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要讓學生在寫作時左右逢源,得心應手,那么不止要擁有素材,還必須善于運用素材。獲取作文素材的途徑是生活與閱讀。生活中的材料最豐富,要多觀察,勤活動。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可從課本中多多積淀,也可從課外閱讀中廣泛汲取,更可從新聞媒介和影視作品中提煉。而運用素材則需“量身定法”,短小的素材可用全引法,對于內容較多的素材要用摘引、概括法,而當素材是漫畫或是圖表時就要用轉述法。
【關鍵詞】作文素材 獲取素材 運用素材
“巧媳婦難為無米之炊”,在作文上說的就是積累素材的重要性,當然有了材料還必須善于運用,這樣才能在寫作時左右逢源,得心應手。那么,該如何獲取素材、運用素材呢?
一、從生活與閱讀中擷取豐富的寫作素材
作文素材包括人物、事件、數據、例證、公理、名言等。獲取這些素材可從兩方面入手。
(一)觀察生活,參與活動,獲取第一手資料
葉圣陶老先生說:“生活猶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流,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流自然活潑潑地流個不歇。”作文與生活天然聯系在一起,對學生而言,作文本身就是一種特殊的生活。
1.多觀察
魯迅先生說:“如要創作,第一須觀察。”生活中的材料最豐富,觀察是作文的關鍵,觀察生活、觀察自然,記錄所得,即能獲得第一手資料。同學們可認真觀察學校、家庭、社會出現的豐富多彩并具有典型意義的場景、富有情趣的情節和各種不同外貌特征及個性的人物,用隨筆的形式把這些材料記錄下來。觀察社會要把握時代的脈搏,不但要了解改革開放,也要了解市場經濟;不但了解下崗職工的憂慮與苦悶,也要了解上崗的探索與喜悅。任何一個地區都有它的自然、人文景觀及民風民俗,它的人文氣息和旖旎風光,皆可入文。即使農村的田間地頭、山野河塘,一年四季的美麗風光,那也是描畫不盡的。把這些寫下來就是最好的第一手資料。
2.勤活動
同學們平時應積極參加各種活動,如參觀、游覽、調查、訪問、宣傳、勞動、比賽,還有參加志愿者隊伍、社區豐富活動、社調研究、開展校際班組間的交流工作、應對各種有益的愛心活動及慈善行動等等。從這些活動可以去體驗真偽虛實、優劣美丑。活動中所積累的材料往往由于富有情趣而使人印象深刻,使用起來容易抒發情感,達到文情并茂。例如展覽中的美術、科技、汽車、絲綢、經貿、農產等等大型會展,不妨去看看,它會給你開拓視野、廣博吮吸到不少不知的東西。聽講座是獲取最新典例的好途徑之一。如校內外開展的一些專題講座,在講座上作報告的人都是專家教授、學者名流,他們是某專業某學科的領頭人,觀點新、知識新,經常聽取會對自己有極大啟示,讓我們懂得許多不明白的問題。還有自己參加的田徑賽、朗誦會等因為是自己親自參與其中,感受最深刻,更是獲取第一手資料的好途徑。
(二)廣泛閱讀,多渠道收集素材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而閱讀是寫作的基石。閱讀分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及“另類”閱讀三種。
1.從課本中多多積淀
各科教材可以說都是個“聚寶盆”,其思想之精博,材料之豐富,足夠寫作文時選用。如語文教材中出現的屈原、陶淵明、李白、杜甫、蘇軾、孔孟、老莊、魯迅、甘地等事例都可以成為我們的寫作素材。課文中還有不少名人名言,可以作為議論文的論據;而政史地與理化生教材中的歷史、天文、地理知識以及公式原理等,只要略加整理就是很好的作文資料。如政治科中涉及的常見哲學關系:一分為二的觀點、發展的觀點、矛盾的對立統一原理、內因與外因、量變與質變、社會環境與個人成長的關系等。這些深刻而科學的思想觀點對提升作文理論深度作用莫大;涉獵其它術科教材如音樂、美術、體育等作品,更能吸收到相關專業的營養精華,運用這些素材可讓作文提升文化品位。
2.從課外閱讀中廣泛汲取
廣泛的閱讀課外書籍,是獲得寫作素材的好方法。其中包括中外經典名著、大家范文以及優秀時文。經典文學作品中有古代的、當代的、中國的、外國的人文景觀,通過這些文學窗口可間接了解中外政治、經濟、文化、歷史的概貌;讀些二千字以內短小精悍的大家范文,如徐志摩、余秋雨、李敖、林語堂、周作人、豐子愷等等名人的小品散文,仔細品讀一定會讓你收益匪淺!報刊中有隨處可見的精彩的材料如體育、文化、文學、教育、科技、工農、商貿、外交、政治等等,這些優秀時文千萬不能放過。特別從中可以收集到“全國勞動模范”和“感動中國”的人物事例,等等。
3.從新聞媒介和影視作品中提煉
所謂“另類”閱讀即與傳統閱讀形式不同的“現代化視聽”形式。我們可從現代化視聽渠道中積累到豐富的材料。如收看優秀電視節目、收聽廣播電臺、觀看愛國主義影片、上網收集專題資料等。關注較好的品牌欄目,如“藝術人生”“財富人生”“對話”“百家講壇”“子午書簡”“唐之韻”“文化之旅”“走遍中國”“走進科學”“科技之光”等等,從中選一堅持觀賞,古今中外典例不計其數;每天的廣播電臺,從新聞、科技到文藝、生活,報導的內容極為豐富。你也可挑選固定頻道,了解一些非文學類的人文科學,即音樂、繪畫、建筑、雕塑、書法、篆刻、文物、剪紙、瓷器、風物等等泛文化,讓自己增知長識、添才強智;電腦網絡中的海量信息更能任你選擇瀏覽下載。從這些渠道獲得的作文素材有的文化底蘊深厚,有的新鮮時活,頗具時代感。
應強調的是需對積累下來的素材分類記載,可以按照人物、故事、風景、名言警句、理論思想等五方面進行積累。1.人物的積累包括不同肖像、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性格、不同身份的人物材料。有了這份“人物譜”,就能鮮明地表現人物的個性特征。2.故事積累收羅中國、外國、古代、現代的人物故事,并根據故事性質如表現勤奮好學的、大公無私的、見義勇為的、懶惰誤事的、損人利己的……進行分類。這樣寫作時運用這些論據能讓論證更為可信、有力。3.風景的按照春夏秋冬早晚、花草樹木、飛禽走獸、山川河流等進行積累。在描寫景物時就可對這些風景畫進行借鑒、加工,自然也就能寫出豐富、生動的內容了。4.名言警句可分為品德修養篇、立志篇、處世篇、學習篇、交友篇、育才篇、生活哲理篇等。作文時適當引用一兩句這些精湛的、富于啟示性的言論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5.理論思想可分國家的方針政策,科學原理、定理、定律,主題鮮明、道理深刻的論述(既可以是大家也可以是一般作者),閃爍這這些睿智的思想的文章更具有一定的文化思考或人文關懷。
二、“量身定法”善用素材
那么,有了“米”——素材之后該怎樣運用到作文中去呢?還必須對素材進行相關的處理、剪裁和整合,最后用恰當的表達方式,運用到具體作文寫作中去,具體方法是“量身定法”,即要“量素材而定方法”。根據素材內容長短及類型可有兩種基本運用方法——明引和暗引,也叫直接引用和間接引用(化用)。
暗引即表面上見不到素材的語句甚至意思但實際上卻包含其含義或寓意。這在寫作小說、散文、日記等文學類作品時,運用議論性質素材的情況下比較多用。其技巧比較簡單,大抵都是把素材的內容放到對話或敘事(細節)中去。這里就不詳談了。下面主要說說如何直接引用素材。
明引就是將素材直接引入文章之中。具體可分為全引法,摘引法、概括法,轉述法等。
(一)全引法
全引法即把素材一字不易地抄錄。此法適用于短小的素材,如哲理、原理、公式、名言警句、詩歌、歌詞、成語、典故。全引法可單則引用,也可多則引用。單則引用用以引出文章觀點或直接當作文章觀點,或作為論據等。多則引用根據素材內容性質有兩種情況。如果素材主題相同或相似,我們可按照時空關系或材料內涵的相似性,進行組合,通過相同的素材特質,來起到論據的作用,增加文章的氣勢。例如蘇軾和李清照身上有共同點——在世俗的侵蝕中,保持自我的個性,保持清醒的頭腦,不為世俗名利所累。于是我們就可以根據寫作中心要求,將有關他們這些特點的素材疊加在一起,用于“人生坎坷、淡薄名利、笑看人生、生命的意義”等話題。多則引用除了可排比列舉古今名人,也可串聯名句。即將一些名言名句、詩詞歌賦按照需要鑲嵌在文句中,串聯成文,造成一種前呼后應、排山倒海的氣勢;而如果素材內容相反,則可通過不同特質的素材進行組合對比以充當論據,從而增加文章的說服力。異質素材的對比包括物與物的對比、人與物的對比、人與人的對比三種形式。如山和水在特性上完全相對,山代表陽剛,它沉穩、厚重、高大、可以依靠。而水代表陰柔,它靈動、柔美、活潑、值得追求。可適用話題“剛與柔”“父愛和母愛”。再如岳飛的忠貞與秦檜的卑劣的對比,等等。運用這些對比性頗強的素材征服人心的力量很強大,顯示出的底蘊也很豐厚。
(二)摘引、概括法
對于內容較多的素材如具體事件、寓言故事、新聞報道或消息就要用摘引、概括法對素材去粗取精。如果素材的篇幅雖長,但內容比較單一,就可以先刪去不太重要的句子,再把主干句連綴起來,也可以摘引關鍵詞句。而如果內容較復雜、文字又長的素材則需進行壓縮概括,概括時要抓住材料的核心內容,保留原意(即主題不變),盡量不要打破原素材的內容順序,去掉修飾詞,在文字上緊縮、剪裁、突出素材中能為中點服務的內容,與中心無關的部分可略去不提,然后用自己的話簡要概述素材大意。幾段同類型的材料則可合并概括。這樣摘引概括運用,略去了與議論無關的細節,保留了素材的精華,又不是斷章取義,可以使文章精煉有力,增加容量。還有,上面所提的單則引用與多則引用在此也適用,即素材在經過摘引、概括法之后再進行單則引用或多則引用。
(三)轉述法
當素材是漫畫或是圖表時就要用自己的語言把它轉述為文字。還有就是當素材與自己要寫文章的文體文字風格不一致時,也應根據文體特征把素材進行轉述。如素材是一則寓言、故事、抒情性文字,但需要運用在論述類文章中,這時就必須轉述為議論性質的文字,即要把描述性的文字、細節描寫等內容改寫為平實、概括性強的文字,有對話的應隱去,或變為間接引用;而當是新聞報道或消息、一段議論性文字要運用在小說、散文、日記等文學類文章時則要轉述為文學色彩較濃的文字。主要可借助運用比喻、擬人、排比、反復等修辭手法來實現。
這樣,當你擁有了豐富的素材,同時又能靈活運用素材,你一定能激情滿懷,自鳴天籟,華章頻出。
(作者單位:廣東省汕頭市潮陽黃圖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