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語文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課題,是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營造氛圍,培養創新意識;巧用“布白”,啟發創新;巧設問題,激勵創新;鼓勵質疑,探究創新;發散擴思,拓展創新。這應該是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語文教學 學生創新能力 培養
對于中學生而言,在學習過程中,以已有的知識為基礎,結合實踐,獨立思考、大膽探索、標新立異,積極提出自己的新觀點、新思路、新設計、新途徑、新方法等都是一種創新。因此,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根據一定的教學目標和任務,運用一切已知信息,創設條件,鼓勵學生進行積極、主動的思維活動,努力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素質。下面本人根據自己的語文教學實踐,就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方面,談幾點看法。
一、營造氛圍,培養創新意識
心理學表明,一個人的創新能力只有在他感覺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條件下才能獲得最大限度的表現和發展。在高壓和冷酷中,很難有創新的種子萌芽;創新的種子生發于關愛、尊重和民主的土壤里,創新的花兒盛開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在民主的課堂上,學生敢于生疑,敢于發問,敢于由此及彼,敢于標新立異。因而和諧、活潑、民主的課堂氣氛有助于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作為課堂組織者教師要把自己作為普通的一員置身于學生中,與學生平等、和諧相處,融洽感情,消除學生心理上的膽怯、緊張。剛進入初中階段,大部分學生由于膽怯而不愿回答問題,能起來回答問題的多數由于緊張而思路不夠開闊。我并沒有因此而批評、挖苦他們,而是盡可能表現得溫和一點、親切一點、輕松一點、幽默一點,積極引導,循循善誘,多用“你的說法很有新意”一類的語言,鼓勵他們打開思路,求新求異,勇敢表現。經過一段時間,課堂氣氛就活躍起來,學生的思路也開闊了,回答問題的水平和創新能力有了明顯提高。營造和諧、活潑、民主的課堂氣氛的同時如把“微笑教學”的藝術帶入課堂,讓每個學生都有一種美好的心境,創新意識便會孕育其中。
二、巧用“布白”,啟發創新
“布白”本是一個美學概念。畫家作畫留空白,詩人寫詩有跳躍,音樂家演奏更注重“無聲勝有聲”……目的是留給欣賞者遐想的余地。心理學完形理論則認為,人們在面對一種不完美即有缺陷或有空白的刺激物時,會在知覺中情不自禁的產生一種基于要改變它們,并使之完美的趨向。新教材給學生留下了探究創新的空間,教師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布白”,培養學生探究性學習和創造性學習的能力。如教學《珍珠鳥》時,設計小珍珠鳥與“爸爸”、“媽媽”的對話訓練;教學《我的叔叔于勒》等類似課文后,讓學生展開想象進行續寫等,都能充分激發學生的探究潛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三、巧設問題,激勵創新
從心理學角度講,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種渴望,渴望探索未知的領域,渴望發現未知的事物。這種渴望需要一定的媒介激發才能產生。課堂上,教師的問題,就是一種激發學生這種渴望的媒介。教師巧設問題會促進學生思考,使學生產生探索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和學習的主動性,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1.開題設疑
如《偉大的悲劇》一文,我們都要知道,悲劇就是以悲慘結局結尾的故事,既然是悲慘的故事,又為什么蘊含著偉大呢?兩個看似矛盾的詞語組合成課文的標題,對全文情節和意義有什么作用?有了這些疑問,便能激活躍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又如《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一文,事物的正確答案為什么不止一個?你能舉出這樣的例子嗎?你認為這種尋求第二種答案或是解決問題的其他路徑和新的方法靠的是什么?創造性的思維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這些疑問就是發現問題的根源所在,也是積極訓練學生思維創新的良好開端。
2.換位設疑
如在教學鄭振鐸的《貓》后,我這樣設疑:假如在養第二只貓時,家里也養了芙蓉鳥,鳥同樣被咬死,“我”又會怎樣想、怎樣做?要求學生從課文內容出發,“設身處地”地去體會、聯想。再如教學《在沙漠中心》時可問:假如你也像文中的“我”一樣身陷荒無人煙的大沙漠中,你該怎樣面對?又會有怎樣的想法和行動?這樣設疑可有效的培養學生合理的想象力,催發其創新能力。
3.矛盾質疑
如《孔乙己》一文的結尾:“我到現在終于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既然是“大約”,為什么又說“的確”,這是否矛盾?作者為什么這樣寫?又如《社戲》一文的結尾:“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其實那夜的戲,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罵”,并非好看;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來也實在平常,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按照這些矛盾點去質疑、去分析課文,讓學生產生急于解決這些沖突的心理要求,也就意味著進行了思維訓練,這樣就可逐漸提高學生的思維創新能力。
4.拓展生疑
如在教學《石壕吏》時,我啟發學生根據當時軍情危急的形勢,設想這一家人的命運:“附書至”的兒子是否也會戰死沙場?“急應河陽役”的老嫗能否平安回家?老翁會不會在某個夜里也被差役抓走?衣不遮體的媳婦和還在吃奶的孫子又該怎樣生存下去?再如在《春酒》的拓展遷移這一環節中,為了讓學生更深層的理解鄉情,我這樣設疑:如果多年以后,你也背起行囊,遠離了故土,漂泊的心,思鄉的情,又該寄托在哪里呢?是教室門前這株玉蘭花,洗盡鉛華,潔白無暇,還是老家屋后那棵李子樹,酸酸甜甜,魂牽夢縈,抑或是母親親手腌制的咸菜,香濃醇厚,回味無窮?請同學們也用一兩句話,為自己編織一份美麗的故鄉情結。這樣,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詩的理解,還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激發了其創新能力。
四、鼓勵質疑,探究創新
愛因斯坦曾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質疑是探索知識、發現問題的開始,也是創新的起點。因此,我在教學過程中,經常鼓勵學生大膽質疑,不滿足已有的結論,不迷信權威說法,讓其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點燃其創新的思維火花。如,我講到《天上的街市》中牛郎織女可以自由來往時,有個學生舉手提問:“老師,傳說中,牛郎織女每年只能在七夕日相見,這里怎么可以說可以自由往來?”“這個問題提得很好。”我首先肯定了這個學生敢于質疑的精神,然后讓學生去討論,老師點評歸納,使全班學生弄明白了問題的真正含義,提問的同學體驗到了創新成就感。又如,教學《偉大的悲劇》時,有一學生用怯生生的眼光望著我,右手微微舉起,一副欲言又止的樣子。在我的目光的鼓勵下,他緩緩地站起,滿臉通紅地說:“我覺得……他們死得不值得……”同學們都愣了,我也一震,但我馬上意識到這是一道可貴的思維火花,我示意他繼續說下去。“斯科特他們都是著名的科學家,如果他們不去探險,而是鉆研點其它工作,是不是可以不用失去生命,也能做出貢獻?所以……我覺得這樣的冒險不值得。”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各抒己見,爭得面紅耳赤,新的思維火花不時地在課堂上綻放。因此,我們應在教學中充分利用課堂上新生成的問題創造機會讓學生暢所欲言,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理解、分析問題,充分展現其創新潛能。
五、發散擴思,拓展創新
發散思維是一種多角度、多側面的思維。語文教學進行發散思維訓練,在發散思維中擴大思維活動的空間范圍,有利于幫助學生打破思維定勢,擴大學生思維活動空間,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如:學習《愚公移山》一文,我把辯證思考愚公移山的精神意義和現實功效結合起來作為發散點,啟發學生思考“搬家”和“移山”哪種做法更合適。朱自清的《背影》表達了一種父愛之情。其實,在實際生活中,“背影”可以表現出不同的思想內容。可以引導學生進行發散思維訓練,寫出內容不一、主題不同的“背影”來。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語文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課題,是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營造氛圍,培養創新意識;巧用“布白”,啟發創新;巧設問題,激勵創新;鼓勵質疑,探究創新;發散擴思,拓展創新。這應該是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 陳尚生. 素質教育的核心: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現代教育論叢》,2000年第1期.
[2] 李德波. 語文創造性學習與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教育實踐與研究》,2003年第6期.
[3] 王景華、張偉忠.《初中語文新課程備課手冊》,語文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4] 黃建恒. 語文課培養學生創造力的思考,《中學語文教學》,2003年第7期.
(作者單位:山東省日照市東港區城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