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摘要】質疑就是教師在課堂上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鼓勵、啟發學生在學習中自我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然后師生共同解決問題的過程。在概念、規律、練習以及操作的教學實踐過程中,只要創設質疑氛圍、指導質疑方法、抓住質疑契機,學生就能想質疑、會質疑、善質疑,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便能落到實處。
【關鍵詞】課堂教學 質疑能力 培養方法 案例分析
心理學研究表明:思維過程總是從問題開始的。俗話說:“有疑則有進,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有意義”哈佛大學流傳一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讓人不斷地提出問題、思索問題”。因此,作為教師,應該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引導學生想質疑、會質疑、善質疑,讓課堂上回蕩著質疑的聲音,使師生、生生在質疑和釋疑聲中充分展開對話和交流,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
一、在概念的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
在概念的教學中可讓學生這樣想:定義、概念是怎樣引入的?它與前面的知識點有什么聯系?掌握它的關鍵是什么?概念為什么這樣表述?能否增加或刪改一些字詞?在概念內涵的挖掘,外延的拓展上質疑。
【案例1】在上七年級(上)“7.2 線段、射線和直線”這課時,為了讓學生能更好的理解這三個概念,讓學生舉例。
師:剛才我們已經知道線段、射線和直線的概念及一些相應的例子了,下面請同學們舉一些例子。
生1:燈管可以看成線段。
生2:我的筆可以看成線段。
生3:一根頭發可以看成線段。
師:好像大家對生3同學舉的例子有不同的看法,誰來說說看,他說的對不對?
生4:我認為頭發是一條射線,其中發囊是射線的端點,發梢無限延長。
生5:我們贊同生3的看法,掉下來的頭發已經停止生長了,所以是一條線段。
師:大家回答得都很好,從頭發掉下來不再長這個角度看,是一條線段;從頭發還可以再長這個角度看,又是一條射線。還有其他意見嗎?
生6:我認為頭發既不是線段也不是射線,因為沒有繃緊的頭發是一條曲線。
師:大家的發言太精彩了,真是好樣的!你們這種質疑的精神讓老師感到驕傲,俗話說:“長江后浪推前浪”,和大家一起探索數學,老師也收獲了不少,真要謝謝大家。
教學隨想:生3提出了“一根頭發可以看成線段”,一個出人意料的問題,教師要以一顆寬容的心,尊重學生,隨即調整了原先的教學設計,敏銳地捕捉學生思維的閃光點,引導學生對此進行質疑,傾聽學生不同的聲音,讓學生展開討論把這個問題解決,使意外生成了精彩。
二、在規律的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
在學習定理、公式時,可引導學生這樣想:定理、公式是怎樣產生的,為什么這樣表達,還有其他的表達方法嗎?他們的作用是什么?公式、法則能否逆向運用?定理是怎樣被發現的?從課本上的結論能推出哪些新的結論?在實際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可以運用這些知識?
【案例2】在一節公開課上,教師在教學完“完全平方公式”[八年級(下)第2章]后,正準備進行總結和訓練,有一名學生舉手:老師,我們剛才得出的兩數和的平方公式是用于兩個數的和的平方,那么對于三個數的和的平方是否也有這樣的規律?即(a+b+c)2=a2+b2+c2+2ab+2ac+2bc成立嗎?
師:這位學生大膽質疑,很好!同學們還有什么問題?
生1:兩數差的平方是不是等于這兩個數的平方和減去這兩個數的積的2倍?即(a-b)2=a2-2ab+b2,這樣可以嗎?
生2:如果一個數減去兩個數的差的平方(即三數差的平方)也符合這樣的規律嗎?即(a-b-c)2=a2+b2+c2-2ab+2bc-2ab成立嗎?
師:(暗自高興,順勢引導)剛才幾位同學提出了一些個人的看法和問題,它們到底能否成立,下面我們分組進行驗證,然后交流(留給學習幾分鐘討論時間)。
生3:我們組列舉了很多數據,發現(a+b+c)2=a2+b2+c2+2ab+2ac+2bc是成立的。我們還發現,如果再多幾個加數,這個規律也是成立的。
生4:我們組通過驗證,發現(a-b)2=a2-2ab+b2也是成立的。
生5:我們組對式子(a-b-c)2 =a2+b2+c2-2ac+2bc-2ab進行了驗證,發現是成立的。在此,我們小組提出一個問題,這個結論是不是也可叫做完全平方公式呢?
師:(神態贊許,點頭同意),這是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這個基本形式的拓展和變式。
教學隨想:案例中,教師及時表揚學生大膽質疑,并激勵其他同學繼續提問。學生大膽質疑,是教師在備課中沒有預料到的,但教師并沒有機械地執行教案,而是追求課堂的真實與自然。教師善于抓住課堂上學生的質疑,并將學生的質疑拋給學生,讓學生全身心地、滿腔熱情地投入到驗證質疑的探索活動中,最終通過課堂討論證明了自己的質疑,從而使學生對完全平方公式的認識得到了升華,學生的探究欲望得到了滿足,質疑能力得到了培養。
三、在練習的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
對于數學問題,可引導學生思考:問題的條件是否充分,結論是否正確?增加條件能否得出新的結果?削弱條件能否得出更一般的結果?將該問題特殊化如何?該問題能否推廣?該問題結果可否用來解決其它問題?該問題你有幾種不同的解法?哪種解決方法最簡便?你有沒有找到別人對該問題解答的不妥之處?對于該問題的解決方法可否用來解決其它類似的問題等等。
【案例3】某地出租車收費標準為:起步價10元,3千米后每增加1千米加價1.8元。則某人乘坐出租車x(x >3)千米的付費為多少元?
在課堂上,學生根據題中的條件,順理成章地列出代數式:10+1.8(x-3)。接著教師要求學生自己隨意地取幾個x的值,計算一下應付的費用,讓他們體會隨著x的變化付費會隨之變化,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孰料一場質疑就在這幾分鐘的計算過程中產生了。
生l:老師,我認為這個代數式有問題。題中指出3千米后每千米加價1.8元,那么不足1千米怎么算啊?
生2:怎么不能算!比如行程為4.3千米,那么乘客要付10+1.8× (4.3-3)元,這不很清楚嗎?
生3:乘出租車怎么會付角票和分票呢?四舍五入就行了,付12元。
生4:行不通的,出租車司機肯定是收13元的,他才不會舍掉呢。
問題就這樣討論開了,學生肯定了四舍五入在這里是行不通的;那么司機會收幾元呢?一個疑問在學生心中產生,此時,教師解決了學生心中的疑問,讓學生了解生活中近似數的取法。
師:同學們,其實這樣的問題在我們現實生活是普遍存在的,對于數學而言就是如何取實際問題中的近似數問題。那么我們現在就來學習一下取近似值的幾種方法:進一法、去尾法、四舍五入法……
教學隨想:本節課,學生由實際問題而產生的疑問很自然,也是普遍存在的,但這些疑問卻給學生帶來了新的求知欲望,使他們迫切地需要知道現實生活中近似數的取法,最重要的是學生能夠體會到數學與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系。教師適時地臨時轉舵,抓住“節外生枝”的教學資源,不僅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了知識,而且很好地滿足了學生的需要,課堂教學也因此閃現了創造的光輝。
四、在操作中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
美國華盛頓兒童博物館有一句醒目的格言“我聽到了就忘記了,我看見了就記住了,我做過了就理解了。”這充分說明了動手的價值。
【案例4】浙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八年級下冊配套作業本習題:師:如圖l,你能畫一條直線,把該圖形的面積兩等分嗎?
生:能!
師:好,那大家趕快動手,看誰的方法多?
(在教師的誘導啟發下,學生經歷思考、畫圖,很快就拿出了如圖2所示的三種方案。大家都覺得問題解決得很順利。)
生1(突發奇想):還有沒有其他的畫法呢?符合題目要求的直線就只有三條嗎?
師:你提的問題說出了大家的心聲與愿望。有誰可以回答這個問題呢?大家都學習過圖形變換的知識哦。
(學生馬上動手,氣氛頓時活躍起來。)
生2(靈機一動):如圖3,把直線a繞線段PN中點O旋轉,使直線a仍與AF、BC相交,由△POQ≌△NOM,得出直線QM仍平分圖形面積。(真是太好了,全班學生報以熱烈的掌聲。)
師:誰還有不同的想法?
生3(興奮地補充):由于P、F之間可以有無數個點,由直線a繞O旋轉就可以得到無數條直線。
師:直線b、直線c也可以同樣旋轉,能平分圖形面積的直線有無數條,這個問題看來有了完美的結局了。
生1(又有了發現):我有個問題,直線a、b、c會不會都交于一點呢?我懷疑就交于點O。
師:同學們試著畫一下?三條直線有沒有交于點O?
[學生將信將疑地開始動手,這時,教師讓學生開展小組討論,并指導學生修改、驗證。如圖4,通過運用幾何畫板工具,容易得出圖2的三條直線總是交于點G(但不是點O)。]
生4:噢,我猜點G應該就是圖形的重心。
(學生大多贊同生4的看法,剛好本冊書就有一個課題學習簡單圖形的重心。)
師:大家在課后可以結合模型用懸掛法實驗一下,驗證探索三條直線的交點G是否為圖形的重心。做法可以參考課本第153頁的課題學習。
教學隨想:本案例中,通過“你提的問題說出了大家的心聲與愿望。有誰可以回答這個問題呢?大家都學習過圖形變換的知識哦。”“誰還有不同的想法?”“同學們試著畫一下?三條直線有沒有交于點O?”等的追問,利用學生質疑,引導學生質疑,傾聽學生質疑、驗證的聲音,讓學生在動腦、動口、動手的活動中獲取知識、發展智力、培養能力,通過學生主動探索、積極思考、大膽質疑,把問題不斷引向深入。學生的探究欲望得到了滿足,個性得到了充分的發展。
孔子曰:“疑是思之始,學之端。”美國教育家布魯巴克也指出:“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是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乃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主動探索的起點。因此鼓勵學生質疑,培養學生提問,是培養學生學會學習的重要途徑。在教學中,我們的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敢于提出新問題,發表新見解。
(作者單位:四川省宣漢縣中小學教學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