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教育以人為本,新課程體現的是以人為本的人性化教育。體現的是“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要求我們體育教師以學生的健康為第一目標;體現的是一切為了學生,以學生為主體的民主化的教育模式,要求我們的教育一切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為學生將來打基礎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綱要》指出教學過程的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過程。沒有獎懲就沒有互動,就不存在或發生教育。因此要通過交往,建立人道、和諧、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倡導合作學習,并因此建立起的“學習共同體”成為本次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把教學定位為獎懲,強調師生間的交流不僅在理論上超越了歷史上的“教師中心論”和“學生中心論”以及現實中“特殊認識論”,而且在實踐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所以要求我們體育教師在新課程上更進一步的去關心愛護我們的學生,尊重他們、認可他們,同時有原則的寬容他們,建立更為融洽的師生關系。給學生一些權利,讓他們自己選擇;給學生一些機會,讓他們自己去體驗;給學生些問題,讓他們自己去解決;給學生一種條件,讓他們去鍛煉;給學生一片天空,讓他們自己向前走。
【關鍵詞】關愛 尊重 認可 寬容 新課程
新課程的實施給了我們體育教師更大的教學空間,同時也給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課程提出三點教學目標:全面鍛煉學生身體,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掌握體育與健康的基礎知識、基礎技能,提高學生的體育與健康意識和能力,為終身體育奠定基礎;對學生進行體育價值觀和思想道德教育。這既是新課程的出發點又是新課程的歸宿。它要求我們在教學中應注重保護學生健康與安全,教育學生熱愛生命、關心健康,使學生成為教學過程的主體,因材施教,引導他們積極主動地學習體育與健康的知識、技能,提高學生的體育意識和能力,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為學生的終身體育打下基礎。但傳統的教育方法和師生關系一定程度上挫傷了學生的積極性,很難滿足新課程的要求。所以在新課程的教學中我們應該加強師生間的交流,更要注重與學生的情感溝通,關愛學生、尊重學生、認可學生、寬容學生,從而建立相互信任和熱愛的師生關系。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曾說過“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氛圍”。
良好師生關系是成功教學的保證,而成功教學又是達到新課程目標的保證。
一、關愛學生
在新課程教學中怎樣才能更好保護學生的健康和安全,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筆者認為教師應該有一切為了學生的奉獻精神,關心愛護學生。關心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深入到學生中與學生多交流(定期組織體育委員、體育小組長開會,經常性的找學生個別談話),充分的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掌握學生的家庭情況、生活習慣、體育基礎、身體狀況;特別要關注學習、生活上有困難的學生給予必要的幫助,讓學生感到教師的溫暖;觀察學生的一舉一動探測其內心世界,把握學生的心理變化,從打開學生的心靈之窗,與學生有深層的情感溝通。例如有的學生有先天性的心臟病不宜參加劇烈的體育活動,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就要注意該學生的運動量和運動負荷,從而即讓學生得到鍛煉增強了體質又保證了學生的安全;有的學生體育基礎比較薄弱,學習動作比一般的同學慢,我們在了解到這一情況后,在教學中就可以采取不同手段進行教學達到因材施教的目的。教師還應主動關心學生的氣質類型,正確區分和對待不同氣質類型的學生,充分利用其積極因素,克服其消極因素。興奮型的學生熱情、開朗、勇敢、頑強,比較喜歡接力跑、拔河、游戲等項目,而學習單雙杠時需要細心體驗肌肉協調用力的時間、強度和動作方向、線路,仔細分析每個動作,堅持不懈地反復琢磨練習,這類學生就往往容易急躁,缺少耐心。為此教師就應及時了解,加以引導,幫助他們調節好自己的情緒,以利于學習。抑制型的學生思想敏銳、細心、想象力強,但遇到困難時容易產生怯懦、郁悶、多疑,就需要教師應加以耐心的開導,鼓勵他去嘗試,給他們信心和勇氣。
二、尊重學生
新課程要求教學過程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征,以學生為主體,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注重學生的情感表現,積極促進學校體育課程由權威、守成型向民主、創新型轉化。在教學過程中老師不能傷學生的自尊。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人有5種基本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需要具有層次性,各種需要是相互聯系、相互依賴、彼此重疊的,一個按層次組織起來的系統。只有低級的需要基本滿足才會出現高級的需要;也就是說只有學生自尊的需要得到滿足,學生才會有自我實現的需要,才會積極主動地克服困難,積極地學習,實現自我,達到身心的全面發展。
處在生理和心理發展高峰期的學生自尊心很強,強烈的自尊心是促使他們迅速成長的動力,但由于對自己缺乏正確的估計,結果往往以失敗而告終。心理上的不成熟導致自我調節能力的不完善,因此,就會懷疑自己的能力,甚至出現自我否認的傾向和自卑心理。在課程教學中學生犯了錯誤或動作做得不好就會產生“不要在大庭廣眾下批評”、“不要把事件擴大化”、“不要轉告班主任”等自尊需要。所以在學生犯錯時,教師應尊重學生滿足學生的自尊需要,采取個別教育,不應把學生的缺點、錯誤暴露在同學面前,當眾批評學生,而使學生在同學面前丟面子,傷及學生的自尊,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產生消極情緒,教師應了解學生的這種心理需要,尊重學生,與學生溝通,課后進行心平氣和地開導教育。從而使學生的自尊得到滿足,促進學生的學習。
尊重的同時需要在新課程教學中倡導一種民主的課堂氛圍,對全體學生,一定要一視同仁,做到不偏愛、不歧視、不袒護、不冷落。一些學習差的調皮學生,因平常受的批評多、表揚少,會形成一種自我保護的逆反心理。我們體育教師則應關于發現他們閃光的地方。尊重學生的人格、隱私和學生自己的選擇,不要強人所難。教師還應放下自己是老師的架子,真心誠意地傾聽學生的呼聲,接受學生提出的意見和建議,及時地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真正的做到以學生為主體,滿足學生的身心發展的需要。
三、認可學生
傳統的觀念認為:體育教育要讓學生“全面”發展,耐力差的要多練耐力,速度差的要多練速度,甚至聽到有的教師批評學生說:“你長跑都通不過,還踢什么足球”。強迫學生去學去練他們不喜歡的內容,主觀的把他們塑造成“全能型”的人。如此的強迫重復教學只會給學生帶來失敗和失望,喪失學習體育的興趣。這與新課程的教學要求、目標也是背道而馳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在新課程的教學中教師應當盡量的認可學生的短處,發現他們的長處,如大體重的學生引體向上可能不是很理想,但投擲卻能發揮他們的特長,教師就應認可他們,給他們信心和鼓勵。
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對學生的認可還能夠給學生帶來極大的鼓勵,給學生以成功感,“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興趣與成功是相輔相成的,興趣可以使學習取得成功,而成功又可以激發學習的興趣,新課程要使學生主動地學習,同時要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這與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也是相輔相成的,學生得到教師的認可體驗到成功,就會增強學習興趣,最終達到自覺、主動的學習,養成終身體育習慣。
追求成功是每個學生的一種現實體驗和強烈的動機趨向,顧明遠教授在《提高民族素質,迎接21世紀挑戰》一文中提出:“我贊成讓每個學生都獲得成功的成功教育。”這足以說明教師的認可對學生的成長有多么重要。學生在學習某一動作取得進步時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如“動作很美、很正確”等,從而得到一種成功的體驗,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所以對待學生的每一點進步,教師都應該及時的給予合理評價和適當的表揚,同時指出應該注意的地方和今后努力的方向。例如在跨欄教學中,學生剛開始只要求能跨過去,從而增加學生的勇氣、信心和興趣;而個別學生動作掌握得好的,教師應及時給予肯定或請該學生上來演示,讓他體會到自己的練習得到了老師和同學們的認可,以后會更認真地對待體育學習,對體育產生濃厚的興趣。如果教師對學生的進步視而不見,就會極大挫傷學生的學習熱情,甚至產生厭學的消極情緒。所以在新課程的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注意多觀察學生,多與學生交流,及時的給他們鼓勵和指導。
四、寬容學生
新課程指出要因材施教,要遵循學生身心的發展規律和學生的體育認知規律,從事教學。學生正處在青春期,自我約束和調控能力都還不強,難免要犯錯誤。所以教師應當了解學生所處的階段,盡可能有原則的寬容學生。
俗話說“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在舊課程的教學中,教師一味的苛求學生,以貓對老鼠的姿態出現,嚴重地束縛了學生在教學中的自由。經常可以看到部分雖有一些“毛病”,但渾身充滿靈氣的學生被“嚴師”訓斥之后,變得溫順安靜,由“敢想敢說敢做”變得“你教什么我學什么的,你考什么我練什么”,壓制了學生的個性。新課程明確指出要發揮學生的特長,張揚學生的個性,把課堂還給學生,學生才是教學過程的主體,教師是學生成長的引導者,學生本人才是成長的主人。
【參考文獻】
[1] 陳祥寶. 體育老師要善于抓住學生的心理需要施教,《中國學校體育》,2002.1.
[2] 冒俊. 體育教學中的情感溝通藝術和途徑,《體育教學》,2000.5.
[3] 葉奕乾、祝蓓里. 《心理學》,1996.3.
[4] 金欽昌. 《學校體育學》,1994.6.
[5] 體育教師要學會運用“寬容”,《體育教育》,2001.1.
[6] 新課程發展中教學問題的探討,《中學教育資料》,2002.6.
[7] 陳軍. 學生氣質差異與體育教學,《學校體育》2001.4.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東安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