛的教育》教給我們用一顆真誠的、善良的、寬容的、進取的心去愛長輩,愛弱小,愛同學,愛老師,愛祖國,使我們感受到了“愛”的永恒魅力,讓我們把真摯、永恒的愛播撒人間!
九年級
活動步驟與成效:
1.由學生據本書特色與所練習過的名著題型為《愛的教育》設計測試題。
2.為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與課本的專題“廣告多棱鏡”(蘇教版九年級上冊)接軌,請學生圍繞本書人物特點分別為這些人物擬寫廣告詞,力求創新。將較好的廣告詞輯錄成“廣告之星”,供同學們課余賞析。例:
①安利柯——利人,可心!/ 純樸仁厚,助人為樂,進取心強,少年有為。
②甘倫——頭大肩寬,體格健壯,天真活潑,公正仗義。/ 正義和他同在!/ 你的安全,我的責任。
③戴洛西——一班之長,全能冠軍。/ 金發里有用金錢無法衡量的智慧。/ 滿頭金發,眸如藍天,風度翩翩,才華橫溢。
④那格——有恒心,有毅力,一切皆有可能。/ 不論多困難,都能上頂峰。/ 那格那格,別具一格,堅忍不拔,奮發向上。
⑤柯禮智——禮智真“理智”/ 國家的好公民,父親的好幫手。/ 俏皮話王子/ 一絲時光都逃不出他的手心。
⑥安東尼——昔日“小石匠”,今日“變臉王”。/ 臉圓像蘋果,鼻子像皮球,擅長扮怪樣,外號小石匠,是粒開心果。
⑦潘克希——風雨中的小草,逆境中的人才。/ 用實際行動詮釋孝心。/ 傻勁更勝程咬金,改變惡習快找他。
⑧施泰基——人“短”志不短,勤奮成天才。/ 笨鳥也能成鳳凰。/ “施泰基”書業,讓您的孩子愛學習。
⑨裴寶尼老師——明辨是非,賞罰分明,以理服人,授課有方。學生心目中的好老師,家長最信賴的好朋友!
⑩安利柯的父親——慈愛與學識的化身。/ 讓教育孩子不再煩惱!
3.名著競讀,寫讀后感,推薦優秀習作至校報或其他報刊發表。
例:讀后感中的精彩片段
①愧疚——吳經緯
《愛的教育》里有一個人物讓我印象深刻,但不是喜歡而是厭惡,他就是弗蘭奇,相信讀過這本書的人和我有同感。他欺負弱小,不敬師長,老師一次又一次的原諒他,給他改過的機會,可他不思進取,一丁點兒愧疚之心都沒有,這種人真該被大家唾棄。
像弗蘭奇這樣的人在我們身邊也有,而且不止一個、兩個,在一次又一次的保證后又一次次的犯錯,他們在背后辱罵老師,在角落欺凌弱小,這些人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相反,我很喜歡的《哈利波特》,對于友誼的描寫很生動,很切合實際。里面的三位主人公是很好的朋友,他們偶爾也會為一些分歧大吵大鬧,甚至逼近絕交。但是他們總是會冰釋前嫌,重歸于好,因為他們有愧疚之心。
……
②老師的樂趣——杜建奎
老師的樂趣是什么?這恐怕是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吧。
有人說:“老師的樂趣就是每天布置大量的作業,讓我們沒有娛樂的時光。”
有人說:“老師的樂趣是千方百計地找出我們的缺點,而對我們的閃光點熟視無睹。”
有人說:“老師的樂趣是認真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無愧于心。”
……
老師的樂趣是什么?不同的老師是否有相同的樂趣呢?
……
老師共同的樂趣——盼望我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我衷心地希望所有的同學都能珍惜這份愛,享受這份愛,回報這份愛!
4.探究:不同版本的同一名著該如何閱讀(如人物姓名的不同,少數故事的標題的不同,一些故事情節的差異等)。
思索收獲
1.轉變觀念,刻不容緩
雖說《語文課程標準》和各類教材設置的“名著導讀或名著推薦與閱讀”對面臨中考的同學們提出了新的挑戰,04年國家級課改實驗區的中考語文試卷,首次出現了名著知識的考查,05年起全國各地的語文試題均不同程度地考查了名著知識。試題的設計新穎而有特色,題型靈活多樣,且占有一定比例的分值。但名著閱讀的現狀總讓人憂心忡忡:家長疑惑——那有繁體字的大厚本的《水滸傳》孩子看得懂?考名著有什么用?多數學生應付——七年級、八年級看了,到中考又忘了,還不如“臨時抱佛腳”見效。不少老師反對——讀那一本本名著要花學生多少時間,不考的就不用讀了。有的教師家長甚至把名著當禁書收繳。再者,如今擁有名著的家庭寥若晨星,而學生每天的飲料、零食卻花樣百出。就是不少基礎好、能力強的學生閱讀的也不是原著,只是網絡中的名著微縮和所買的名著必考資料。因此,只有轉變閱讀名著的理念,才能真正領悟作品的內涵,才能讓學生有自己的情感體驗,才能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才能傳承文化經典。
2.導讀名著,教學相長
教無定法,對于名著導讀我更是不知取何家之長,當初只是為了完成校本教研、上公開課等任務;有關不同版本的同一名著該如何閱讀,我也是為了防備極少數有鉆研習慣的同學的“突然襲擊”而研讀的。沒料到,竟有同學幾種版本對照著閱覽,課間還與同伴交流,當對某一章節、某處細節有異議時,我便成了“法官”,相比之下,慚愧不已。同時,七年級的導讀讓我感受到“三人行,必有我師”“青出于藍”“后生可畏”的千真萬確。不少與眾不同,見解獨特的口頭作文來自少言寡語、默默無聞的學生。八年級的名著知識競賽名列年級前茅的大多是考試成績中等的學生或少數的學困生。“那幾個整天抱小說,學習不用心,名著知識競賽能獲獎?”某位班主任一語道出了不少教師的震驚。九年級“為人物設計廣告詞”原只是我的一個設想,結果反而大獲全勝。總之,七年級的讀書筆記、名人名言,八年級的閱讀方法、手抄報的豐富多彩,九年級的廣告設計,讀后感中的正視現實、痛下針砭;學生細致的閱讀,認真的復述,快速的糾錯,準確的評點,大膽的創新等均讓我們耳目一新,眼界大開。
3.因人而異,多方得利
針對不同年級學生的能力、性格、志趣,針對不同職業家長的思想、習慣、做法等具體情況導讀,真可謂多方得利。以下的實例便是明證。
學生心語——同學,難道你能在噪音中傾心長談?難道你能在嘈雜的班級中生活?難道你能在喧鬧中健康向上?很顯然,答案是否定的。同學,只要你自覺遵守紀律,維持秩序,你就是光榮的“領頭羊”;可你要是常常起哄,帶頭暴亂,那你就是可恥的“害群馬”,光榮與可恥就在你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中。(這是陳文權同學根據班級現狀所做的讀書筆記,更是作者對同伴真誠的勸告、呼喚!)
教師心跡——(“老師,名著還可以這樣讀,真有意思。”“老師,閱讀名著能讓作文得高分,我可是第一次聽說。”)“是啊,你們被我逼著讀名著花了不少時間,只為了考試的那幾分,這個投資的回報也太小了,像文權、建奎同學來自名著的作文靈感,經緯同學借用名著內容作文,事例翔實,情真意切,大家不是很佩服嗎?他們可幫了我的大忙了,他們為我的作文教學找到了一條捷徑。我真高興。”
家長心聲——老師,自從你建議我看看《愛的教育》和孩子的作文(爸爸,我想對你說)后,我明白了許許多多。這薄薄的一本書竟有那么大的神通,讓我知道了教育孩子是一門很高深的學問,對孩子不應該“訓”不離口,“打”不離手。其實,孩子也有很多優點,我也不想那么做,只是聽他那說話的腔調,看他那一貫的“德行”,氣就不打一處來;日積月累,我倆是“話不投機半句少”“不該出手也出手”,看來,我真得痛改前非了。
(作者單位:福建省大田縣第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