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導入可以激發學生一睹為快的閱讀興趣,誦讀能夠培養語感,有助于學生理解課文的主旨,精講能夠讓學生牢固掌握字詞、特殊句式、文章的思想情感,將文言文與現實生活相聯系,才能做到活學活用。
【關鍵詞】導入 誦讀 精講 實效
學生重理輕文的現象非常普遍,文言文年代久遠,枯燥、乏味、難懂,加之實用性不明顯,更是面臨雪上加霜的境遇。因此,如果文言文的教學缺乏合適的方法,其收效甚微也就在所難免了。我在教學過程中采用了以下的方法及步驟,感覺效果很好。
一、重導入
在學生看來,文言文所反映的社會距離現在非常遠,因此一個合適的導入就顯得至關重要。它的任務是把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到教學內容上來,激發學生一睹為快的閱讀興趣,使學生情不自禁地進入課本所營造的情境中來。例如教學《蘭亭集序》時,由王羲之的書法“飄若浮云,矯若驚龍”的瀟灑風貌導入,直接拿出王羲之的書法作品,穿插“題字賣扇”的故事,學生對王羲之的書法驚羨不已,這樣,學生就會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去研讀這篇文質兼美、形神兼備的精彩華章。教學《鴻門宴》時,以“鴻門宴”的歷史背景導入,學生對劉邦和項羽的思想和性格及他們的成敗產生的極大的興趣,這就為教學《鴻門宴》作了有力的鋪墊。
二、重誦讀
現代文要誦讀,文言文的誦讀顯得尤為重要。文言文中的由節奏感、韻律感形成的語感,必須通過誦讀才能在腦海中留下痕跡。誦讀時不僅要讀清句讀,更要讀出文章的思想感情,這種誦讀不是死讀,而是學生對文章的細微之處都弄清楚之后的誦讀。葉圣陶說:“從前人讀書,多數不注重內容與理法探究,單在吟誦上用工夫,這自然不是好方法。現在的國文教學在內容與理法上比以前注重多了,可是學生的吟誦工夫少了,多數只是看看而已,這又偏向了一面。唯有不忽略探究,也不忽略吟誦,那才不偏。吟誦時,對于探究所得不僅理智的了解,而且親切的體會,不知不覺間,內容與理法化而為讀者自己的東西,這是最可貴的一種境界。”這里“理智的了解”、“親切的體會”便是語感訓練時包括感知、理解和情感體驗在內的言語活動過程。①
這種誦讀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上課之前的預習是為了掃除文字障礙,對文章有個整體感知。課堂上的誦讀形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分角色朗讀可以讓學生體會人物的性格和心理,配樂朗讀可以幫助學生在音樂聲中探求文章所蘊含的情感,以影視作品示范朗讀,可以使學生產生興趣遷移,齊讀可以讀出氣勢,比賽朗讀可以激發學生的朗讀激情。因此,只要是有利于學生誦讀的,形式不拘一格,甚至多種形式并用。剛開始,學生的誦讀只停留在句讀,后來,才能真正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主旨,這是一個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過程。
三、重精講
要想學好文言文,必須做到精講細講。一是精講詞語、句式。教師講清講透重點詞語,特殊句式非常重要。因此,文言文的教學重點首先應放在掌握字詞和句式這兩個基本點上。詞語的含義(基本義、引申義)及用法要講清講透,對特殊句式(狀語后置、定語后置、賓語前置等)應予以分解比較,古今異義詞應在分析比較中發現異同。每學一篇文章,都要進行梳理歸納總結,日積月累,就能對文言詞語和句式有深刻的掌握。二是精講核心語句或段落。核心語句或段落是文章的主旨和作者情感所在,也是學生學習的難點、重點,因此,教師必須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在課文特定的語境中,開啟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文所營造的審美氛圍中去,深刻理解課文的主旨。
四、重實效。
很多人認為文言文的實用性不強,甚至沒有,其實,它所反映的思想情感就在我們的生活中。如果文言文的學習脫離的現實,也就背離教學文言文的目的:一是繼承和發揚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二是啟迪我們的思維,以古鑒今。要實現這兩個目的,教學中,教師就需積極引導學生結合現實生活,多一點思考,多一點發現。例如《寡人之于國也》中,孟子提出“王道之始”需要“谷與魚鱉不可勝食”②,“材木不可勝用”,“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成”需要“黎民不饑不寒”,“謹庠序之教”③。講到這里,我啟發學生聯系生活想一想現在哪些方面與之是一致的,學生的回答令我頗感高興,有的回答科學發展觀要求社會的各個方面都要科學合理的發展,而不能盲目開發,有的聯想到“房有所住,病有所醫,學有所上,老有所養”等與之相關的幾十項惠民政策。
五、結論
一篇文言文,教師引導學生將其人文內涵與現代社會掛鉤,將歷史經驗與現實生活聯系,讀出現代人的體會。如果每篇文章都能如此,都能使學生的思維迸射出創新的火花,產生新的認識,那么文言文的教學就真正地學活了,用活了。
【注釋】
①《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年10版.
②《語文·拓展模塊》,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2月第一版.
③《語文教學參考書·拓展模塊》,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2月第一版.
(作者單位:安徽省壽縣隱賢高級職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