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小學生剛升上初中,如何盡早適應初中的語文學習,盡快占領初中語文的“制高點”,確保良好學習習慣的持續養成,逐步形成較強的語文學習能力,是初中和小學語文教師必須面對的現實和研究的新問題。
【關鍵詞】小學語文 初中語文 銜接 效率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的改革,應以馬克思主義和科學的教育理論為指導,總結我國語文教育的成敗得失,借鑒各國母語教育改革的經驗,遵循語文教育的規律,努力建設與現代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語文課程,在培養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等方面發揮應有的作用。”并指明了設計思路:“課程目標根據知識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為一體,注重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各個學段相互聯系,螺旋上升,最終全面達成總目標。”可以說,進行小學語文和初中語文的銜接研究,對于小學生盡早適應初中語文學習,形成較高的語文能力,都是極有意義和必要的。
一、初中階段,語文能力訓練必須保持和加強的幾點
1.課堂要開口
語文課堂的沉悶,一直讓人指責,而學生年齡越大,越到高年級,課堂上的開口讀顯得越來越少,這是一種奇怪的現象。而在小學的語文課堂,我們常常能聽到學生們陶醉其中的大聲朗讀,盡管這些書聲可能不標準,是唱讀,但的確是一種原生態的語文學習。心理學家也指出,讀書也是學生課堂上攝取信息的主要方式之一。因此,到了初中,教師也應當適量適度地讓學生開口讀書,讓個人示范讀、小組讀、全班讀、誦讀、比賽讀、加分讀等方式綜合起來,目的就是讓學生讀書,書讀百遍,其義自現。
2.生字詞的教學要抓實
在小學階段,語文教師非常重視生字詞的教學,抓得實,抓得緊,這既是小學生認知規律的客觀要求,也是語文學習的必然要求。但到了初中,隨著語文周課時量的減少、課程增多、語文課件泛濫等原因,學生提筆忘字的現象非常嚴重。初中階段,教師在生字詞的教學方面太依賴課件,往往是教師點擊鼠標,生字詞的形、音、義逐一出現,但學生沒有動手寫,對于生字詞的寫法讀法、用法,并未掌握。長期如此,這種“過眼云煙式”的教法,也必然導致效果不佳。
3.合作小組的活動要開展
在現實的學習生活中,小學生的合作熱情要遠遠高于初中生。這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有二個方面:其一是初中生正處生長發育期,心理上逐漸處于半封閉期;其二是初中的學業壓力加大,沒有太多的時間進行課外、課前的合作。小學階段,異質組的形成,合作的內容、合作的形式、檢查手段、小組評比等,往往比初中要豐富、活潑、到位、有實效。但“合作”作為新課標的學習要求之一,不僅僅是小學生的事,也是初中生的事,更是學生一輩子的事,要一直持續。
4.圖書角讀書活動要堅持
凡語文教師都明白:語文學習靠日積月累、厚積薄發,靠平時大量的閱讀。但在現實階段,往往是學校圖書資源不足以滿足學生的閱讀需要,尤其在農村薄弱小學,連基本的工具書都十分缺乏。在此情況下,各班的語文教師往往設置了班級圖書角,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圖書角讀書現象”:學生各自帶課外書回班上,班上指定管理角色,借書、看書、還書、管書,全部是學生。這樣做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學生閱讀資源匱乏的問題,促進了學生之間的閱讀交流,學生在互相借閱的過程中,往往能產生新的知識、智慧的火花,并能保持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對于學生的自主學習,有相當的意義。“圖書角讀書現象”,應該在初中階段發揚光大,不管這所初中的圖書資源是否豐富,更何況,學生的閱讀習慣是一輩子的事,必須保持。
5.朗讀經典、講故事比賽等活動要實行
在很多小學,語文教師往往會組織各種各樣的誦讀經典、講故事、朗誦比賽等,這些比賽,對于學生的口語訓練、膽識訓練、表現自我、提高語文興趣等,有著相當的意義。但到了初中之后,因為課程多、功課壓力大、各科搶時間的現象非常突出,落到語文科目,竟然連一些自讀課文都不講了,一些綜合性學習不開展了,多數口語訓練不落實了,語文教師為了應付各種各樣的測試、分數考核,把學生的主要精力轉向了如何應付考試,訓練應試題目、鍛煉應試能力,這是相當令人心痛的。因此說,在初中階段,應當沿用學生在小學階段已形成的好習慣,自主地開展各類形式多樣的口語活動,使初中的語文能保留小學的“活潑”。
二、小學階段,語文能力訓練必須加強的幾點
1.聽話能力
小學教師相對于初中教師而言,語氣可能更加親切、熱情,這主要是遵循了小學生認知規律的問題。而到了初中,教師的語速一般更快,信息容量增大,如果學生不有意識地提高自己的聽話能力,對于課堂上攝取信息是有一定困難的,最直接的表現就是課堂筆記記不快、記不全、記不好。
2.寫字速度
到了初中,因為課程增多,功課壓力大,作業、練習增多,也要求學生的寫字速度加快。特別是在課堂上,做筆記、書寫速度要跟上,否則,學生聽課會有點吃力,拖欠作業的情況也時有發生,對于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是非常不利的。當然,在小學高年級,就要求語文教師能有意識地提高學生的書寫速度,以便能更好、更快地適應初中學習。
3.讀書速度和方式
到了初中,書本變厚了,課外閱讀的資料更多了,這必然要求學生的讀書速度和方式要有所改變。一般來說,小學生的閱讀速度較慢,多為一字一詞的慢讀,課堂上則主要為唱讀,而且邊讀書邊批注、劃記等習慣尚未養成。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接受信息和自主學習的能力更強,對于默讀、誦讀,邊讀邊批注等方式,都能運用起來,并且成為一種良好習慣。這些訓練,可以放在小學高年級適當進行,并要逐步糾正“手指指著讀”、“不開口就無法讀”和“看書不動筆”等壞習慣,使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訓練多種讀書方法,讀書時能更多地思考,“讀得進去”。
4.古詩詞的學法
對于古詩詞的學習,小學和初中的學法差異較大。小學階段,主要表現為:朗讀——釋義——背誦——默寫,其中有一個重要的環節,就是語文教師要將古詩詞一句一句翻譯出來,這樣做的意義如何暫且不論,反正大家都覺得有必要。但到了中學,這個環節往往就省略了,不會逐句翻譯,而是對于重點句子稍作解釋,對于詩歌的整體感悟繼續保留著“讀、背、默”的環節,省略了“譯”,而多了“品”,學得更“抽象”了,這不僅僅是因為學生認知水平的變化,也可能是古詩詞本身的特點和魅力造成的。比如“煙花三月下揚州”,該如何準確地翻譯呢?是不是教師不譯出來,學生就無法體會那種陽春三月、繁華似錦、如煙如霧般氤氳的美景呢?
5.課外閱讀中應適當增加兩個環節
為了更完整、更全面地理解課文內容,現行的語文教材,已經在課后題的安排上,比較注重“寫什么”“怎么寫”的閱讀思路,這種安排無疑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有很好的指導意義,對于師生整體把握課文、了解或掌握文章寫法,都有很好的指導性。
初中階段,隨著學生認知能力的提升,在閱讀理解上,難度加大,要求不同,這是必然的,初中階段閱讀往往還涉及到另外兩個環節,即“為什么寫”,“寫得怎樣”。“為什么寫”是關系到文章主旨、寫作目的等問題,便于學生更好、更深入地理解文章。而“寫得怎樣”,既是一種對課文的深入鑒賞,包含立意、主旨、手法、結構、語言諸多方面,也是學生能夠“讀出自己”“讀出個性”的重要一環和體驗,具有更深的意義。
三、堅持以下幾點嘗試,促使學生“無縫銜接”
1.初中教師“回訪”
在德育方面,初中教師對于一些行為有偏差的學生會實行“回訪”,到學生畢業的小學學校,了解學生曾經的家庭背景、行為習慣、人際交往、日常表現等。但極少有教師因為學科教學而“回訪”。其實,在交通、聯絡、精力等方面可行的情況下,初中語文教師,對于班上學習特別困難、或特點突出的學生群,應該實施“回訪”,到小學去,了解這部分學生的語文學習特點,這些學生曾經的語文學習資源,語文學習中最突出的優點和缺點等。這樣的“回訪”,可以幫助小學和初中教師搭起溝通的橋梁、更好地了解學生曾經的語文學習特點,甚至是相應的語文知識結構、能力形成、語文習慣等,對于初中教師的因材施教,提供了極好的素材。
2.初中文言文適當、適量提前到小學
雖然現行小學語文教材中,已經有一些原來初中語文教材的篇目,但從學習量來說,還遠遠不夠。現行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兩小兒辯日》等初中篇目,但從文言文訓練量來說,還可加大力度。比如初中教材中的《夸父逐日》《世說新語二則》《論語十則》等篇目,完全可以放在小學高年級進行,這樣做,既為了讓學生盡早接觸、訓練文言文,又為初中階段加大課外文言文學習提供了更大的空間和更深層的心理空間,使學生“先入為主”,便于克服學生初中階段文言文學習的畏難情緒。
3.初中階段適量加入小學古詩詞的考查
有兩種現象很值得小學、初中語文教師思考:其一是語文高考卷,還涉及初中的文言詩詞;其二是著名特級教師陳鐘梁先生年青時同時執教初中、高中各一個班,而且在高中階段開展“初中名著名篇重讀研究”。這無疑體現了語文學習、語文內容的一貫性和連續性。那么,在初中階段,可否在平時練習和檢測中增加小學古詩詞的考查?古詩詞經歷時間的洗禮,沉淀為民族文化的經典,已是不爭的事實,而小學古詩詞的篇幅一般不長,易記易誦讀。初中階段考查小學古詩詞,對于學生的語文積累是相當重要的。
小學語文和初中語文的銜接研究,立足現在,著眼將來,對于九年一貫制的語文學習來說,具有相當的意義,可以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保持持續的語文興趣,逐步提升語文素養,是很值得我們用心思去琢磨的。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 語文課程標準[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作者單位:江蘇省東海縣雙店中學)